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玺,刘夕验
(山东省沂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沂水 276400)
近年来,牛养殖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养牛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牛肉、牛奶及其他牛产品的需求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这直接促进了牛养殖业发展。然而,牛疾病的发生与传播仍是阻碍养牛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是OIE规定必须报告的疫病[1]。本病最早发现于1929年,我国于1989年首次报道本病。本病不仅对牛的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对养殖场户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病的病原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痘病毒科中羊痘病毒属中的一种,形态特征与痘病毒相似,有囊膜,无血凝活性[2]。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正常温度下存活时间可达40 d,存在于皮肤痂皮中的病毒存活时间更长。本病毒对热敏感,55 ℃ 环境条件下经120 min或65 ℃ 环境条件下经30 min均可将其杀死,并且不耐强酸、强碱,对氯仿、甲醛、乙醚敏感[3]。
各个年龄阶段,不同品种、性别的牛对本病均具有一定的易感性,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其皮肤结节、唾液、乳汁、肌肉、淋巴结、内脏、鼻腔分泌物及精液内都有病毒存在,患病牛康复后仍可携带病毒达21 d以上[4]。本病主要呈直接接触传播外,可通过节肢动物(蚊、蠓)进行传播,还可以经饮水、饲料传染。本病在蚊虫肆虐的季节较为多发,有时冬季也可发生。感染公牛的精子中也可存在病毒,但对其接种疫苗后可阻止病毒垂直传播。本病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疫区,各个养殖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病 率 为2 % ~ 20 %,病 死 率 通 常 为10 % ~20 %;个别地区的发病率可达80 % 以上,病死率为40 % ~ 75 %[5-6]。
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4~35 d,临床症状往往呈急性经过发病初期体温上升至41 ℃,呈稽留热,持续约5~7 d。患病牛出现鼻炎、结膜炎和角膜炎。发病4~12 d后体表的颈部、胸部、会阴等处皮肤出现圆形隆起、质地坚硬、直径大小2~4 cm或更大的结节,触摸有痛感。这些皮肤结节可聚集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肿块,发病14 d后皮肤结节发生浆液性坏死和结痂,再加上蚊虫叮咬和摩擦,结节破溃处结痂脱落,形成空洞[7]。
患病牛的肩前、腹股沟外、股前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最为突出,胸下部、四肢和阴部出现水肿;眼结膜、口腔黏膜、气管发生溃疡,引起病牛出现大量流泪、流涎和流鼻液等症状,这些分泌物都含有病原。此外,泌乳牛产乳量急剧下降,妊娠母牛可发生流产,继发子官内膜炎。公牛患病后28~42 d内发生不育,还可能发生睾丸炎,造成公牛的永久性不育[8-9]。
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可见皮下组织有浆液性浸润,结节腔内含有干酪样灰白色坏死组织,有的结节还伴有化脓和出血。结节还可蔓延至皮下组织和骨骼。患病牛体表肌肉、气管炎、肺、瘤胃、皱胃,甚至肾表面都可能有类似结节分布。结节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临近的肌肉组织有呈红色或黄色的浆液性、出血性渗出液。对表皮细胞进行组织性观察还可观察到表皮细胞、脂腺细胞肿胀,胞质内有空泡,有的相互融合形成微水泡,这种微水泡也见于表皮基底层。除上述病理变化外,病死牛还会出现淋巴结增生性肿大、充血和出血;口腔、鼻腔黏膜溃疡[10-11]。发病严重的牛会因纵膈淋巴结感染而挺起胸膜炎,关节内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睾丸和膀胱也出现炎型病变。
有经验的兽医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若需要进一步明确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诊断是初步诊断本病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将病料研磨制成悬浊液,滴1滴悬浊液在蜡板上,1 min后加1滴pH7.8的Tris/EDTA缓冲液,20 s后滴加pH7.2的1 % 磷钨酸,10 s后用滤纸吸干或自然干燥,镜检[12]。
可取病牛新鲜结节做成乳剂,皮内或皮下接种于易感牛,4~7 d内接种部发生坚硬、疼痛性肿胀,局部淋巴结肿大,此时可在肿胀物及其下层肌肉以及唾液、血液和脾脏中分离病毒[13]。
包括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病毒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ELISA检测的样本应在出现临床症状的第1周而中和抗体产生之前采集。病毒中和试验常用且有效,但由于疙瘩皮肤病感染主要引起细胞免疫,因此对于中和抗体水平低的牛,这种方法诊断较难。
通用的实时定量PCR方法在检测CaPV病毒时较其他诊断方法更为敏感。该检测方法主要是检测CaPV病毒的DNA,因此不能区分同属的不同品种。RT-PCR方法已经在很多文献中被报道。采用RT-PCR方法对CaPV进行检测,比传统的凝胶PCR检测方法更为灵敏。该方法的检测水平每次反应均少于10个基因拷贝,与其他痘病毒无交又反应,在检测其他痘病毒或者阴性样本时,也未出现假阳性结果。RTPCR检测方法具有定量、简单、灵敏、特异等特点,可对CaPV病毒进行快速和高通量的测定。
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患病牛一般进行对症治疗。对已经出现破溃结节的患病牛往往首先采用外科方法处理,彻底用药物清创,溃疡面涂擦碘甘油,有时为了防止并发症,全身可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采取治疗[14]。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非必要不从外地引进牛只,必要引进时一定要做好本病的检测,对引进牛就行隔离和抗体检测,确保观察2个月以上且无病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当一旦有疫情发生时,要立即隔离患病牛和可疑患病牛,疫区要严格封锁,对发病圈舍内的地面、墙面、器具等进行消毒,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消灭蚊蝇工作,控制传播媒介的传播[15]。
因为本病的病原与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存在抗原同源性和交叉保护,这几种病毒的疫苗都能够用来预防牛的结节性皮肤病。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分离病毒制备的鸡胚化弱毒苗对牛进行免疫接种,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要想减少本病的发生,从业者一定要树立“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科学养殖理念,摸清本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掌握本病的诊断技术和病理变化特点,做好疫苗预防,加强饲养饲喂和生产管理,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