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孝栋
(甘肃省临夏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发展中心,甘肃 临夏 731800)
母猪繁殖障碍也称繁殖障碍综合征,使母猪长期处于空杯状态,是母猪淘汰的主要因素,常见于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场,发病率在15 % ~35 %之间[1]。母猪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益,因此,生猪养殖户需掌握科学的防治措施,缩短母猪空怀时间,提高繁殖力,保障生猪养殖效益。
先天因素主要是指母猪的生殖器官先天性异常,常见的有输卵管闭锁、阴瓣发育畸形、实体子宫、子宫颈形状、子宫异位或子宫角缺失[2],造成排卵异常或精子与卵子无法正常结合着床,从而导致母猪不能受孕,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无法治愈,应及时淘汰。
疾病因素分为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卵巢囊肿和黄体囊肿。当发生卵巢囊肿时,母猪表现为排出不健康的卵子、排卵不规律或不排卵,受孕率低下;严重者还会造成母猪分泌大量的雌性激素,使其精神亢奋,出现“慕雄狂”现象。黄体囊肿是指卵巢分泌大量的黄体酮,抑制了促性腺激素分泌,使得卵泡无法正常发育,母猪长期表现不发情,这也造成母猪受孕率低下。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母猪感染率一些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传染性疾病而引起繁殖障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细小病毒、布鲁氏菌病、链球菌病、弓形虫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等。感染这些疾病的母猪往往会出现子宫内膜炎、阴道炎、流产、早产、产死胎或弱仔等,康复后的母猪繁殖性能也大大下降[1]。
不同生长和生理阶段的母猪对营养需求不同,营养不足或营养比例失调时,会导致母猪身体孱弱,出现发情次数减少或不发情、受孕率低及流产等现象。若营养过剩时,则会导致母猪过肥,使母猪卵巢、输卵管及子宫周围脂肪沉积过多,引起排卵异常或子宫壁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母猪难受孕或者胚胎早期死亡。另外,饲喂霉变饲料也可能会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如食入玉米赤霉烯酮会侵害母猪生殖系统,使母猪持续发情、假发情或频繁发情,但屡配不孕;还能使妊娠母猪出现返情、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等[3]。
(1)配种人员没有完全掌握母猪的发情时间,出现过早的配种。这种情况不仅导致母猪产仔率和仔猪成活率低,还使母猪承载着哺乳及自身增重的双重负担,使哺乳期延长,体重较同龄母猪低,断奶后发情明显推迟,甚至可能会不发情。(2)若饲养密度过大,母猪之间常常会出现打架、相互撕咬等现象,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饲养密度过大容易导致后备母猪采食不匀、打架过频,使得肢蹄病和乳房疾病频有发生,同时也使得母猪之间营养吸收不均匀,出现发情不正常或不发情。(3)养殖人员未注意母猪分娩卫生及助产方式不合理,同时,对母猪的产后护理不当,造成母猪子宫或阴道炎症,引起繁殖障碍[2]。
温度过高或过低,母猪的采食量均会下降,营养不良而导致发情推迟。同时,当环境温度低5 ℃ 或高于20 ℃ 时,母猪性激素紊乱,造成排卵异常或推迟或不发情。此外,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等含量超标也会导致母猪性激素紊乱,影响发情频率。
在挑选后备母猪时,应及时将患有先天性繁殖障碍的母猪淘汰,避免造成损失。
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特点,制定免疫接种计划,及时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通常后备母猪需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适用于PRRS阳性场,配种前70 d和40 d)、伪狂犬苗(配种前55 d)、乙脑弱毒苗(配种前33 d)、猪瘟兔化弱毒苗(配种前15 d)及细小病毒苗(配种前25 d)等疫苗;经产母猪需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适用于PRRS阳性场)、伪狂犬疫苗(产前21 d和产后20 d)、细小病毒苗(产后10 d)、猪瘟疫苗(产后25 d)及乙脑弱毒苗(每年3月底)等疫苗。
(1)提供舒适、卫生、干燥、洁净的饲养环境。及时清理粪污,定期对栏舍进行清洗、消毒、杀虫,防止病原体滋生,控制饲养密度,保持栏舍良好的通风环境,提供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注意夏季防暑,冬季防寒,避免产生应激反应。(2)加强营养,科学饲喂。根据母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定制饲喂方案,禁止饲喂霉变饲料,注意营养均衡,适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避免母猪过肥或营养不良。(3)加强母猪分娩管理及产后护理。提供卫生洁净的产房,正确科学的助产,避免难产或损伤子宫及阴道等生殖器官,并做好产后护理,避免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
养殖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参加现场培训、聘请专家指导、科技下乡服务或与当地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准确判断母猪发情特点,掌握正确科学的人工授精、助产、消毒及产后护理等技能,同时熟悉掌握诊断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