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汕头大学为例

2022-12-05 01:33
关键词:口译思政目标

陈 洁

(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引言

自2020 年6 月1 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 年5 月28 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并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来,高校学者和教师纷纷对课程思政进行探索与实践:既有学者们从宏观上进行高屋建瓴的探讨,如韩宪洲[1]对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的思考,赵鸣歧[2]提出的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也有一线教师们从各个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出发进行的实践探索,如在外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方面,王艳[3]进行了英语口译混合式教学实践和探讨,张梦原[4]讨论了英语口译课程教学资源的构建,刘诗扬[5]总结其西班牙语口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朱巧莲[6]系统探讨口译课程思政融合的原则与路径,提出思辨性口译课堂活动的设计思路。

然而,诚如黄国文、肖琼[7]在总结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六个要素(即为什么、是什么、谁来做、何时做、何处做、怎样做)之后指出:“‘怎么做’是最复杂的问题”,且“还在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7 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8]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非思政)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弹性的、隐性的,量和度的多少是没有严格规定的,因此也是润物无声的”[9]。因此,“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自然融入和开展方式便是“怎么做”的最高标准和追求,具体来说,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2]。

鉴于此,本文以汕头大学英语专业本科高阶口译课程《Interpreting Ⅱ》的课程思政实践为例,着重探讨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程自然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及其具体做法,以期为“口译课程思政怎么做”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以专业和职业要求为基点,深度挖掘课程自身思政元素

赵鸣歧指出,“推进专业思政,首先是认真研究和着力挖掘、梳理和厘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及其价值属性”[2]。因此,开展口译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从口译的专业和职业特点出发,深度挖掘课程自身的思政教育元素。詹成在其书中这样写道:“口译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天然地具有政治性。即便是最为平常的旅游导览或是商务会谈,但凡涉及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交际,就总会有政治因素的考量。而外事外交口译更是如此了。”[10]

由于口译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口译员必须具备坚定的国家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意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代表着国家人民的形象,也肩负着正确宣传自己国家文化和国家事务的使命。因此,口译课程的专业教学本身就存在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口译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6];②家国情怀,了解和宣传(翻译)中国文化与中国事务;③关注时政,培养政治意识,提高政治敏感度;④具备全球视野,促进文化交流。上述四点既属于口译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同时又是口译课程本质上包含的思政教育内容。

二、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融合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人才培养规格包含“素质、知识、能力”三要素[11],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Interpreting Ⅱ》课程根据汕头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目标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表达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社科和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整合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毕业后能成为传媒企业、跨国公司、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学术单位、出版行业等领域的合格的工作人员或出色的管理人才。”,基于学情分析②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已修完《Interpreting I》(先修课程;必修课),具备口译入门知识和技能基础;主动选修该课程;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结果):对口译感兴趣并希望进一步提高口译技能,部分希望毕业后往口译方向深造并从事口译相关工作,或计划考取口译资格证书。和现有教学条件③(1)授课时间有限: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一学期16 周,每周2 课时,一共32 课时;(2)专业教师资源较少;(3)校内外口译实践机会非常少。,紧紧围绕上述四点专业自身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制定了有机融合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价值/ 素养)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图1)。

图1 《Interpreting Ⅱ》课程教学目标

以“一体化目标1”为例——其中,专业知识目标为“在口译实践中展示口译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意识”;专业技能目标为“参考评估标准对自己/他人的口译表现进行评价”;思政教育(价值/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规范意识”。三个目标相互统一、相辅相成: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而思政教育又体现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落实思政育人的关键环节[13]。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时也要遵循“一体化原则”[12],即始终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将价值观融于外语知识学习和外语能力提升之中,蕴含于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与应用中掌握价值观的精髓要义”[12]。

《Interpreting Ⅱ》课程根据上述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图1),制定与之相应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让课程思政教育浑然天成、润物无声。

