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术良,杨玉松,张跃山
(1.兰坪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兰坪 671400;2.兰坪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兰坪 671400)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以来,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严重打击,各地养猪企业在抗击非洲猪瘟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经验。本文就如何有效做好生猪屠宰场非洲猪瘟防控概述如下。
生猪屠宰企业和生猪贩运户要认真学习动物防疫相关知识,依法履行动物防疫主体责任,调运生猪前首先要对猪养殖场(户)调运地进行全面了解,重点了解调运地生猪养殖场动物防疫执行和动物防疫生物安全措施等情况执行良好情况,调运地是否属非疫区或非高风险区,拟调运的养殖场6个月内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生猪临床检查健康,并经当地所属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同时,运输生猪车辆须经中国兽医网云平台登录车辆备案系统予以审核通过,取得《运输生猪车辆备案卡》。由于运输生猪车辆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概率大,故生猪承运人必须在装运生猪前对运输生猪车辆用高压水枪对车体外表、车厢、轮胎、底盘等部位进行全面冲洗,冲洗完经干燥后再彻底消毒车辆,并注意装载生猪密度不能超过265kg/m2规定。生猪承运人要对运输途径进行合理规划,调运过程尽可能避开养殖密集区、无害化处理场所等高风险地区,不得在生猪养殖、交易、屠宰、无害化处理等高风险区域及运输途中随意停车,并在沿途停车时期观察好生猪健康情况,若发现生猪发病或死亡等异常情况须立即向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报告,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置,不得在运输途中随意销售和丢弃,确保生猪运输过程安全。
入场前开展生猪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是确保生猪屠宰场不被病毒污染有效手段,若在入场后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一旦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生猪屠宰企业将面临暂停关闭风险,故建议生猪屠宰企业要按照农业农村部第119号公告和《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检测的函》(农牧便函(2019)606)等相关规定要求,对进入屠宰企业前每批次全部生猪按照“头头采、批批检、全覆盖”的原则进行采血,做到抽样全覆盖。若同批猪中有病死猪,应优先采集病死猪的脾脏,淋巴结等组织病料开展实验室检测。采集的血液样品按照非洲猪瘟检测试剂盒的技术指标规定的数量进行混样,使用的非洲猪瘟检测试剂盒须经农业农村部批准或者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比对符合要求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盒。并规范制备混血样品,确保待检血液样品充分混均,经混血样品检测结果为非洲猪瘟阴性的并经查证验物合格后方可入场,若混血样品检测结果为非洲猪瘟阳性,应按国家规定向所在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并做好隔离和环境消毒等相关工作。
生猪屠宰场入场生猪查验是发现疑似染疫生猪关键技术措施,生猪屠宰场按照《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组织企业肉品品质检验员在驻场官方兽医监督下,认真对每车次入场生猪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耳标佩戴、非洲猪瘟检测报告、车辆备案等信息进行查验核实,主要核实生猪是否来自非疫区,检疫证明的起运地、数量、目的地是否一致,运输途中有无出现发病、死亡等异常情况。经查验,证件合法有效,证物相符,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生猪健康及无违规调运的方可允许入场,查验中发现入场生猪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或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无效的、检疫证明与耳标信息不一致的、未佩戴动物耳标或耳标不齐全的、其它违规调运生猪的一律不准入场,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运输途中死亡的生猪要先经驻场官方兽医排除非洲猪瘟疫情或其他重大动物疫病后再进行无害化处理。
驻场官方兽医启动屠宰检疫后,按照国家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实施检疫,对宰前生猪要进行细致检查,重点观察生猪群体静态、动态和食态等方面有无异常,并对宰前生猪逐头精神状况、皮肤、被毛、呼吸、体温、可视粘膜及体表淋巴结、排泄物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合格的出具准宰通知单。经宰前检疫不合格疑似染疫的按照国家规定限制生猪移动,做好动物疫情报告等相关处理。屠宰同步检疫时,官方兽医要仔细对生猪胴体体表、头部、四肢、皮肤、内脏等完整性、颜色、膈肌旋毛虫镜检等方面进行严格检疫,发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要按国家相关规定做好疫情报告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抽样送检等措施。经检疫合格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注明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检测日期和检测结果等信息。同时,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员要认真开展生猪查验、巡查等工作,做好生猪肉品品质检验相关工作,合格的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并在屠宰猪胴体上加盖生猪屠宰场肉品品质检验印章。官方兽医和肉品品质检验员在巡查中,若在待宰圈、屠宰线等地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的要立即暂停屠宰活动,及时按规定采集病(死)猪的血液样品或脾脏、淋巴结、肾脏等组织样品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同批生猪方可继续上线屠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生猪屠宰场要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并及时将样品送所在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确诊),经确诊为非洲猪瘟病毒阳性的按照国家《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第五版)》和《非洲猪瘟应急处置指南(第四版)》及相关规定做好疫情处置,快速扑灭动物疫情。
