黄明进
广西天等县畜牧站,广西崇左 532800
猪皮炎是指皮肤在致病因素下发生炎性病变的一种皮肤病,临床常见的有真菌性皮炎、葡萄球菌性皮炎、渗出性皮炎等,皮炎不会直接导致猪的死亡,但长期的皮肤病变对猪的行为可产生较大影响[1]。皮炎发生在蹄部时导致猪行走不便,发生在口唇部位时影响采食,发生在腹部时容易导致褥疮等。为了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本病,本文就此话题和大家展开交流。
猪皮炎种类较多,实际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有真菌性皮炎、葡萄球菌性皮炎、渗出性皮炎等。
真菌性皮炎以霉菌感染居多,尤其是曲霉菌感染时,皮肤表现丘疹、结节、脓肿、溃疡和坏死等。曲霉菌是霉菌的常见种类,广泛分布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如土壤、空气、作物表面、生活垃圾、饲料、养殖环境、食品中等都有曲霉菌的身影。由于霉菌产生的孢子可随空气流动而扩散,故本病很容易出现群发,但对于健康无损伤的皮肤来讲,曲霉菌感染率较低。
猪感染曲霉菌后,皮肤表面起初为丘疹,之后转变为红斑,尤其是耳尖、眼睛四周、口腔周围、颈部、胸部、腹部、股内侧、肛门周围、尾根、蹄冠、跗腕关节、背部皮肤等处最为明显,再经过约2~4 d,这些红斑转变为结节,并奇痒难忍,病猪习惯在墙面、树干、地面或食槽上进行磨蹭,动作较大时这些结节就被磨烂而出血,形成红色的烂斑。由于磨蹭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导致本病反反复复。磨蹭的墙面、地面等会留下病原,同群其他猪接触后即可发生感染。
真菌性皮炎死亡率较低,和细菌、病毒等感染导致的皮炎相比,感染部位一般不化脓,最终病灶部位形成灰黑褐色痂皮,此时痒的感觉减轻或消失,痂皮在1~2 个月内会自行脱落,脱落的部位留下一个和周围皮肤界限明显的印迹。痂皮脱落后病猪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生长发育速度比同日龄的未发病猪要慢。
葡萄球菌性皮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引起,葡萄球菌属于细菌的一种,易通过体表出现的伤口感染。仔猪由于皮肤娇嫩,加上活泼爱动,猪之间打斗行为较多,体表很容易出现一些伤口,使得本病在仔猪群发生较多。哺乳期的仔猪发病最多,其次为保育期仔猪。本病一般很少直接造成死亡,但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部分病猪若长期未治愈,很可能发展为僵猪,对猪皮的质量也会造成影响。
病猪主要表现精神不振,眼结膜潮红,眼角处常留有泪斑,体温正常,若伴发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则会升高,皮肤病灶处初期为红斑,随着疾病发展,红斑演变为水疱和脓疱,下腹部、股内侧居多,水疱破裂后流出清水样且颜色发黄的渗出液,脓疱内部则有脓液存在。本病发展较快,一周之内猪的全身便会被一层坚硬且有裂纹的黑色痂皮所包围,有些猪可因皮肤瘙痒而不断在墙面上摩擦,摩擦作用可导致病灶的痂皮脱落,水疱和脓疱期的病猪则出现水疱破裂。还有一部分病猪有淋巴结肿胀的情况,其他脏器如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以及胃肠等组织未有肉眼可见的显著病变。
猪渗出性皮炎民间又称“油皮病”,多发生于仔猪,因感染嗜皮肤的病毒而引起,病灶部位以持续性的渗出为主,故而得名渗出性皮炎。本病多发生于哺乳期的仔猪,尤其是环境比较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嗜皮肤病毒传染性较强,猪群中若有一头猪感染,一般在2~3 d 内就能感染猪群中40%~60%的猪。皮肤和黏膜接触是病毒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根据病程的不同,本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3 种。最急性型病程较短,一般在3~4 d,病死率较高。急性型病程在4~8 d,症状表现较最急性型轻,病死率也稍低。亚急性型病程在2 周以上,很多时候也可认为是慢性皮肤病。
无论是最急性型、急性型还是亚急性型,病猪发病的初期都是精神不振,皮肤反应变得迟钝,即使用力拍打病猪也无激烈反应,感染区瘙痒,病猪经常磨蹭墙面和地面,皮毛无光泽,经常脱屑。皮肤表面有大量的血清样黏性分泌物覆盖,局部恶臭,裂口流出分泌物。与此同时,鼻盘、舌头、蹄冠部有水疱,久之还会发生化脓性糜烂,蹄壳脱落,走路不稳,常受其他猪攻击。眼球周围的渗出液可导致结膜和角膜发炎,眼角常流泪斑,上下眼睑有粘连现象。
无论是真菌性皮炎、葡萄球菌性皮炎,还是渗出性皮炎,其本质都是病原微生物感染,而疾病的传播需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猪群3 个条件同时成立时才会出现流行,故预防本类疾病需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易感猪群和提升猪场管理水平4 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已经发生感染的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一线兽医、饲养员、清粪工人等是和猪接触最多的人群,工作过程中可对猪进行观察,发现皮肤有异常,如红肿、化脓、变性、不明原因渗出以及增厚坏死等现象时,务必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单独饲养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同时对同圈舍的其他猪进行逐一检查,有类似表现的表明处于感染初期,应及时隔离治疗。接触过病猪的医疗器械、手套、衣物穿戴等需进行消毒,之后再进行二次利用。病猪体表脱落的皮屑、结痂及排出的脓汁、渗出液等应及时清理,污染地面用2%火碱喷洒或直接撒生石灰进行消毒。圈舍中短时间内有多个病例出现时表明疾病有扩散趋势,此时需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对所有体表有病灶的猪进行隔离,哪怕是小微病灶也要隔离;二是对还未感染的同舍猪进行药物预防,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对感染菌敏感的抗生素,从而将疫情控制在萌芽阶段。
