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宇
党的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主要经验和重要法宝。1949年11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正式成立,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主政大西南地区,直至1952年7月调往中央工作。这一时期的西南地区形势复杂,面临着剿匪反霸、政权建立巩固、社会稳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等紧迫任务。邓小平及其领导的西南局以组织、思想、作风、制度等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党的建设,为西南地区政权建立、社会安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这一时期邓小平关于西南地区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不仅在当时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也为之后各个时期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鉴于此,关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建思想及实践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2000年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的研究成果作系统梳理,探讨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今后研究的重点,以期推动有关研究进一步发展,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借鉴。
全面梳理2000年以来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党建思想及实践相关的研究成果,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体现邓小平生平的文献资料汇编著作;二是这一时期相关的文献资料汇编著作及研究专著;三是关于这一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及实践的学术论文。
2009年《邓小平年谱(1904—1974)》出版,共分为上、中、下三册,中册(1947—1956)包含大量邓小平进军大西南、主持西南局工作时期的文电、讲话等原始文献。201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和《邓小平传(1904—1974)》出版,这两部著作中收录的文稿有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档案,材料更为翔实、可靠。这些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提供了研究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第一手重要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深化对这一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及实践的认识,进一步推动本研究的开展。
2004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以此为契机先后出版了一些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相关的著作,如《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郎维伟主编)、《西南局第一书记》(杨耀健主编)、《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历史经验》(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以上著作中的大量内容都成为研究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
随后,《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这部重要著作于2006年12月出版,该书收录了大量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期间关于西南工作的文章、报告、讲话等资料,大部分资料是首次公开发表,涉及这一时期邓小平关于党建、民族工作等方面的思想观点。这是深化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更是研究这一时期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的主要依据,有助于推动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建思想及实践研究的深入。关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的学术专著还未曾出现,但这为未来的相关研究留下了广阔空间。
以2000年1月至今为时限,在“中国知网”上共计搜索到490余篇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关于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的论文为40篇。将该40篇研究论文通过计量可视化统计分析,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从论文发表年度来观察,有两波高峰分别在2004年和2014年,究其原因是这两年分别是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和110周年;二是从论文发表质量来看,2004年和2014年均有多篇较高水平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权威核心期刊上,除此之外鲜见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三是从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以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建设具体内容、历史贡献、现实启示等为主题进行研究探讨。
自2000年以来,学界从多个维度研究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及实践,有学者对党的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有学者从执政思想、执政规律、执政实践的角度进行探讨,有学者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还有学者从如何树立和维护党的形象的角度进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体来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党的建设具体内容,大多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1.关于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在革命胜利前夕,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之际,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并告诫全党谨防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的不良思想倾向。
沈波濒[1]认为,邓小平强调对党的自身建设进行完善的首要条件就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广大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无数次实践证明过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通过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预防和消除党内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想认识。郭生春[2]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不管是在革命还是建设的关键时刻,只要党内在思想上出现带有倾向性问题,就立即重视加以解决并进行思想建设。首要的方式是通过思想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同时,大力开展党内整风运动,检查、纠正和处理在思想上有错误倾向甚至是有贪污行为的党员干部。吴光会、唐棣宣[3]指出,邓小平告诫大家必须保持戒骄戒躁,反对骄傲自满;弘扬艰苦奋斗,抵制贪图享乐。
2.关于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保证。在组织建设中,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与党的执政能力休戚相关。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党组织发展的现状是,党员人数少,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上级领导机关,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严重缺乏,而且存在着党组织和党员不纯的问题。
马儒沛[4]认为,邓小平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针对当时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数量缺少的问题,主要通过在产业工人中大量发展党员来增加党内的无产阶级比重。同时,整顿并充分利用西南地区原有的地下党组织。在干部的选任上破除把资格放在第一位的错误思想及做法,充分考虑干部的品格和才能,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郭生春指出,邓小平强调既要反对关门倾向又要反对拉夫主义(指不加选择和审查地发展党员。编者注),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增加党内无产阶级成分比重的同时,要求严格地审查、吸收新党员以保证党员质量。闫笑岩[5]认为,邓小平强调要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以保证和提升党员质量。许士尧、张健[6]指出,邓小平通过清党将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党员和投机分子清理出去,以此保证党员质量,保障党组织的纯洁。此外,部分学者探究当时的情势下邓小平是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从这个角度去研究探讨邓小平这一时期的组织建设工作[7]。
3.关于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攸关党的形象,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周勇[8]认为,邓小平高度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了谨防进军西南后党员干部产生如李自成入北京后的居功自傲、享乐思想,早在湖南常德时邓小平就给部队和各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针对进城后党内滋生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关门主义和腐化蜕化思想,邓小平就如何克服和抵制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直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吴光会、唐棣宣指出,邓小平强调必须通过坚持群众路线来改进党内出现的作风问题,党员干部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并提出“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的著名论断。
4.关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马儒沛认为,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十分重视党的制度建设,通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探索规范党内生活,并要求坚持每两月一次的汇报制度。许士尧、张健则指出,除了强调向上级汇报工作的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外,邓小平还强调建立学习制度,认为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搞好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任务。根据西南实际情况把学习制度搞好,这是对毛泽东学习观的落实和弘扬。通过不断学习能够提升主观世界和党性修养,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抵制外界诱惑。
除了关注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的建设的具体内容以外,学界还围绕这一时期邓小平党建思想及实践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
1.关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建思想及实践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为西南地区政权建立、社会安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儒沛认为,在当时西南地区形势如此严峻、任务如此紧迫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领导西南局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为主政西南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确保了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沈波濒认为,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对党的建设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在进行党的建设以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工作以及社会改造的具体实践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许士尧、张健认为,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大力开展党的纯洁性建设,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西南政权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为西南地区顺利完成剿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政治、经济和社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2.关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建思想及实践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建思想及实践在当时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更是具备持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光彩夺目的时代光芒。学者们结合所处时期党的建设去探讨其重要现实意义。
郭生春认为,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期党建思想及实践探索,为日后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为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鉴。闫笑岩认为,邓小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通过大力解决党内外出现的各种问题维护了党的良好形象,获取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使西南地区各项艰巨任务顺利完成,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宋健[9]指出,从邓小平在西南度过的三个建党节开展的相关活动和发表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其强烈的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民生意识,这些为他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并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对当前不忘初心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和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自2000年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党建思想及实践的研究成果颇丰,为继续深入推进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是创新性研究视角较少。从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看,真正有新意的研究佳作不多,大多数都是重复研究,且视角比较单一,基本上仅是从党史党建的角度,在论文的选题、框架、内容上相似度较高。
二是研究的方法及模式比较单一。大多成果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从历史事实到经验总结的研究模式,都仅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
三是研究重点分布不均,研究不够深入。学界对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这三个方面关注度较高,内容较丰富,对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探讨较少,未见政治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同时,对上述几方面的论述大多是文献史料的堆砌,解读性居多,学理性分析不足,理论深度不够。
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今后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是创新研究视角,开阔研究视野,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为避免简单重复研究,应拓宽研究视野,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创新研究视角。
二是优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范式。在加强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的前提下,以史为据,史论结合,充分采用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
三是应对党的建设进行系统全面地深入研究,增加理论深度。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研究已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可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通过回溯的方式,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对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的思想、实践和经验挖掘出新的历史资料进行探索研究。加大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研究力度,加大理论阐释的力度,注重学理性的分析,从而提升理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