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视阈下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角色、功能与发展

2022-12-05 02:20:58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营地青少年体育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9年9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1]。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的中坚力量。“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青少年体育已然成为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2]。

近年来,随着《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和《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以“户外+营地”的营地教育和“体育+旅游”的研学旅行成为青少年冬夏令营的主要种类,青少年营地教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热点话题。《纲要》明确将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系构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发展作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重点方面。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是由政府倡导,由体育彩票公益资助,依托江河湖海、山地森林、公园景区等自然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建设与管理,具有相应服务设施,以户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培养青少年热爱大自然,热爱体育活动良好品质的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场所[3]。在此场所中开展的教育活动统称为营地教育。《纲要》对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提及和统筹进一步彰显了营地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促进和体育发展的特殊价值,夯实了青少年营地教育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营地教育成为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和体育发展的有力抓手,同时为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产业注入新活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体育强国战略深入开展的时代背景下,在青少年健康发展需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营地教育的迅猛发展是新时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工作中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此背景下,对青少年营地教育的角色、功能与发展进行思考与探究是扎实推动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切实落实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必经之路。

1 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角色——鉴于营地教育的源起发展

1.1 青少年营地教育的源起与发展

美国作为最早开展青少年营地教育的国家,发展至今已有超过150多年的历史。1881年6月,男子寄宿学校校长Frederick William Gunn带领其60名学生在Milford附近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徒步活动,期间开展露营、划船、帆船、钓鱼、登山等户外活动。该事件被作为美国青少年营地教育开展的最初雏形[4]。随着这种户外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广泛认可和倍受好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营地建立起来。为了助推美国青少年营地的健康持续发展,部分营地负责人于1910年在纽约成立了美国营地指导员协会(Camp Directo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即现在的美国营地教育协会(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现已成为是全球青少年营地教育领域中规模较大、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营地组织之一[5]。

最初的美国青少年营地活动以远足、登山、划船、露营等一些列户外运动为主,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闲暇之时通过体育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以达到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营地作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开展平台,是当时流行于美国青少年人群中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在营地中开展的体育活动有效地填补了青少年的假期空白,丰富了青少年的闲暇生活。20世纪50年代,随着参与营地活动人数的增多,营地中所开展活动的教育性日益凸显,即在提升生理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青少年心理层面的发展。在原有的体育活动基础上,经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以凸显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在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提升运动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兼顾青少年领导力、适应力、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发展[6]。例如,露营活动的学习焦点不再局限于徒步距离的长短,而更注重徒步过程中同伴间相互尊重与支持;划船活动的焦点由“划得快”转向“更好的配合”。 团队类运动、团队建设活动、冒险类活动等活动内容的增添进一步促进了青少年个人品质的提升和团队精神的培养[7]。该阶段的青少年营地活动的学习焦点由技术层面深化至心理品质层面,活动的“团队性”为青少年营地赋予更多的教育价值。美国青少年营地逐步由户外运动开展平台发展成为一种教育形式,营地教育这一概念更加凸显出青少年营地的育人价值。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化发展带来的自然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美国青少年营地教育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环境教育的融入为营地教育中开展的户外体育活动增添了更深刻的内涵: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的运动参与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着青少年建立对自然环境的正向态度、树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培养青少年绿色健康的价值观,进而达到个人、集体和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随后的发展中,更多类型的户外体育运动、自然教育活动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青少年营地教育课程内容。手工创作、音乐戏剧等内容的增加完善了美国青少年营地教育课程体系。如今,营地教育已成为美国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

1.2 美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角色分析

青少年营地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美国国民教育序列的重要组成,其影响范围之广不亚于传统学校教育。据统计,美国营地教育协会注册在案的青少年营地总数高达1.2万个,每年为超过1 000万中小学生提供营地教育服务[8]。营地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影响之深远不仅包括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健康意识培养、身体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促进青少年融入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9]。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迪士尼前CEO、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等均是营地教育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并在公开场合多次肯定了营地教育经历对其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据美国营地教育协会统计,美国青少年营地教育课程中,体育运动的占比最高,占全部课程项目的60%以上,其次是创作类,最后才是户外技能类项目[10]。体育活动作为营地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营地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手段,也是营地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运动参与促进的重要载体。虽然体育活动不是营地教育内容的全部,但已成为青少年营地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美国童子军(Boy Scouts of America)为典型代表的美国青少年营地教育将健康生活习惯、体育运动技能、运动水平高低具体化为“勋章”,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视为“财富”,将掌握和精通体育运动视为“荣誉”,通过其独特的“勋章机制”全面激发和鼓励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与投入,为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和运动水平的提升创造可能[11]。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营地教育极大地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同时在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方面促进美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美国作为全球公认的体育强国,坚实的青少年体育基础是其体育综合实力的稳固根基。营地教育与体育的互通互融在打造美国这个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营地教育在促进美国青少年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运动习惯、营造积极体育氛围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不容小觑,在青少年运动参与、青少年健康促进等方面密不可分,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以及群众体育开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见一斑。与此同时,美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为美国本土体育人文精神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美国体育文化氛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青少年营地教育作为美国体育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纽带,是打造美国体育综合实力的无形资本,是奠定美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地位的重要基石。

