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彬生平及诗歌创作初探

2022-12-05 15:21徐国华
关键词:龙文

徐国华, 黄 娟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龙文彬(1821—1893),字撷菁,号筠圃,今永新县澧田南城村人。少从刘绎游,同治四年(1865)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元年充棱穆宗实录加四品衔,《清史列传》有传[1]5424。所著《明会要》八十卷,鸿篇巨制,征引赡博。《永怀堂文钞》十卷,分经解、论辩、序、传、墓志墓表、碑记、杂著等7类。《永怀堂诗钞》两卷咏物抒怀、写景叙事、清新自然、情真意切。《明纪事乐府》仿古乐府论记事之法,于叙事中隐含讽喻,以戒后世。龙文彬另著有《周易绎说》,未刊。龙文彬被誉为“古所谓有道君子”,读过其诗文的人无不称其“杜马之徒,欧曾之流”。此外,龙文彬还曾在永新、泰和、吉安、樟树、南昌等地的书院讲学,并亲建“永怀堂”书堂,授业教课。

1 家世与生平

龙文彬先世居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其家世文化底蕴深厚,自己也重视教育,不仅建立书堂授课,还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且颇有建树,有“一家三代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科甲”之美誉。在地方,龙文彬家族也是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大家族,堪称名门望族。

龙文彬祖父,名锦秀,字驾安,生于乾隆戊寅年(1758),卒于道光辛卯年(1831),享年七十三岁。据龙学泰《先考筠圃府君行述》云:

始居永新之莲塘,传十五世。宋末,有云津翁,由洋溪徙居南城,是为我族基祖。又传数世,有曰淳者,分居下边,是为本村支祖,曰上蓬。曰之瑾者,先公之高曾王父也。王考,为驾安府君,讳锦秀,妣梅姓、李姓、刘姓,梅、李无出[2]22。

可知,龙文彬祖辈居于永新县澧田镇南城下边村,祖母为刘氏。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三日,龙文彬转赠祖父母诰命二道曰:祖父龙锦秀树芳型于珂里,奏茂绩于彤廷,貤赠尔为中宪大夫。刘氏、梅氏、李氏,貤赠尔为恭人(《家谱》)。

龙文彬父亲龙能新,字立斋,生于1794年,卒于道光四年(1824),年仅三十岁。母亲徐氏,与能新同年卒。龙学泰《先考筠圃府君行述》云:“长为先公考,讳能新,字立斋,府君妣姓徐。”[2]22龙能新于道光四年(1824)与龙文彬的叔父前往粤西,离家两月余时,其母亲徐氏没于家中。不久后,龙文彬的叔父独自归来,并带来了“吾父壮岁没粤西”的噩耗,在龙文彬的诗歌《述哀》中也有写道:“天夺儿父母,先后距九日。”[3]348龙文彬的父母在其三岁时便早逝,由叔父抚养长大。龙文彬有两个叔父,一为龙能斯,字荣斋,生于嘉庆四年(1799),卒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龙能斯与龙文彬的父亲龙能新一样中年没于粤西瘴疠之地,后龙文彬跟随另一叔父龙能邻长大。龙能邻,字容斋,生于嘉庆六年(1801),卒于同治十三年(1874),享年七十三岁。

龙文彬妻周氏,据龙学泰在《先妣周太恭人深港新阡墓表》[2]中记载:“太恭人姓周,系出吴都督瑜之后,为本邑厚田村人。先大夫年方十八,试为学官生,又二年,而太恭人来归,入门。”由此可知,龙文彬二十岁娶妻周氏。

龙文彬育有四子四女。长子龙学晋(1844—?),字惕夫,太学生。龙学晋并非文彬夫妻亲生,而是过继来的,这在龙学泰的《友琴山房文草外集》中有记载:“先是我母未举子时,子一,近支之子,躬鞠长之曰学晋。”次子龙学震(1847—1915),字省卿,妻谭氏,光绪己丑恩科举人,刑部广东司主事,改官广东直隶州知州,诰授中宪大夫。三子龙学颐(1853—1896),字康丞,妻尹氏,续娶胡氏。郡廪生,光绪壬午科举人,咸安宫官学教习,拣选知州时卒。四子龙学泰(1857—1924),字芝端,号子恕,妻段氏,妾姚氏。龙学泰十岁入学,从小刻苦攻读,诸子百家无书不读,文史地理,均有研究。光绪壬午科(1882),龙学泰与三兄龙学颐同榜中举人,己丑年考取内阁中书第五名,充国史馆校对官;戊戌科(1898),会试中式,赐进士出身,呈归原官用。是年冬,补授中书截取同知,委属内阁侍读,充本衙门撰文兼管中书科。诰敕房事务升授起居注主事,诰授中宪大夫。龙学泰著有《友琴山房文草》。

