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卫东
(武汉学院 会计学院,武汉 430212)
2021 年12 月30 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要深入推动单位业财融合和会计职能拓展,加快推进单位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文件明确提出了各级单位要深入开展业财融合,提升数据治理的水平。业财融合强调的是财务与业务两者的有机融合,财务会计工作除了主要核算企业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之外,还应该侧重于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分析、控制与评价等管理活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实现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三流合一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基于业财融合的会计学专业人才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在充分了解业财融合对会计人员职业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之上,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以管理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业财务融合的背景下,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仅是能够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而应该是精业务、会工具、懂数量、善分析。
传统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侧重于会计核算,对业务知识不够精通。解读财务数据主要是站在财务的角度,由于缺少对业务知识的了解,无法从业务层面去剖析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供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处理能力,精通企业业务,能够运用专业设计、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业务流程。
在业财融合之前,财务部门接触的主要是结构化的财务数据,只需要运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按照常规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与处理即可。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发展,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进行了数据的对接,财务人员通过信息系统除了可以获取结构化财务数据之外,还有权限了解企业整体的信息资源,能够获得更加全面与精细的非财务数据。而会计人员对大量的繁杂信息进行筛选、清洗、分类,完成数据分析与报告,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能力。
传统财务工作,就是运用财务的思维与表达方法,用财务专业知识与业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向相关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在大智移云的背景下,就需要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对繁杂的海量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加工整理成易于理解与接受的信息,并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呈现,能够让数据说话。这就需要财务会计人员,除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能力外,还必须熟知数据,并且具备搭建数据结构与数据分析框架的能力[1]。
现代财务会计的职能不断扩展,已经从传统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扩展为提供预测与决策职能。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已经由算账、记账与报账转变为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向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各业务部门提供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等服务。因此,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懂得如何进行指标选择、汇总计算和数据分析,才能为经营活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与建议。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组织等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对传统会计课程进行业财融合的改造。依据人才培养国标的规定,会计学专业必须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每一所学校必开的课程,讲授主要以会计核算内容为重点,学习的内容是围绕着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展开,关注的重点是会计本身的技术处理。但在大智移云时代,这些技术处理的部分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替代完成。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由关注会计技术处理转向关注企业的经济业务及其所引发的资金运动。换言之,虽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名称没有变化,但可以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进行讲解,重点通过资金的来源渠道、资金的进入、资金内部运动、资金退出之间的转化,体现“会计即业务,业务即会计”的业财合一的思想。
增加与企业业务运作相关课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虽然也会接触到与企业业务运行相关的课程,但主要的课程还是以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讲解为主。对业务活动知识的讲解虽然有所涉及,但却比较零碎,也很浅显,造成学生的全局意识不强,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够。基于此,可以为学生开设类似“企业价值创造”“供应链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站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角度,了解企业设立、企业筹资与投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产品销售管理、利润分配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战略规划思维、系统管理思维。
开设企业案例分析相关课程。业财融合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变更等管理过程,而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无法实现此目的的。可以直接聘请企业导师进课堂,结合自身的经验讲解财务部门如何在经营分析、资源配置等领域给予业务部门支持。教师在讲授会计相关课程时,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在相关课程中嵌入更多企业的真实案例,通过情景模拟、问题讨论以及多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参与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加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都会接触到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发票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大规模运用,也要求财务会计人员拥有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数据筛选、清洗与加工,并提供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可根据需要开设“大数据概论”“数据挖掘与分析”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技术方法,提高数据建模的操作能力。
将信息技术理念融入会计课程。随着大智移云技术的应用,计算机通过机器学习的模式,在学习海量案例后自己形成了一定的作业规则,实现会计业务的自动处理。会计人员要避免退化成单一的信息采集与录入人员,而要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来处理不同来源与不同结构的数据,并将其细化为决策有用信息。因此,完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信息技术的课程,而是应该将传统的会计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开设“区块链与财务会计”“大数据审计”“大数据在会计中的应用”“RPA 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2]等课程。
采用开放式的会计教学平台。现行的教学模式注重对会计规则的讲解,学生只需按照准则与制度进行业务处理即可,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缺少了与企业和市场的互动,效果不佳。为了顺应业财融合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采取场景带入、分工协作、角色扮演、任务通关、在线学习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养成使用新兴技术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数智化会计的能力。而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还可以进一步找到合适的机器学习切入场景,从技术层面简化实现的难度,让学生有能力参与机器学习建模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注重知识结构的横向扩展。现代财务管理对财务人员的要求首先是专业的纵深能力,要求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在会计、预算、税务与成本等领域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不仅在知识的深度,而更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横向宽度,能够进行跨专业领域协同创新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因此,在开设课程时,应摒弃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通识必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后期的专业教育打好基础。通识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了解不同研究领域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开启心智、拓展胸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深化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3]。
强调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相关的课程设置。传统的会计学专业特别强调会计核算类的课程设置,而对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类的课程则不够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推广,用单纯的会计核算规则进行业务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地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传统的财务会计的核心地位已经逐步淡化,而数据分析与决策的内容越来越重要。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将原来的课程结合大数据知识开设“大数据财务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等课程,引导学生解决企业的经营战略、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的预决策与项目绩效的考核等内容。同时还可以将计算机知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中,加强跨学科的教学,如在进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教学时,可以将EXCEL 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运用EXCEL 工具进行项目的预测与决策,让学生转换思维模式,达到掌握业财融合的实操技能。
开展合作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目前,市场上有较多的会计核算模拟软件供各院校进行选择,学校购买应用后,就可以实现充分锻炼学生核算技能的目的。对于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能力方面的培养,由于缺少现成的软件,可考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实现。可在高校内部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开展合作,快速弥补会计学专业教师自身的短板与不足;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联合建立会计实验与实训室,提供学生接触运营实践的机会;与软件厂商合作,共同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财务分析与决策相关的实验软件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类的竞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财务会计学会与协会合作,借助此类机构丰富的企业家资源,帮助扩展学生的视野。
构建能力进阶型实践教学体系。以会计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综合实战训练“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技能训练(第1-3 学期)主要指非综合性的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和各种课内实验实训等,如开设基础会计课内实训、财务会计课内实训等课程,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本专业实验(实践)的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训练(第2-5 学期)主要指综合性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如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共享服务、财务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旨在强化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的集成性、综合性应用。综合实战训练(第4-8 学期)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或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实施,通过企业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了解实际环境与从业要求,完成从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产教融合开展集中性实践教学。将人才市场认可的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管理会计师的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可以考虑将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特许会计师资格(简称AC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的管理会计师资格(简称CIMA)等项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学生跨文化认知学习、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院校也可以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通过引入企业实战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创业的意识。
搭建虚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原有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搭建实验实训教学环境的方式,针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教学。此教学过程容易受到实验实训环境不完善、实验内容与实验结果固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容易影响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开设实践教学的目的。根据重构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的实验实训基地,配置数据显示大屏幕、增强现实感知设备(AR 设备)、财务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设备(RPA)、财务大数据分析平台、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财务预算虚拟仿真系统等硬件设备与软件,创建仿真的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的虚拟仿真与虚拟现实的结合,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4]。
业财融合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除了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精通企业的业务流程,并能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从风险控制、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角度,挖掘企业的数据、分析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发挥自己在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向业务部门提供可供决策的有用信息。高校会计应该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时,注意强化财务会计课程与业务的融合,增加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课程,注重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培养,构建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