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赵若姝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纵深,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加速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颠覆行业样貌、重塑产业业态的重要力量。
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产物之一,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全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融入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1]。近些年,数字艺术在AI、高性能计算、MEC+VR、5G 等技术赋能下,不仅推动艺术领域的美学创新和语言表达,还在数字内容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与应用场景碰撞融合,从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建筑定位、建筑功能等多维度为建筑设计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数字艺术解构建筑空间。近些年,从全球媒体艺术节“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装置表演SAY_SUPERSTRINGS,到国内的互动影像装置《有趣的世界》、捕捉时空痕迹的《时间的形态·京剧》等等,众多富有科技美感的先锋数字艺术内容层出不穷,通过数字艺术与科技交融,带领观众游走于数字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从视觉维度消解了建筑场馆边界。比如2021 年问世的BOX空间舞台作品《经海山》(图1-4),创造性地拆掉了舞台,最大限度打破艺术创作边界,把承载沧海桑田的华夏世界微缩于16m 宽、24m 长、9m 高的黑匣子之中,将观众引入一个极具未来感的志怪幻境。这里没有台上台下,没有观者演者,每一个粒子都是戏剧的发生地,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九重幻境扑面而来,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经典神话《山海经》塑造的异兽万象、人神共生的光影世界。在数字科技的催化下,传统建筑结构解构在日益加深,实体与虚拟的交互共存为建筑设计打破传统理念、拓展视觉空间提供了新可能[2]。
1《经海山》演出现场
2 《经海山》演出现场
3 《经海山》演出现场
4 《经海山》演出现场
数字艺术颠覆建筑形态。2021 年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除了强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还首次提出推动生产和施工方式实现智能化升级,为建筑行业勾画了发展蓝图。基于数字艺术领域的实践日趋成熟,公共文化场馆作为数字艺术创作与展示的重要空间,将率先实现建造方式、建筑形态的变革。未来的数字文化空间将不再拘泥于传统建筑结构,而是可以借助3D 打印、特种混凝土材料等技术,实现建筑全过程、全要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以灵活、多变的组件化、标准化和工业化形式完成快速移动和搭建,光速降临城市热点地区(图5)。
5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社区·元空间”展
数字艺术改变建筑定位。随着建造方式的灵活性不断增强,移动智慧剧场不仅极大程度上压缩工期、缩短建筑成本,还能充分弥补现有公共文化空间远离市中心、建造周期长、投入资金多、覆盖人群少等多方面短板,实现从以剧场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定位转变,进一步提升场馆的服务效能[3]。同时,借助组件化搭建方式,多城市联动的移动院线将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改变数字艺术展览展映形式,为城市发展注入数字活力。
数字艺术拓展建筑功能。近些年,随着元宇宙时代到来,新型虚实相融的数字文明,将是人类未来文明的全新生态。在此背景下,数字艺术创作加速从PGC 模式向UGC 模式转变。作为数字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景,数字文化空间将从单一的展览展示空间转变为交互性更强、容量更大的社交空间。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及 5G 连接赋能,数字文化空间可嵌入视频渲染、全景环绕声、空间定位、高性能计算等技术,在场馆设计、展陈过程中,全场景营造沉浸式元宇宙体验,充分展现科技与艺术交融的魅力。不仅如此,基于丰富的数字艺术内容,未来空间将打通线上社区与线下艺术空间区隔,形成文化艺术创作者、爱好者、消费者共享的共生世界和数字艺术生态闭环,营造集展示、娱乐、社交、创作为一体的元宇宙场,最大程度拓宽建筑设计思路[4]。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的态势下,数字艺术与建筑设计的跨界融合,将助力打造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数字经济示范空间、融合美学创新与前沿科技的数字艺术展示空间,以及集展示、娱乐、社交、创作为一体的数字艺术元宇宙空间,解锁当代建筑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