龙文彬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为学与壮游时期;二是宦海为官时期;三是晚年潜心教学时期。

1.1 为学壮游,蹭蹬科场

龙文彬家境十分贫寒,三岁失怙恃,由叔父抚养长大。龙文彬生而颖异,因贫废读,常牧牛荒洲,画沙为字,写的是祖祠上的楹联。邻村的私塾先生路过感到非常惊奇,语其长老曰:“此子非常人,虽贫毋废学,吾将教之。”[2]22,自是入塾。

天资聪颖的龙文彬未及成童,下笔辄纚纚千言,深得先生喜爱。年十八,郡试童子,冠其曹,试于提学,为学官生。成年后的龙文彬,为减轻叔父负担,由私塾先生举荐,在附近私塾教书。后来,龙文彬听闻中了进士的刘绎从永丰来到永新,前去拜访,自此跟随刘绎游学。

龙文彬显达迟,直至咸丰九年乙未(1859),中恩科举于乡,始建房舍二楹,时年三十八岁。同治四年乙丑(1865),龙文彬中乙丑科状元崇绮榜进士,时年四十四岁。

1.2 跻身仕途,入京供职

1865年,龙文彬中进士,以主事签分吏部考功司,兼稽勋司行走,朝考二等,钦加四品衔,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京师为官时期;同治十二年(1873),诰授中宪大夫;光绪元年(1875),奉旨派充实录馆详校《穆宗实录》,监修总裁,为宝相国座师。

龙文彬品格高洁、为官清廉,入京供职“官吏部时,兢兢惟旷职是恤,考功司例司官员处分先公主稿,必详慎”[2]23(《先考筠圃府君行述》)。龙文彬考核官员十分谨慎,荏苒曹司,非道无营,非义无取,非公无谒。有同乡任要缺,吏部的官员议论纷纷,同乡便函寄白金数百两,浼以贯通,龙文彬卒还其金,分文不取,按照正常的程序补缺,公事公办。光绪元年至五年(1875—1879),龙文彬致力于《穆宗实录》的编校,“书成,列保详校数人为优,长官又深知其劳最,拟定越资升补之优序。会同事有谋夺之者,伪致书提调官,代辞之。遂改奖虚衔翎枝。先是,派充此选。事觉,有欲发其状者,先公曰,吾命也。彼何能为哉?人益多之”[2]24。可见龙文彬高洁清风、淳朴疏旷的品性。

龙文彬与俗不偕,不愿阿谀逢迎,五十八岁时萌发了辞官归老的心愿。光绪五年(1879),恩师刘绎逝世,这对龙文彬打击非常大,发出了“令我何从商去往,如公真不负科名”[3]366的困惑。朝廷的腐朽没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上与妻子的分居两地,使他坚定了辞官归老的决心。光绪六年(1880)九月,龙文彬以诗留别京都诸友:“奔走藤厅十六秋,乾坤浩荡此生浮。深惭师友多青眼,欲补蹉跎已白头。”“临歧顿破骚壇戒,林鸟归巢喜作歌”[3]366,辞官归家,离开京师,结束了十六年的居官生活。

1.3 乞假南旋,教席十年

光绪六年(1880),龙文彬辞官归老,开始其十余年的执教生涯。龙学泰在其《友琴山房文草外集》中记载到,龙文彬归老后,“在郡,尝协议建古鹭洲书院,改课阳明书院。以经古在乡,缩历年修金。醵建本都书院,独修宗祠、房祠、陂桥、谱牒,身任其劳,事靡不就。又立义塾,置祭田,刊族祖遗言而亲支及外家。其主讲席自近及远凡十余年,如本邑之秀水、联珠、莲洲,本郡之鹭洲,临江府之章山,本省之友教、经训是也”。