以“一体化目标1”为例——为实现这一融合知识、技能和思政教育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详见图1 及其示例),共制定了四项教学内容:第1、2项为观摩学习专业译员的现场口译展示,教学材料为2021 年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视频(节选)和2021 年3 月杨洁篪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开场发言视频,相应的教学活动是视频观摩+课堂讨论;第3、4 项内容为口译实践,分别是译前准备和会议口译实践,译前准备所用的教学材料是每周课上所用的口译课文/ 材料的相关词汇和背景信息,而课堂模拟会议口译实践的教学材料则来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组织举办的模拟正式会议,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每周的译前准备作业(包括词汇预习、了解相关背景信息等)和课堂模拟会议口译实践、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以外交部译员的专业展示(视频)为例,直观形象地向学生讲授口译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学生通过每周译前准备和模拟会议口译实践展示其对该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知识目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观摩学习和教师的讲解也了解到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口译表现进行评价,且将这一技能运用于每周译前准备和模拟会议口译实践活动中(技能目标)。而在这整个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运用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规范意识(思政目标),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浑然天成,润物无声。

四、兼具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材料

采用既适用于专业教学又富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材料,是实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4,6]。在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学目标相统一的基础上,《Interpreting Ⅱ》课程根据一体化教学目标,选取和设计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两者兼备的教学材料,且不断更新升级,与时俱进。

(一)课程主要教材

问卷调查显示,选修《Interpreting Ⅱ》的学生基本都是出于对口译感兴趣、想进一步提高口译技能;有些希望毕业后能往口译方向深造并从事口译相关工作,有些则计划考取口译资格水平证书。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是中国目前最权威也最具影响力的翻译资格考试①2017 年被列入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成为58 个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之一,并被国内主流媒体评为“十个含金量最高的职业考试”之一。;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翻译专业本科学生毕业时要求参加CATTI 的三级口译和/或三级笔译考试[14]。鉴于此,为让学生尽可能与口译专业和口译职业接轨,本课程主要教材采用的是“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官方指定教材《英语口译实务教材3 级》(原采用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现已更换为外文局旗下新世界出版社2020 年版)。

该教材的汉译英口译课文和口译练习内容大多采用最新的有关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关系的真实讲话资料,可用于为实现课程一体化教学目标1、2、4 所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活动(详见图1和表1)。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些口译课文当中的知识点和口译技巧,且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运用于口译练习和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用英文对之进行介绍的能力以及有效组织所学句型和词语表达进行汉英口译的技能,学生同时也学习和锻炼了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口译应对策略化解口译过程中因文化和政治差异所引发的冲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规范意识、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全球视野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加强和提升。

表1 《Interpreting Ⅱ》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活动一览表

(二)其他补充教材

1.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视频+双语文稿(每年更新)。该教学材料是用于为实现课程一体化目标1 和2 所制定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活动(详见图1 和表1),主要通过视频观摩和口译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每年国家“两会”闭幕式之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被视为口译学习的经典教材,外交部口译员用其“教科书般的”口译表现展示了国家顶级口译(连传)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记者会现场涉及当前国家政治、民生最热门的话题。教师可选取其中较具口译教学意义的视频片段(如涉及成语、俚语俗语等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文学性较强的发言内容的口译等)在课堂上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展示,分析译员所采用的口译应对策略并引导学生思考口译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欣赏译员高水平口译展示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国情民情、国家最新政策以及如何用双语表达这些热门话题和政策内容,从而加强了时政学习和时政意识;在观摩记者会口译的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总理以及总理所代表的党和政府是如何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从而油然地产生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

2.专业口译员现场展示视频+双语文稿。为加强学生对职业译员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学习(一体化目标1),同时也让口译教学素材与时俱进,本课程还选取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思政教育意义的现场口译视频及其双语文稿作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案例,如2021 年3 月中美阿拉斯加高层对话中杨洁篪的开场发言口译视频及双语文稿。杨洁篪的开场发言涵盖了中国当前最新的发展情况、中国的外交政策、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热点问题等,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

该教学材料主要通过视频观摩和口译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教师可先播放杨洁篪长达16分钟无间断的开场发言让学生进行(长)口译笔记练习,并且请学生进行复述和口译尝试,然后再播放现场译员的口译表现让学生进行观摩学习。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专业译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如扎实的口译笔记功底)和职业道德规范;与此同时,学生经过对杨洁篪这篇开场发言进行汉译英练习,尤其是参考译员的现场译文,能够对中国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有更清晰的了解、对中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仅提高了汉译英口译技巧和能力,还增进了爱国爱党之情与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一体化目标2),同时也提高了政治敏感度。

