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熊 爽 胡宇航
(湖北经济学院,武汉 430205)
起源于重庆市荣昌区安陶镇的荣昌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荣昌陶器在汉代时就因其实用性和朴素美在民间兴起,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并发展到亚洲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荣昌陶器还包括蒸钵、鼓子、茶具、酒具、痰盂、烟具及鉴赏品等十余种日用品。
20个世纪末期,随着现代陶瓷生产工艺的发展和新兴陶瓷产业的崛起,由于经营体制、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荣昌陶业不少国营陶瓷厂相继破产,荣昌陶器销量大幅下降,知名度也一落千丈。2012年以后,荣昌陶的发展出现了转机。当地政府从陶文化着手,致力于复兴荣昌陶艺,其制作技艺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荣昌陶器主要产地位于安富街道。陶土储量丰富,总储量为7048万吨,资源优势明显。荣昌陶器的陶泥泥浆质地细、可塑性强,含水率和损失率低,埋藏浅、地层稳,易于开采。如此丰富的陶土资源,为安富陶器工业的繁荣奠定了最有力的物质基础。
荣昌区地处重庆经济区中心,是“成渝发展主轴”的黄金地带,荣昌陶工业园位于荣昌区安富街道,成渝公路、铁路经过,距成渝高速公路出入口仅4公里。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运输为荣昌陶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优越的区域资源优势和交通运输条件。
根据荣昌区政府统计,2020年底安富街道常住人口为4.8万人,其中0~14岁常住人口为4817人,占总人口的10.03%;15~59岁常住人口为19 281人,占总人口的40.1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 543人,占总人口的36.5%。目前,荣昌陶瓷器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万人,其中还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陶艺师50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8名。
荣昌陶器的独特之处在于荣昌陶泥的细腻。后来为了能够制造多种样式陶器,荣昌陶艺师将原来的陶土在烧结后重新磨碎,再将生料和熟料混在一起,以减少其材料的收缩率,增加其可塑性,从而可制成罐子、壶等陶器。除此之外,荣昌陶刻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之中,刻花技法的自身突破,以及与其他装饰技艺的综合运用使得荣昌陶器出现了像《东边日出西边雨》《夕阳西下》这样的现代荣昌刻花陶作品,与现代审美相契合。
荣昌区建设陶器产业生产集群,并通过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建成了荣昌安陶小镇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截至2020年底,荣昌区陶瓷企业已有70余家,产值达80亿元,同比增长20%,占重庆陶瓷产业总产值的40%以上,其中还有25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1.3亿元。目前,制陶工作室大多分布于安陶小镇内,安陶小镇所在的安富街道2020年生产总值已达35.3亿元。
尽管荣昌区内都是微小企业,但近年来仍有不少企业展现出了它们的发展亮点。首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促进产品研发;其次,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陶瓷展会,加强交流合作、提升荣昌陶器知名度、增加产品销售可能。
在传承方式上,荣昌陶器打造新型教育传承,以重庆某陶瓷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与四川某学院联合成立了陶艺研发中心,不断有收藏价值极高的陶艺新品种问世。该公司是重庆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荣昌区某中学学生陶艺教学实习基地,每年都争取培养大批陶艺设计制作人才和陶艺传承人。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多家陶艺工作室与泰国、越南、阿富汗、日本、捷克等国的知名茶器、工艺品在国际产业博览会上同台亮相。
目前荣昌区的陶器上游产业,如轻工陶瓷原料开采及加工(黏土、釉料、辅料),以及能源(煤、电、天然气、柴油)供应、工业机械设备(窑炉、压机、污染物处置控制系统)供应、产业工人(陶艺师、操作员、运营人员)培训等方面发展得相对完善。荣昌陶器全产业链的升级、拓展和完善,将直接影响荣昌陶瓷本身的质量和价格,并进一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下游产业中除传统的装修装饰、日用百货、艺术陶瓷产业之外,近年来荣昌区还走出了新路,通过打造荣昌安陶小镇,在为荣昌区的旅游业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地轻工艺术陶瓷特色产业的发展。
荣昌区内的轻工陶器特色产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上下游产业都在积极发展当中;部分企业正在试图统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共促发展。
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战略,为荣昌陶器规划了美好前景,也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一带一路”提供出口交易平台
荣昌陶器产业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建设了陶瓷博览中心和国家级示范综合实践基地,这为提高荣昌陶器的国内外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07—2016年的有关资料数据来看,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品出口占世界市场的比重从2007年的45.46%上升到2016年的71.67%。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直是我国陶瓷文化艺术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总额的比重显著增长,在2016年达到41.05%。“一带一路”倡议毋庸置疑对荣昌陶器文化艺术品的出口起着重要的作用。
2.“碳中和、碳达峰”革命助推产业转型
“碳达峰、碳中和”革命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从资源消耗角度讲,制陶业能耗高。在全球绿色革命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荣昌陶产业如抢占先机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打造绿色健康陶,不仅有助于推广品牌,还能借此提高市场竞争力。
