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论述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作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执法者,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国家安全上责任重大,所以要加强法治素养的培养。法治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的内涵和本质,正确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是涵盖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和法治实践能力等的综合体。公安院校大学生由于其社会角色、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特殊性,在政治意识、法治素养、服务大众等方面的要求都高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公安院校应坚持“公安姓党”的根本属性,明确在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上的重大责任,推动法治素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法治素养。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由法律知识、法治认同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法治素养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值得新时代公安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思考。公安院校培养的是公安队伍的后备力量,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要秉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办学方针,突出“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健全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着力推动公安队伍建设稳步发展。要学好法律知识,通过大学期间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着眼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加强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培育良好的法治素养,切实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明确法律知识在公安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的教职工具有人民警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更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公安院校职能部门应着眼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共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形成法治“合力”,加强法治校园建设相关工作,广泛引导学生、教师和干部积极融入依法治校的各环节,对师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意识的培养、实践行为能力的提升,使师生的法治素养能够在依法治校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真正地让法治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法治素养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他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将要努力为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要加强法治素养培养,引导公安院校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明法律,知敬畏,懂法治,成为合格的公安后备队伍生力军。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陕西J学院公安专业和公安专业学生,问卷访问量为950人次,回收有效问卷938份。通过相关问题和数据对比分析,总结出公安院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如下。
法治认知维度是对法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法律过程中,明确法律的概念,构建法律知识体系,从而确立正确的法治观。公安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次是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最后是岗位所必需的基础法律知识。在“你对宪法的基本常识是否熟悉”问题上,回答能够熟悉掌握的仅有3.2%,较为熟悉掌握的占9.3%,基本熟悉的占14.5%,大致了解的占比70.9%,还有一少部分人不熟悉,对于一个以法学基础为学科支撑的院校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在“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是否熟悉”这一问题上,熟悉并掌握的仅占3.1%,基本熟悉占19.6%、大致了解占76%;在“你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问题上,94.5%的学生选择老师上课讲授,71.9%的学生选择通过碎片化的时间从网上获取,63%的学生选择通过闲暇时间去图书馆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还有31%的学生选择因需要时临时学习。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但法治意识还不是很强,法律知识不够系统,法律逻辑不清晰,在相关法律问题上的理解和表述不够专业,对“法言法语”不够熟悉,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甚至对法律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此外,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只是依靠课本和老师讲授的课件去学习,而并非去主动出击,学习形式单一,缺乏钻研进行探究性学习。
法治情感维度是对法治意识有足够的认同感和较高的获得感,表现为对法律制度的认可、对法治事件的关注、对法治观念的崇尚和对相关法律的服从,具体包括法律至上意识和自律意识。“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公安院校大学生只有将法律信仰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并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你是否会积极关注相关法治事件”问题上,有81.5%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地关注,23.7%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和比较感兴趣的法治事件;在“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是否能够满足你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问题上,79%的学生认为完全满足;在“排除专业需求,你认为学到的法律知识是否能够在生活中起作用”问题上,75%的学生认为法律在生活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在调查“你为什么选择学习法律知识”问题中,85%的同学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将来工作的需要。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到:公安院校大学生大多数能够积极地去了解法律、遵从法治,但是少数学生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对法律的认同感不强,只有和自己相关的法律才去了解,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法律则忽视淡漠。有的受到负面案例的影响,法律在其心中的威信程度降低,对法治的信仰不坚定,不能从法律学习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来增强自己的法治素养。还有的仅从工作的角度出发,认为学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就能够独当一面,能够应付得了以后的工作,获得一定的回报,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
法治实践维度是指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在实践中形成感知达到对法律知识的再掌握,通过实践提升主体的法治意识,强化法治素养。在问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怎样去处理”,85.6%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走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9.5%的学生选择会私下以合理的方式解决;在“你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问题上,95.6%的学生选择老师上课讲授;在“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是否有用”上,75%的同学表示法律比较有用,21.3%的同学表示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用的;在“你是否经常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律服务活动”问题上,80%的同学选择了参加,15%的同学选择了经常参加,3.2%的同学选择了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参加。
