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滢荷
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改变过去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压榨与摧残所造成的贫困饥饿、营养不良和卫生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1]所采取的积极举措,在改善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生产建设效率、为国防建设提供后备力量做出重要的贡献,产生了较大反响。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体育动员情况作一探讨。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随之开展。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宝贵的资本,健康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方法[2]。体育运动作为一项全民性的事业,仅依靠少数领导干部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广泛的群众力量、积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只有以强健的身体素质为基础,才能保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开展。
从生产建设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时期,而长期遭受压迫、战乱的人民身体素质不强,无法满足生产建设的根本需求。党和政府把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明确规定加快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有着重大政治意义,要求各级必须树立开展人民体育为国防建设与生产建设服务的理念。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确立的体育工作方针:“在现有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使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积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加强生产建设与国防建设服务。”[3]并指出只有坚持贯彻这一方针,努力发展好群众体育运动,人民体质得到增强,劳动出勤率才能得以保证,生产建设才得以保障。
从国防建设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尚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因此必须提高革命警惕,努力锻炼身体,准备随时响应祖国的号召,为保卫祖国的和平、人民的安全拿起武器走上抵抗侵略的道路,这是一个神圣的职责,要担负这个职责,必须拥有健康而且强壮的体魄[4]。因此,群众体育动员工作的开展是国防建设和生产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国家财政经济尚未根本好转、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得人民群众整体身体素质较差,体能未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例如榆次、长治、忻州在1955年补充兵源时因身体问题不能入伍者占比38.5%,在学生中仅太原市区报考高等学校的考生就有41.9%的身体不合格,至于在职工中头疼脑胀的、神经衰弱的也不在少数[4]。“人民群众最大的幸福和愉快就是身体健康,一个身体有病的人是很难甚至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和愉快的”[5],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之下,国家秉承以人为本、满足人民诉求的理念,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旧社会腐朽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使得人民群众对国家提倡的体育运动缺乏正确理解。例如:有些工会领导干部对于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体育运动的指示缺乏全面研究,他们片面地将体育运动与生产相对立,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运动,再去开展体育只会徒增劳动人民的疲劳,降低生产效率[5];部分群众将体育运动看作是简单的蹦跳玩耍,认为体育锻炼是个人事情与国家无关。“为此,我们必须向广大群众宣传群众体育运动对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产工作学习效率的作用,服务生产和国防的政治意义,必须明确性质、目的与解放前都是有着本质的变化——解放前的体育运动是玩乐的象征属于资产阶级范畴,新中国后的体育运动是用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5]
为更好、更有效地动员群众支持体育工作的开展,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结合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在中央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有针对性的群众体育动员工作方案。
广播体操是一部比较简易的徒手体操,不需要特定的场地设备,动作简单,民众参与性强,容易长期坚持。劳动者在生产工作中由于长期连续做某一种或几种单纯的动作,往往会使身体某些部位畸形发展,做广播操可以使平常无法用到的肌肉能得到锻炼,避免畸形情况发生,还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太原市自1951年开始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以来,各级政府帮助基层单位训练领操员2000余名,逐渐将广播体操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起来,至1953年全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大体上都参加了广播体操锻炼,并基本上得到坚持。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更广泛地适应群众不同的爱好和需要,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锻炼,“为此党和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广大群众兴趣、喜好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山西省从一开始体育活动主要是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几个球类项目,到后来逐年增加新项目,各种运动队和活动人数越来越多,除学校学生基本上都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外,在1954年时,厂矿企业有各种运动队948个,参加活动人数8500余人。山西省政府结合实际在农村、部队、学校和机关等不同的基层单位,号召广大群众采用各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使体育运动在现有基础上向前发展一步。
发现、培养、依赖体育积极分子是开展文化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体育锻炼的开展必须依靠广大干部和业余积极分子努力工作。因为他们与群众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开办训练班培养积极分子有助于提高其文化体育水平与组织能力,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发挥体育骨干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有计划地分配积极分子去领导各种活动,发挥组织、动员作用,使他们成为群众体育运动的宣传者、组织者、领导者。万荣县裴庄大队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海鸥女子训练队,通过发挥骨干作用对村民进行指导。她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在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规律和做法:“农闲时多锻炼,农忙时少锻炼,劳动空闲抓时间,一年四季不间断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5]
开展运动竞赛是促进体育运动群众化、深入化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各项运动竞赛,首先,会给人们的思想认识上起到直观教育作用,许多观众在看到运动员在运动场优美的身姿与健壮的体魄,很自然会想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在引起羡慕的同时,更能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其次,通过互相观摩学习对运动技术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作用[6]。运动竞赛的举行,不仅使参加比赛的产业系统单位和人数增加,而且比赛成绩都有提高,太原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田径体操运动会在田径比赛45个项目中,就有29项由85人分别打破了省、市以往的最高纪录[7]。
