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12-05 10:04蒋建强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独角兽

蒋建强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与人才优势

“十三五”时期,苏州“NEM”“IAB”产业发展势头特别迅猛,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以及向苏州转移,逐渐吸引了一批世界顶级企业进入,世界级企业又带来了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产业链的转移,苏州作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先行区和集聚区,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连续多年创新高,形成了涵盖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设计、制造、封装、设备、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园区正在积极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力争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纳米技术应用特色产业上保持连续增长[1],苏州高新区建设长三角最具示范性及影响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5G等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的重要保障,人才高度又能决定城市的发展高度。苏州正在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姿态吸引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转移,是国际产业链转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才和技术转移中,引进和塑造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苏州人才突破300多万,高层次人才接近30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超过70万,省级双创和领军人才创造历史新高,连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15年—2021年苏州人才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多年来新兴产业大专及以上员工增长超15%,硕士、博士及以上人才上升至4%左右,学历结构和层次趋向合理,人才集聚效应显现,夯实了苏州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为处于“塔尖”的领军人才提供了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和支撑。

表1 2015年—2021年苏州人才统计数据

2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苏州出台发展新兴产业政策与举措,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优化与升级,加大引进研发型院所机构的力度。但是与北上广深相比仍然有一些差距。

2.1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型企业偏少,急需整合产业链

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对比分析,深圳拥有国际权威影响力华为、腾讯、大疆和中兴等领军型龙头企业,苏州仅有3家世界500强企业,少于北京55家,也低于上海9家、深圳8家和杭州4家[2]。2020年独角兽榜单苏州仅有智加科技、初速度、智慧芽、沛嘉医疗4家独角兽企业,而且块头比较小、排名靠后,低于北京82家、上海45家、杭州22家和深圳20家[3]。

2.2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壮大产业集聚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不成熟,各链条环节的界线不清晰,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难以实现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需要。2020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为5.9%。与北京市9.2%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产业集群上下游关联企业的产业链较松散,不同环节企业数量差异明显,产业集群不够壮大,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存在较大差距。

2.3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力度不够,专利成果转化有差距

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投入偏低。①结构不太合理;②投入强度过低。苏州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18年为3.23%、2019年为3.64%,投入研发经费逐年提升,但与北上广深相比有待提高,甚至差距较大,研发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非常强。对比2019年苏州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64%,低于北京的6.31%、深圳的4.93%、上海的4.0%。

3 苏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对策与举措

3.1 集聚和发力“NEM”“IAB”产业,完善新兴产业链条

3.1.1 引进和培育平台型龙头企业

3.1.1.1 推进平台型龙头企业产研融合。紧紧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技术研发能力,加快科技企业加速器与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开展SiC领域第三代半导体的关键技术研发与突破,逐步培育和扶持平台型龙头企业,推进产研深度融合。

3.1.1.2 加快孵化和培育平台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骨干龙头企业(苏州能讯)等培育与孵化,实现关键“卡脖子”技术有新突破,通过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研发创新等各种手段,有针对性制定技术路线,实现原材料、元器件国产化,达到原始创新与自主创新。

3.1.1.3 加大产业人才吸引与集聚力度。大力引进第三代半导体GaN领域的领军人才,对GaN半导体材料持续研发;通过“高薪挖角”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半导体创新人才,加快对半导体照明、激光器等应用与研发。

3.1.2 精心培育创业领军企业

3.1.2.1 提高创新集聚度。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企业周围,集聚一批上下游企业,通过市场促进下游企业发展,注意上中游企业数量低于下游企业,政府加强政策调控,解决成本上升困境,应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外溢。

3.1.2.2 提升产业的重视程度。以高起点、高位势、高效能和高协同为目标,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体现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3.1.2.3 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也可以在研发配套、制造、流通等环节错位发展,调动政策、资金和人才的赋能属性,以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产业融入,实现顺势、借势和造势质的飞跃。

3.1.3 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

3.1.3.1 实施引进与培育双管齐下。如云天励飞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才、引智等策略,聚焦人工智能的前沿研发,聚力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加紧建设人工智能小镇和规划人工智能产业新城,借助“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机遇,深挖龙头独角兽企业成功模式,尽快占领科技前沿,引领独角兽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3.1.3.2 实现双向路演模式引进海内外独角兽企业人才。以企业为主以及政府政策引领模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拓展引才思路,实行非定向引导企业人力资源消费习惯,再通过以点带面进一步创新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引进海外人才模式。