1.3 青少年营地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冬夏令营是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最初形式,这一类活动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一般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参加,在发展最初具有一定公益性质。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青少年营地教育实现了从国家包办到政府建设和市场化运作并行发展的过渡。“营地”和“体育”联系的真正建立始于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并配发《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试点)方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正式提出“营地”概念,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将青少年营地看成是“促进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一种新方式,和“新时期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民健身工程’转向路径建设模式的新举措”[12]。2007年,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指导下,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与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少年营地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随即在2008 年初,体育总局就明确提出户外营地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之一[13]。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成为当时我国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敲门砖。2016年国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同时,将营地逐步建设成为体育综合体,为各类人群提供运动、文化、游玩、购物、住宿等综合服务。在营地中广泛开展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户外活动和技能培训,更好满足青少年学习掌握体育技能需求,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这是我国对青少年营地教育的功能作出的进一步阐释。此外,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青少年营地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4]。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下,青少年营地教育的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营地教育机构数量逐步增多。青少年营地教育机构数量在北上广深发达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占据了绝对比例,青少年营地教育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水平一致。2017年8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大会首次开设“营地产业峰会论坛”,标志着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产业发展步入活跃期。国际营地教育联盟(International Camp Fellowship)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营地教育机构之一,将在中国举办第十二届世界营地教育大会[15]。这是我国首次以东道主的身份举办世界级的青少年营地教育盛会,这表明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蓬勃发展受到国际上的关注与认可。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营地教育相关政策,促进营地教育概念普及与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营地教育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承载着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营地教育健康发展的寄托与厚望。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利好下,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发展势如破竹,规模空前,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营地教育发展最快的国家[16]。

1.4 新时期下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角色分析

青少年营地教育作为学校、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青少年营地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营地教育在各时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见表1)。

表1 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发展时期、阶段、角色一览表

建国初期,受政治、经济等方面影响,青少年营地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具有奖励性和公益性教育资源,其形式与内容多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进程较为被动。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民间资本涌入校外教育市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冬夏令营与课外补习、技能培优等教育形式一同扩充校外教育市场,此时的营地教育由之前的被动发展转为主动发展,相关机构数量的增长促进营地教育市场的初步形成,营地教育成为校外素质教育市场中的一种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对营地教育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政府逐步加强对青少年营地建设的规范化建设力度,明确将“青少年营地”作为校外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青少年营地教育与户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开启了营地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新篇章,“营地+体育”的理念促使营地教育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育活动阵地的一项新举措,是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有益尝试。

国家政策导向、教育改革红利的释放、行业规范性提升、国际交流频繁等因素都为营地教育发展注入源源活力,当下正处在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活跃发展期。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是以青少年体育发展作为当前发展阶段的逻辑起点,秉持“营地+体育”的融合视角,以体育运动的丰富程度、青少年的参与程度和与学校体育的融合程度为主导。承担起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的引导角色、学校体育开展的协同角色、群众体育的服务角色、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同角色,同时,作为塑造、承载和传承青少年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求下,营地教育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营地教育势必成为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的基础性建设。

2 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功能——基于我国青少年全面发展诉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人的终极关怀,也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引领方向。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全面发展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 体育精神 。”[18]我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是将体育根植并融入我国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典范。青少年健康强壮的体魄、道德修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促成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诉求下,青少年的体育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营地教育作为体育与教育的交叉地带,在促进青少年体育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以下功能。

2.1 端正青少年运动参与动机,释放青少年运动活力

传统学校体育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标准”教学模式,就像工厂里生产机器部件一样培养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学生,这完全背离了体育学习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一旦走出学校大门,体育活动也从此被割断了的现实,造成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严重脱节[19]。部分地区、学校的体育课演变成了“体锻达标 练习课”,“贵在坚持”的体育锻炼沦为追求“短期效应”的体能强化,体育课“无趣味、少技能、低效应”,学生在完成“达标测试”以后很少会主动去运动场,体育意识、锻炼能力、健康行为的养成根本无法保证[20]。