为促使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大力推进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山西省采用适当的动员方法,广泛宣传体育意义,提高了体育动员工作的有效性。
劳卫制是苏联体育运动工作中的重要经验,它是苏联首先创新的一种科学的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体育制度,其目的是培养健康、勇敢能够担当生产劳动和保卫祖国的爱国者[8]。1954年我国开始推行劳卫制,成为我国体育制度的基础。山西省各市体委及各系统体育委员会组建劳卫制工作管理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使每一个参加锻炼的人能够获得必备运动技能与卫生知识,按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锻炼。各学校团组织协助党、政机关,普遍试行了劳卫制预备级和开展了课外体育活动,集中协助党、政做了宣传教育、组织发动输送骨干、安全保护等工作[9]。
建立体育协会是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所有群众体育组织的方向[6],也是提高群众积极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没有建立体育协会之前,往往面临着群众积极要求参加的体育活动无法和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的矛盾。建立体育协会后,满足了群众的意愿,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体育协会基本任务是向群众宣传,广泛吸引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把他们培养成为健康强壮、勇敢坚毅、朝气蓬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保卫者,同时协会还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深入基层实施上级的政策。
宣传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是细致的、经常的、战斗的思想工作。体育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力量和有效的宣传,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体育运动家喻户晓,才能顺利地正常地开展起来,达到应有标准。几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党报以及电影厂、广播电台、电视台十分重视体育运动的宣传,根据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在1950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体育杂志《新体育》,在1954年和1958年先后成立了全国性体育宣传机构——人民体育出版社和体育报社。1956年,山西省在《山西日报》上开辟体育专栏,介绍体育知识,报道体育消息动态并配发社论,此外还举办座谈会,邀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先进生产者、工作学习模范来谈体育运动对提高生产、工作学习效率的亲身体会,并编印体育锻炼方法和生理卫生等材料,各市体委和文化教育部门有计划地举办体育知识宣讲会,共同组织体育卫生的图片展览[10]。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动员之下,各项举措稳步并行,民众对于开展体育运动有了全新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意义得到普及,人民群众开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与参加各种体育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群众体育动员成效显著,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动员工作的开展不仅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还为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体育动员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1955年年底统计,全国推行劳卫制的共有870所学校,参加劳卫制测验的有523799人,约有80000人达到劳卫制标准,大大促进了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8]。从推行劳卫制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习惯,如山西中等学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已是普遍现象,许多工厂机关的青年组织锻炼小组,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加劳卫制的锻炼和测验,群众自愿主动参与锻炼的热情大幅提升。
动员工作开展后,错误思想得到纠正,群众开始明白体育运动是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具有一定技术知识的一门科学。开展群众体育动员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了体育运动为祖国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打消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仅把体育当作娱乐消遣、只会耗费时间等片面的错误的传统观念。
在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郭沫若讲到:“在开展体育运动中必须发挥我们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贯彻热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劳动能力,培养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成为建设国家的优秀人才、保卫祖国的英雄战士。”青年团学校组织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去开展体育运动时,以耐心说服教育的方法去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有效结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参加体育运动是更好地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是做一个新中国的青年对于祖国应尽的义务,是爱国主义行动中的具体表现。
坚持党的领导是群众体育动员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在旧社会,体育运动仅为少数人所占有,是仅供一部分人消遣娱乐的。新中国成立后,群众体育运动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体质增强、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尤其是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加强对各地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在山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体育动员工作中党的领导问题,遵照中央指示,认真组织群众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运动开展必须依靠群众,有了群众积极参与,体育事业才能顺利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体育动员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民的身体健康,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新体育”精神,这鲜明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山西群众体育动员期间,多措并举举办知识讲座、运动竞赛、体育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奠定了基础。
回顾整个群众体育动员工作过程,“体育积极分子”等典型模范的树立与宣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回顾这一时期典型模范的案例,呈现出从个别到一般、从少数到广泛的发展脉络。就山西而言,体育积极分子影响力由原先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带动,发展到对临近基层单位、一定区域产生影响,最终形成通过以山西日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促成全省各地区大规模响应的“链式反应”。同时,各级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体育动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党和人民政府很快确立了体育运动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同志在1952年就向全国人明确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1953年又向全国青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关怀和领导下,我国人民体育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