由此可以从调查中看到:学习法律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然而部分学生只是仅仅停留在“学”的层面上,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只是针对特定情况下的案例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欠佳,并没有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部分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参与法律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在依法履行作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义务,行使自己参与各种公共事务的权利上较为冷漠。
公安院校作为公安队伍的蓄水池,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是关键。面对新时代公安工作对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公安院校应有所作为、主动出击,积极融入法治国家建设的征程,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从公安教育的本质出发,探索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高素质公安法治人才。
公安院校要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贯穿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公安人才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落实法治公安建设和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加强相关法律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理念,为提高公安队伍依法履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要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靶向作用,构建法治育人主阵地,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要积极完善制度规范。加强法治教育体系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建章立制,有针对性地做好法治教育管理工作,将法治精神体现到校园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法治教育和校园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职能部门依照法律开展相关业务和教学管理,开展法律类通识课程,教师按照法律规范有序开展教育工作,解决矛盾问题,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教师要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自身法治素养。法治素养不仅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还在教师的行为、言语等方面有诸多体现。教师要提高自己学习水平和能力,深化对教材的理解,经常性“充电”,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将灌输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采取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式,比如在讲授民警执法办案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邀请一线民警现身说法,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和同学进行交流,运用慕课、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通过研讨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核,从不同的维度,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为职业生涯打基础。公安院校的大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来充实自己,以保证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解决各种实践问题。这就要求其自身提高主观能动性,努力学好法律常识,掌握人民警察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形成法律规范意识,进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促进法治素养的养成,从而清楚地意识到公安工作的权力和边界,理解人民警察工作过程中的法制化要求,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加强学生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成为合格的警务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广泛开展法治主题教育宣传活动。针对一些特定的节日,开展法治教育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相关法律的了解。如在3月15日开展有关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宣传和推广,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手抄报、技能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电影、《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引导学生坚定法治信仰。
加强法治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注重发挥“绣花”功夫,推进校园的“软”文化建设,通过打造法治文化长廊讲好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史馆,让学生了解法制史的发展,可以在教室、饭堂、图书馆、楼梯间等地方悬挂相关法律条文和警示标语,发挥校报、宣传栏等积极作用。在校园教学楼、宿舍、道路的命名上突显“法治”特征,可以使用法、德、警等字眼,突出公安院校的特点。
发挥新媒体平台的积极作用。用好“两微一端”(指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法律知识讯息,并对经典法治案例和热点法治事件进行评析;发挥好“学习强国”平台的引领作用,组织学生学习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制作、发布受学生欢迎、幽默风趣的法律短视频,如在“国家安全周”期间制作法治教育短视频,引导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真正让学生们从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制情感、加强对法治的了解,从而提升法治素养。开设主题教育网站,保持常态化更新。最后,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督和管理,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注重校内外实践环节的锻炼,对于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益处很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所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法治素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加强深化。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学校警务化管理和一日生活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遇到问题能够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培养民主参与精神和权利意识,积极对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整合社会各种法治网络资源,协同高校共建大学生法治实践基地。公安院校不仅有公安专业,也有法学专业,因此法治实践相关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校和法院、公安局、检察院等部门应建立合作交流实践平台,发挥实践基地的协同育人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观摩相关案件的审理,掌握相关法律的应用,发挥法律服务社的功能,开展相关活动,进行法治知识宣传。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加强与执法机关的合作,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学到本领,强化知识。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庭审现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和学生进行实践工作,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发挥实验室和实训作战场地的功能,模拟相关公安和法务工作,提升学生的法治理论水平和公安执法能力。在共同交流讨论中,让学生的法治思维越来越明晰,在实践中培育和提升自身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