体育活动参与是体育兴趣培养、运动技能提升和终身体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且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青少年运动参与本身就是本能的,而身体活动是生命活力充盈的标志、是心智与情感的迸发。营地教育凭借良好的教育形态和多元的课程内容在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方面占有一定优势。首先,营地教育的教育形态采用构建主义下体验式学习模式,无论是体育类、团队类、还是户外类活动均主张“先行而后知”,始终将“做”放在教育过程中的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营地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均采用这种以“做”为先的体验式学习,即让青少年“动”起来。这直击青少年人群身体活动缺乏的问题,保证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在此基础上,凭借营地中开展的户外运动、团队活动、自然教育类等活动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活力,通过营地教育课程中独有的“户外”“自然”“团队”等元素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鼓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释放活力、展现自我。这一方面端正了传统学校体育课程中学生“为了分数而动”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进而调整为“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运动参与。另一方面,有效引导青少年认知自身运动能力,发觉运动爱好,养成运动习惯,维系青少年在学校体育以外的运动热情。此外,由于青少年营地教育的各单位营期时间较为集中且连续。因此能保障教学安排的灵活性和连贯性,有利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习惯的培养、运动爱好的发觉和运动技能的积累。这不仅符合青少年人群的发展特征,同时也满足体育运动技能发展规律,对促进青少年人群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2.2 发挥以“体”育人功能,助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体育在青少年“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21]。体育作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发展智育与德育的前提。在诸多教育形式中,身体的教育是无可替代的。一方面,通过身体运动保持肌肉的力量、韧带的牢固、血管的弹性、关节的灵活、骨骼的坚韧,使生命机能保持在一种高效且实用的运转范围内。另一方面,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在开放性与交流交往多样性的环境下、在竞争性和情感深刻性及意志坚强性的情意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交往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的全面教育过程[22]。实际上,营地教育理念与体育育人的价值秉持不谋而合。美国营地协会将对营地教育的定义中就强调了营地教育活动对参与者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作用。营地教育活动在以“体”为先的教育观点下,促进青少年发现和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提高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同时帮助青少年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青少年营地教育在教育形态和教学方法上的优势充分发挥了以“体”育人优势,并且实现了教育活动的始于“体”而不止于“体”,由“体”到“育”,由“外”向“内”的升华是青少年营地教育以“体”育人价值的充分展现。

教育部于 2014 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核心素养作为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与行动指南[2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不是着眼于学生在学校的出色表现,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其发展也正是一个需要全面激发知识技能、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等在内的动力系统的过程[24]。因此,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模式需要以情境教学为主,即在贴近现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这正是青少年营地教育的优势所在。不同于传统学校课程以及体育技能培训所采用的“填鸭式”和“灌输式”。在营地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情景的营造多取自于山林田野、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户外空间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兼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如自然类课程中在自然环境中对植物的辨认、通过亲眼观察了解昆虫的外貌与习性;活动类课程在尝试各类不同的体育活动中认知自身的运动水平、平衡身体各项素质的发展;团队建设类课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个人领导力发展;户外探险类课程中逆境中的自我激励与同理心发展等。营地中的学习脱离了空间、书本等方面的束缚,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和转换增进学生知识技能积累,思维模式优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此外,青少年营地的育人环节不仅仅止步于各单元课程单元中,日常生活、劳动意识与技能等贴近青少年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均都包含于营地之中,比如,卫生习惯、用餐礼仪等。在营地独有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与情景的交互,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交互共同构成了体验的、合作的、探究的、建构式的教学总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接,方便将所学到的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建立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类情境的强大内心与解决各种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青少年营地教育在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联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在与未来方面有着独到的价值,在助力“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3 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孕育体育强国文化氛围

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体育精神就是人类精神, 就是公平竞争、运动家风度、团队精神[25]。体育精神提倡在体育运动中注重人的价值尊严与人的生命意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指导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完成对“真善美”的追求,鼓励每个人都充分地实现健全的自我[26]。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具体表现为热爱祖国、敢于拼搏、不畏艰难、追求卓越、公开公平公正竞争、自信乐观、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27]。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且综合的过程,该过程不仅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参与环节,同时其效用影响个体生活的诸多方面。无论在体育运动中还是生活中,个人保持自身发展的积极与奋进,面对挑战时的沉着与勇气,遇到困境时的坚韧与顽强等都是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诠释。“从体育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体育精神培养及价值释放的手段和路径。体育类活动作为青少年营地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是体育精神渗透于青少年营地环境的核心体现:在身体活动中提高运动水平,在自然环境的挑战中养成勇敢无畏的品质,在挫折失败中培养坚韧品质,在体育比赛中增强规则意识,在自我超越中发展综合能力。通过具体的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体育精神的是营地教育实现体育精神的客体化和形式化表达,是体育精神在青少年营地教育中的“软着陆”。