3.1.3.3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支撑,探索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模式,运用“平台+技术”双剑合一模式,借鉴美团平台在餐饮领域的成功经验,实施“平台+技术”模式形成固化壁垒,只有通过平台大数据关键优势支撑,才能实现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手段的突破。

3.2 以价值链为整合导向,关注产业链的动态变化全过程

3.2.1 关注制造、研发、设计等动态过程

打造研发制造一体产业链,深刻剖析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内在联系,通过产业链来规划创新链,通过创新链优化产业链的布局,并全程关注产品制造、研发和设计动态变化,科研、制造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构建以金融为核心的制造、研发、设计、营销、信息、管理动态过程的资源联动机制,以创新助推制造业。

3.2.2 重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

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向财富转化,政府既要优化市场发展环境,企业又要加强模式创新,有时甚至创新的商业模式远远胜于技术与灵感,如新能源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电网、能源服务等,其公共属性产品只有政府才能提供,所以还需加强企业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合作。重构新的商业模式(激进型、破坏型)一定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特别对于生物医药产业,适当降低监管力度,可以促使创新药品快速进入市场试验,难以形成网络,一方面应该由政府加强市场培育,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在市场拓展和拉动产业上下功夫,为顾客和商业伙伴拓展增值服务,实现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方向攀升,或者尝试这种“核心在苏州,生产车间设在外地,利税共享”战略性新兴产业崭新模式。

3.2.3 市场培育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市场“倒逼机制”作用,市场资源配置能促进新兴产业优胜劣汰,并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实现有序竞争,新兴产业也只能在市场“倒逼机制”下自发地调整产业结构。也可以借鉴他国成功的市场培育经验,例如日本的氢能和光伏电池、燃料电池和地热能计划,美国清洁能源补贴政策,或者是日本的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环保型汽车和太阳能发电等新兴产业的试验机制。实行新兴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通过政府投资引领与民间融资追随,建立财政对新兴产业项目渡过风险支持和退出机制,新兴产业实现盈利后风险自担模式,政府及时把控进入与退出的时机。

3.3 加大新兴产业研发经费投入,优化研发经费投向结构

3.3.1 加强新兴产业与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通过协同政行企校多方资源,促进创新主体、政府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创建新型的新兴产业与创新主体协同发展关系。

加大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与政府引导力度。政府增加新兴产业新技术和企业创新投入,特别增加关键技术的科研机构开发预算费用,如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领域,加大通信设施和先进交通上的投入。政府应明确在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和智能芯片等开发创新上,实施财政倾斜、资金扶持,或者在税收、费用上给予适当的减免与优惠。分类指导先导产业(生物医药)与支柱产业(智能制造)优先发展,设立研究与开发的专项资金。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专业型、服务型的创新平台,实施新兴产业领域精准孵化,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向技术集群转变。

3.3.2 开发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入股产业研发。苏州的产业增长与研发投入不匹配,在金融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提升苏州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提升金融服务实业的能力,达到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创新融资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全方位多层次资本市场机制,切实增强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力,加大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序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效率[4]。

3.3.3 提升新兴产业的研发融合,促使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创新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发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融合体系,实时体现政府科技行为,推进制度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均能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企业创新主体中生产、经营和销售各环节均受市场导向影响,技术创新只有掌握市场需求,才能创新出新成果,实现核心竞争。

积极组织各新兴产业园区政府、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进行对接,深化各领域合作,提高合作成效,政府搞好配套服务的同时,跟踪项目调研,提出应对举措,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企业,使产学研之路越走越宽广。

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合作峰会等平台,提高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

4 结束语

苏州新兴产业不仅具有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区位优势,也有“源头活水”的人才优势。苏州第三代半导体、芯片产业发展与日俱增,但与上北深广等发达城市比较,仍然有差距,与伦敦的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新兴产业,旧金山的英特尔、苹果新兴产业,东京的本田、索尼新兴产业相比,差距更大。当前苏州既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定位,又要抢占国际高精尖科技产业前沿技术,也要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战场,培育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打造新兴产业“隐形冠军”,为万亿级新兴产业积蓄新动能。

苏州在新一轮国际国内新兴产业竞争中,要始终立足国内大循环潜力巨大的内需,力争超前部署和充分掌握主动权,主动扶持本土龙头企业,也要积极培育民营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对产业链关键节点、产业集聚性强和能延伸产业链科创型企业,实施重点扶持和引进,集聚科创资源,淬炼创新“硬核”,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独角兽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中国的独角兽在哪里?
“独角兽”沈晖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认不出了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