3.每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学生对新闻事件的独立评价。课程一体化目标3 和4(详见图1)的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浏览每周国内外新闻并对新闻做出独立评价。因此,该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教学材料之一就是每周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

首先,通过作业形式要求学生每周浏览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且选取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各一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分别对新闻事件进行中、英文双语个人评论。作业以语音形式提交,同时做好在课堂展示新闻评论(现场演讲方式)的准备。通过每周固定作业形式,促使学生形成定期浏览国内外新闻的意识和习惯,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同时要求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国际/ 国内新闻事件进行独立的评论,在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提高政治敏感度,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强化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学生每周还会被邀请在课堂上(口头)展示其新闻评论作业内容,即通过现场演讲的方式用中文或英文发表其对过去一周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而全班其他同学则将该演讲内容作为现场口译素材,进行汉译英或英译汉口译练习。因此,学生的(口头)新闻评论作业内容也是实现一体化目标3 的教学材料,用该材料让学生进行现场口译练习可以最大程度还原真实口译情境和真实口译素材。

五、多维度考核体系,考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Interpreting Ⅱ》课程根据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详见表2),以检验课程思政的实际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

表2 《Interpreting Ⅱ》课程思政目标与考核方式一览表

六、课程思政教育成效

(一)教学效果

《Interpreting Ⅱ》课程通过上述多维度考核体系,得出以下课程思政教学考查结果:

(1)《Interpreting Ⅱ》课程在口译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教学取得较明显的效果。课前课后测试对比显示,学习完本课程之后,比较了解口译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学生占比从47%上升至65%;学生在课后测试中对口译职业道德规范的描述也比课前明显更加详细具体。学生在“模拟会议口译”部分的成绩,最高分为96 分,最低分为83 分,平均分为90 分;学生在模拟会议口译实践中有关译员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经过《Interpreting Ⅱ》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关词句内涵的理解有较明显的进步;在用英文对这些词句进行翻译时也比课前更加熟练(如表3 所示)。

表3 学生翻译“和而不同”课前测试与课后测试译文对比

(3)学生在课程期末考试“汉译英”部分的成绩,最高分为95 分,最低分为80 分,平均分为89 分。所有学生都能对试题中有关中国文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内容用英语较为正确地表达出来。

(4)经过《Interpreting Ⅱ》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的习惯。从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可以看出,学生们拥有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和平,有较强的国家主权意识、个人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注重环境保护和生命平等(如表4 所示)。

表4 学生新闻评论内容(课后测试)

(5)100%的学生肯定了每周新闻评论作业的作用,其中90%的学生反映该作业促使他们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培养了关注时政的意识;65%的学生反映该作业锻炼并提高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6)100%的学生肯定了“两会翻译学习”(即观摩学习总理答中外记者会视频和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双语要点课后作业)教学内容的作用。其中,50%的学生反映该项内容让他们了解了国家最新政策和社会热点;85%的学生反映该项内容有助于他们学习相关政治经济术语的双语表达,提升了翻译能力;60%的学生反映该项内容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口译员职业素养。

(7)75%的学生肯定了“模拟会议口译”课堂活动的作用,75%的学生表示该课堂活动提供了演讲和口译的实践机会,演讲技能和口译技能都得到锻炼;40%的同学表示该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口译员工作和职业的认识。

(二)教学成果

本课程被认定为汕头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并入选汕头大学课程思政案例;本课程章节之“总理答记者问视频观摩学习”被认定为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近三年来,本课程培养学生代表汕头大学参加全国口译大赛、海峡两岸口译比赛等国家级权威口译比赛,获得全国三等奖、大区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结语

诚如黄国文、肖琼所言,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怎么做’还在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7],笔者在上述汕头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程所开展的课程思政实践和探索也只是在这条道路上迈开的第一步,还有很多方面和细节需要补充、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如何对课程思政的成效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六要素(为什么、是什么、谁来做、何时做、何处做、怎样做)的基础上[7],还有第七个要素,那就是“如何评估”,这是一个有待学者和教师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拥有一支能够理解课程思政意义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师队伍。”[9]笔者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希望能成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当中的一员,为培养国家所需的专业强、有担当的外语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口译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