青少年营地教育的理想之处在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同等的条件与机会[28]。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个体积极投身到各项活动中,消除了应试教育主导下传统学校课程“以考试排名分高低”和“以考试分数决定受重视程度”的育人弊端,体现了青少年营地环境中的人人平等。“竞争”与“合作”在各类活动中的交替出现,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积极的合作意识。少年营地教育的价值秉持与“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精神相符合。在青少年营地的环境中体育精神得到渗透与发扬,并促进青少年对健康体魄的崇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持续追求。青少年营地教育以独具一格的活动内容、教育形式和文化氛围促进青少年体育精神内核的发展,为当代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塑造和体育氛围的孕育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与条件,在我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青少年营地教育是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梦的无形力量。

3 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的发展——立足于体育强国建设目标

3.1 充分发挥户外运动特色,激励青少年运动参与

运动安全隐患、内容枯竭、针对性差、效果不佳、时间不足是课堂体育锻炼的五大顽疾[29],这导致青少年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局面。学校体育的单一维度评定模式忽略了青少年体育的参与动机与最终目的。户外运动作为营地教育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以活动空间的自然性、活动内容的实践性、参与人员的互动性备受青少年人群的青睐。新颖的户外运动项目为青少年提供勇于尝试和敢于探索的参与契机。户外运动过程中带有激励性“自我突破”取代了“成绩为先”的单一评定形式,一改传统体育课程的“枯燥”与“乏味”。 同时通过营地指导员积极引导以及正面价值的传递,在身体活动中促进青少年体格健壮的同时兼顾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营地教育组织应紧抓户外运动这一发力点,充分发挥户外运动开展空间的环境优势、运动种类多样的内容优势,结合地域特点开发和优化户外运动项目,充分发挥户外运动的特色与价值,激发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参与动机,最大化青少年在户外运动参与中的自我发展与能力提升,同时借助体育运动的进阶性来巩固和强化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与体育锻炼习惯。

3.2 紧抓体育育人功能,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

体育是教育的多元载体,教育是体育中最有效的体现,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下我国青少年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打造体育强国过程中,青少年营地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教育发展的主基调保持一致。营地教育作为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素质教育的交叉地带,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增添一份“体育”力量,同时为传统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运动技能的提高到品格能力的发展是由“外”向“内”过渡,是由“体”到“育”的升华。“体”中有“教”,“教”中有“体”的体教相融是青少年营地教育中的体育活动区别于传统学校体育和体育技能培训机构的关键,更是营地教育育人价值的一贯秉持。在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导向下,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求下,我国青少年营地教育应充分发挥“身体之教育”的功能,充分释放体育育人能量,凭借营地教育空间与资源的先天优势进一步落实体教相融,在体育回归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育素养。

3.3 深化“营地+体育”产业融合,助力体育产业升级

体育的产业化本质是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的产物[3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总体要求上明确提出“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及“积极拓展业态,促进康体结合,鼓励交互融通”等3条促进融合发展的任务要求。这为“营地+体育”的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产业融合理论,产业融合是一个多层面、多内容的融合过程,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3个阶段,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31]。有关青少年营地建设标准的相继发布标志着体育产业与营地产业的融合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处于技术融合阶段,即标准融合和规划融合。随着体育与营地互动的不断增强,营地与体育的产业融合将步入业务融合阶段。业务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核心和关键,需通过人才融合和组织融合得以实现[32]。在人才融合方面,由于营地教育本身涉及教育、心理、休闲等领域,因此在与体育产业的深入融合过程中应秉持“全域体育人才观”,即营地教育组织应汇聚多专业、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人才和知识的融合,以拓深营地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层次。在组织融合方面,营地教育组织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以营地教育的课程产品作为融合媒介,专业体育培训机构负责提供专业的体育运动技能指导与教学;营地教育组织负责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的正面引导和能力聚焦。通过组织双方的协同合作,在兼顾体育运动专业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营地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在探索“营地+体育”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体育产业的耦合功能、激发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也有利于附加价值的产生,从而助力体育产业升级工程。

3.4 弘扬体育人文精神,夯实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推动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梦的灵魂铸造。营地教育作为青少年体育文化资源的增长点,是青少年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营地的空间环境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一同为弘扬体育人文精神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营地教育的育人价值秉持和课程内容等方面促进青少年营地文化和体育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从体育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中起到有效的链接。因此,在营地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对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与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是实现青少年体育人文精神塑造、输出和传承的关键。在未来发展中,青少年营地教育应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发扬体育人文精神,强化体育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联接,以充分体现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与内涵。以通融、共进促进营地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将营地打造成为青少年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新方式,引领青少年健康生活的新风尚,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文化的发展积累资源,进而保持我国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在建设和优化营地的过程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兼顾营地的综合性,致力于为各类人群提供运动、文化、游玩、购物、住宿等综合服务,更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需求,通过营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将青少年营地打造成“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综合体,巩固发展我国体育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营地青少年体育
小猕猴营地之野外觅食
青少年发明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三峡房车营地
现代装饰(2018年4期)2018-05-22 02:57:58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板龙很呆板吗?
拯救营地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