切断传播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要加强猪舍的全面消毒工作,本类疾病的病原复杂,病毒、细菌、真菌都有,故消毒剂最好是这3 种病原都敏感的消毒剂,如碘溶液、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过硫酸氢钾溶液等,用于带猪雾化消毒。火碱溶液、生石灰等可用于猪场环境消毒,尤其是走廊、道路、墙角、污染区地面等。其次应保持环境干净卫生,洁净的环境尘埃粒子少,病原菌无载体可依附,发病率显著下降。最后所有员工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猪舍务必更换舍内专用衣物,这些衣物在出舍后悬挂缓冲间进行紫外线消毒,照射时间不低于5 min。春季和秋季做好体表寄生虫的驱虫工作,夏季注意对蚊虫进行防控,防止病原经这些媒介传播。
易感猪群指未受本类疾病病原侵染的猪群,对病原有着比较弱的抵抗力。无论是真菌性皮炎、葡萄球菌性皮炎,还是渗出性皮炎,目前都还没有相应的疫苗进行健康猪群的保护。由于本类疾病主要通过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对于皮肤有损伤的猪来讲,由于有伤口暴露,曲霉菌的孢子、葡萄球菌、嗜皮肤病毒等病原很容易经这些伤口侵染,因此,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皮肤黏膜损伤。因猪相互撕咬和打斗造成的皮肤伤口需及时消毒,涂抹碘伏或紫药水,用以抗感染。
管理水平低的猪场,猪普遍免疫力低下,对病原的侵入无法有效抵抗,环境卫生也差,病原容易经尘埃粒子、脱落的皮屑、污染的墙面等为媒介进行扩散。兽医人员在本病流行的季节应提高巡场频次,发现有猪表现磨蹭地面、墙面等行为时第一时间进行检查。注意环境卫生的维护,粪便必须一日一清,场内垃圾在远离生产区地方进行无害化处理。饲喂器械、用具在闲置时可在太阳下进行曝晒消毒。保持舍内通风和干燥,饲料营养应全面,同时在阴凉、干燥和通风良好的仓库中保存,霉变、过期和变质的饲料禁止饲喂。兽药使用要规范,尤其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解热镇痛消炎药等品类,在没有执业兽医师指导的情况下,禁止随意延长用药时间和加大用药剂量。大型养殖场最好定期派核心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培训、交流,将国外先进饲养管理经验带入国内为我所用。
治疗本病应根据发病的具体原因和类型,针对性采取治疗方案。
真菌性皮炎可用含有特比萘芬、咪康唑等药物的软膏进行局部皮肤涂抹,如果病灶处污垢较多,必须先用0.1%的高锰酸钾水进行清洗消毒,之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二次清洗,最后用干棉球擦干,涂抹软膏。为了缓解局部瘙痒,可肌注安乃近注射液,也可用马来酸氯苯那敏膏进行涂抹以起到抗过敏功效。
葡萄球菌性皮炎若为小面积病灶,且病猪全身症状不明显,则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后,使用水杨酸软膏或磺胺软膏涂抹即可。若全身症状明显,且体表病灶多,单个病灶面积大,很容易继发感染,则除了局部用药外,还必须肌注抗生素,药物可使用盐酸头孢噻呋、硫酸头孢喹肟、氨苄西林、利高霉素等。为了缩短病程,也可配合中药进行治疗,取金银花200 g、板蓝根200 g,共同混合研成细末,拌入饲料中集中饲喂,每日2 次,连用3~5 d。
渗出性皮炎由于局部渗出较强,治疗原则应以收敛、抗感染和促进黏膜修复为主,局部用温热的肥皂水或2%来苏尔进行清洗,之后用高浓度碘伏局部涂抹,也可直接撒乳酸依沙吖啶粉,处理完毕后按照10 mg/kg 的剂量肌注丁胺卡那霉素,每日2次,连续使用5 d 即可。轻症病例可通过反复涂抹龙胆紫溶液进行消毒和伤口收敛。
除了真菌性皮炎、葡萄球菌性皮炎、渗出性皮炎外,养猪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皮肤病种类还有很多,有些危害较大,有些则是一过性[2]。皮肤病大多属于慢性疾病,不会对猪造成直接伤害,但长期的局部瘙痒和皮肤发炎对猪的生产性能也会造成较大影响,有些猪生长发育不良,采食量下降就与皮肤病关系较大[3]。除了局部消炎外,为了促进溃烂的皮肤愈合,饲料中可拌入鱼肝油,以促进皮肤黏膜的修复。另外,长期的皮肤病变也为其他病原菌的入侵提供通道,皮肤本身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是抵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皮肤发炎溃烂后环境中的以尘埃粒子为依附载体的病原微生物就容易入侵,故临床一定要做好皮肤病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