3.乡村振兴提供新方向和路径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为荣昌陶器的发展指明了新方面。当地政府积极推动荣昌陶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一是出台支持政策。荣昌区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荣昌区陶瓷土资源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和《关于公布特色小镇经典经验和警示案例的通知》,立法保护陶土资源,切实维护该地区陶瓷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二是建设基地。政府大力投入资金支持,设立非遗传承保护基金,对产业实施生产性保护。并建立了重庆荣昌青少年实训基地、四川美术学院荣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荣昌陶创作基地和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一带一路”陶瓷博览中心和国家级示范综合实践基地,为产业后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消费需求升级,新型消费主义的兴起使得消费者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大于产品本身的实用性。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在陶器使用方面,近97%的调查对象表示生活中使用陶器,使用的陶器多为日用,如茶具、餐具、泡菜坛等;也有一部分人会因其观赏价值而收藏精致的工艺陶,为了居家装修使用建筑陶等。在对消费者购买原因的调查中,消费者最为看重的三个权重是荣昌陶器是否具有纪念意义、收藏价值,价格是否合适,外观设计是否吸引人心。
目前国内的陶器市场竞争也是相当激烈,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器面临着来自其他三大名陶的竞争压力,加之荣昌陶器本就是以其泡菜坛、酒坛著名,21世纪后才开始转型茶具等细陶产品,此时发力有一定难度。荣昌大规模陶器生产厂数量相对较少,产业集聚度不够,且主要为家庭作坊式经营。目前仅有鸦屿陶艺工作室、钟鸣工作室、耘砚阁陶艺工作室等以非遗传承人为主要经营负责人的陶艺工作室较为出名,而在这种经营模式下的个体工作室资金实力不足且缺乏营销创意,设备及工艺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潮流,可以发现其发展合力尚未形成,重庆荣昌陶器产业的生产规模仍有待进一步扩大。荣昌陶器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够,直接影响竞争力。
荣昌陶器产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专业营销人员不足、营销力度不够、营销策略不到位等问题。想要扩大市场影响力实现产业复兴仍需进一步完善发展经营战略。长期以来,荣昌陶器产业为追求短期市场效益,把发展重心着眼于日用产品,忽视创新,导致附加值高的工艺精品陶大幅萎缩,以致艺术审美跟不上社会主流需求,酒坛、泡菜坛成为荣昌陶器的又一代名词。虽然现有许多技艺师不断寻求转型之路,力争发展荣昌特色,但除开一些大师作品外,其他具有高附加值的艺术陶类许多模仿自宜兴紫砂陶,比如具有高收藏价值的紫砂茶壶,但这种简单地将紫砂技艺运用到荣昌陶器制作上来不仅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相反还会弱化荣昌陶器本身的民间朴素、移民文化特色。这种特色转型并不适应于荣昌陶器本土文化,荣昌陶器复兴之路应当守住自有的特色文化,有机结合现代审美,推进产品细分,找准产品定位,走出新的特色转型之路。
以国内为例,荣昌陶器现有的流通销售渠道主要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且以线下为主,主要以安陶小镇内店铺零售、私人定制为代表,偏向传统的口口相传型,其余线下销售以川渝、云贵等地经销商为主;而线上网络平台销售整体销量不佳,且多以茶具为主。目前就国内日用陶瓷市场而言,荣昌区的日用陶瓷产业在市场上占有率低。
荣昌陶器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陶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现有制陶人员年龄整体偏大,大多处于30~65岁之间的中老年,且两位国家级荣昌陶器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为75岁。在众多非遗文化复兴的时期,如何脱颖而出,打造独具荣昌特色的安陶还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荣昌陶器产业的新发展要依托、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顺势而上、借势而行。
目前与荣昌陶器关联的现有的企业和工作室主要是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产业链分工混杂、不明确。这些同行业工作室和企业要积极推动产业细化分工,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设计,还应加强技术类人才的交流合作。可以利用参加多样化展会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产业联动,从而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为荣昌陶器的发展提供极大的推动力,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荣昌陶器为了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更要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其艺术特点,充分发挥产品文化特色,钻研特色市场,发扬其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从而在同类产品竞争中取得特有的竞争优势。
同时,要实现荣昌陶器的复兴,必须推动产品细分,详细调研新时代客户的需求,细分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需求,明确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定位,拓宽现有市场。不断推动低端产品、加强品控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制造,加强中高端产品的特色优势、严格把控品质。在实现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充分发扬产品自身特色,实现产业复兴。
荣昌陶器应积极寻求销售过程中的变化,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打造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要积极地把营销策略的转变和产品市场定位多元化结合起来。在国内,不要只拘于中老年人的消费群体,要积极开发年轻一代的社会消费群体,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动向,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偏好,研制多样化产品,从而扩大产品市场,保证荣昌陶器的可持续发展。在海外,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鼓励和“一带一路”的契机,不断提升荣昌陶器的知名度,打造国际陶瓷品牌,深挖国际市场。
人才是荣昌陶器发展的根本。传统手工业的重要支柱是熟练技术工人,荣昌陶器也不例外。面临着现代化陶瓷产业冲击的威胁下,荣昌陶器产业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开发绿色陶器市场,抢占“双碳”先机。此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企业与研究机构或高校的产研沟通与协作,不断完善现有校企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整合供求两端的技术准备和市场需求,推动人才从继承型到研发型和创新型的转变,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够为荣昌陶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