由于生猪屠宰企业人员、车辆、生猪等进出频繁,极易造成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传播风险,当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派人员应对生猪屠宰场环境非洲猪瘟病毒实行常态化检测,对屠宰场待宰圈、过道不易清洗处、生猪待宰圈四周、猪栏栏杆不易清洗处、生产工具、粪沟、赶猪道、人道、污水、屠宰设备、屠宰车间及墙壁、地面等内外环境进行环境拭子多点采样开展非洲猪瘟病毒病原学检测,经检测为阳性的,要按照《国家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第五版)》规定及时上报,暂停该屠宰场所屠宰加工活动,全面清洗消毒,对阳性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48h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采样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该屠宰场所在暂停生猪屠宰活动前,尚有同批待宰生猪的,一般应予扑杀;如不扑杀,须进行隔离观察,隔离观察期内无异常且检测阴性的,可在恢复生产后继续屠宰;有异常且检测阳性的,按疫情处置。屠宰场自检发现阳性的,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暂停生猪屠宰活动,全面清洗消毒,对阳性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在官方兽医监督下采集环境样品和生猪产品送检,经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合格的,可恢复生产。该屠宰场所在暂停生猪屠宰活动前,尚有待宰生猪的,应进行隔离观察,隔离观察期内无异常且检测阴性的,可在恢复生产后继续屠宰;有异常且检测阳性的,按疫情处置。
屠宰企业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配备动物防疫员和经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肉品品质检验员,取得卫生部门发放的《健康证》,全面掌握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相关知识,生猪屠宰场工作人员进车间前须更换好工作服,进行洗手和消毒,离开屠宰生产加工场所要进行消毒,控制病毒传播。其余委托生猪屠宰场的待宰户及有关人员进场和离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并在7d内不得从事生猪养殖,如有需要必须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生猪承运人、外来人员、生猪产品购买和收购人员等有关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生猪屠宰场待宰圈、生产车间,确需进入的要按要求进行消毒。并经严格消毒后方可离场。
生猪屠宰企业执行消毒制度是切断动物疫病传播最有效措施,生猪屠宰场入场消毒池内放置消毒液并及时更换,确保消毒效果。运猪车卸载后,指定区域停放,生猪屠宰企业要督促承运人清理车辆驾驶室内生活垃圾及车厢内粪便、垫料等污物,用高压水枪对车外表、车体内、底盘、车轮等部位进行冲洗,冲洗车辆经晾干无水渍和滴水后方可进行彻底消毒。生猪屠宰企业要实行每日一清洗一消毒,每天对场区和办公场所地面,墙面、门窗进行清扫,对生产车间打扫和清理要彻底,完成清理打扫后要对生猪屠宰场生产车间的地面、墙壁、屠宰设备和用具及工作服等进行彻底消毒,生产车间消毒1~4h后,用水冲洗干净,防止消毒药物污染生猪产品。同时,要每天清除待宰圈和隔离圈内的污物,收集污物进行堆积发酵后深埋处理或焚烧。屠宰加工人员手套、工作服等可煮沸30min消毒。消毒药物应选择高效,底毒,无腐蚀,无污染的消毒制剂,并注意消毒药物配制比例,严格按要求配制,保证消毒药物效力。
生猪屠宰场不断完善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保持正常运转,屠宰环节产生的污水达到环保要求后排放。场内生活垃圾分类放置,处理过程防止扬撒、渗漏。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垃圾要放入固定材料收集容器内,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同时,县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履行动物防疫监督职责,对生猪屠宰企业各环节动物防疫实行全程监督,依据国家《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监督企业对场内病害猪、检疫检验不合格生猪产品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场内污水污物不污染环境。
驻场官方兽医要与屠宰企业联合建立检疫检验档案室,档案内容包括生猪屠宰检疫申报、生猪入场查验登记、非洲猪瘟检测、瘦肉精抽检、宰前巡查记录、准宰通知、同步检疫记录、旋毛虫镜检记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记录、生猪产品追溯记录、清洗消毒等内容,各种记录不得涂改,所有记录保存期不低于2年,做到有迹可循。
屠宰场是养殖到餐桌的重要环节,做好屠宰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十分关键,驻场官方兽医必须督促生猪屠宰场从生猪调运、非洲猪瘟检测、日常清洗消毒、检疫检验、建立记录等方面层层落实,严格把关,严防死守,杜绝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确保生猪产品正常供应,有效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