据《白鹭洲书院志》《吉安府志》可考,龙文彬于光绪九年(1883)前后,任白鹭洲书院山长,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王邦玺任山长,可知龙文彬讲席白鹭洲书院六年[4]。龙文彬掌教经训书院始于光绪十年(1884),止于光绪十四年(1888)[5],这在其所写《留别经训同学四首》之二“天教六载补寒灯”句有注云:“予主讲友教二年,经训四年。”[3]可推断,龙文彬在光绪六年至光绪十年间曾主讲南昌友教书院两年。

龙文彬晚年患足疾,光绪十四年(1888)《申报》:“学宪、臬宪请吏部主政龙筠圃主经训讲席,院中高才生多沐其教泽,今主政以年老足疾,自行请辞,固留不获。”光绪十六年(1890),龙文彬70岁时曾自述一联曰:“行年忽七旬,只安迂拙本分,多邀天幸;著书近百卷,消磨闲散光阴,敢求人知?”这是他对自己人生谦虚的总结。龙文彬四子学泰曰:“盖自少迄老,乐天知命。进未尝一息之便,退未尝一日自暇。”[2]28

光绪十九年癸巳,九月二十一日丑时,龙文彬病逝于家,享年七十有三。

2 交游与情谊

龙文彬生平好交游,善结友,也曾跟随刘绎游学,所著文集当中有大量与友人的往来书信和撰写的墓志墓表、序言、书后以及交往酬唱和诗寄赠的诗文。他们当中涉及师门同辈、政坛贤达、地方文友以及外交使者等各方好友,其间的社会来往、思想理念、创作心态等各方面均对龙文彬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

2.1 志节披胸肝,情好视手足

龙文彬跟随名儒刘绎游学,又结识了同门师兄弟胡友梅、萧鹤龄。师门同辈间的交往,不仅影响了其人生走向、拓宽了交际面,还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刘绎(1797—1878),字瞻岩,号岳云居士,江西吉安永丰县人,清代文学家,也是清代江西最后一位状元。道光十五年例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七年入直南书房,旋命视学山东,在朝廷仅任职六年。道光二十一年以亲老乞养告归还乡,参与修纂省、府、县志,并著有《存吾春斋诗文集》二十五卷行世[6]1657。

刘绎在朝为官时,性恬退,随遇而安,虽受朝廷荣宠,却无丝毫近名切利之心。他中年去官,主鹭洲、青原书院数十年,受老杜以诗为史的影响,诗文均“词浅旨近,往往见其真焉”(《自序》)。龙文彬师承刘绎,在“纪实记事”这一主张上,也同样学习杜甫,在诗文中多次提及“杜老”“少陵”作诗的情况,并作《述怀集杜一百韵》[3]349感怀杜甫的仁政思想、心怀苍生、忧国忧民,在其《明纪事乐府》三百首诗歌中同样多纪实记事之作。龙文彬在《明纪事乐府自序》中写道:“诗之声,乐也。其为教,则史也。”“诗也,乐也,史也。”[3]260可见,其诗文观曾受到尊师刘绎的影响,奉举推崇诗史一家、以史著诗。

刘绎对龙文彬的才华、学识都非常器重,称赞他:“龙子具史才,善学紫阳笔。著书逾十年,凤池未曾入……古今纳怀抱,早兼才学识。……杜老称诗史,许身空契稷。”[7]642刘绎还邀请龙文彬为《存吾春斋诗钞》写序,并置于开篇之首。刘绎与龙文彬亦师亦友,在龙文彬秋闱落第之际,曾寄诗于刘,诗中饱含落第的遗憾与惭愧:“岂无公道存时论,到底不才惭此躬。……得侍昌黎复何憾,寒郊奚事学虫吟。”[3]363刘、龙二人之间往来的诗文甚多,有情感的抒怀,亦有单纯的写景叙事。其中,龙文彬所写《哭刘詹岩师三首》中的“关河阻隔难驰奠,恩水南望涕泪并”[3]366,更是将其对恩师的感激以及对恩师逝世的悲恸表达得淋漓尽致。

胡友梅,号雪村,庐陵(今吉安县)人,同治丁卯(1867)中举,曾任乐平县训导,后参加《江西省志》《江西忠义录》《崇义县志》的修纂[6]1726。胡友梅也拜师于刘绎门下,与龙文彬为同门师兄弟。胡友梅一生著作甚多,诗文由其儿子光煚编辑为《听雪轩文钞》八卷、《听雪轩诗钞》十二卷。另外,胡友梅还有《呻吟语节钞》以及所辑《庐陵诗存》十二卷行世。

胡友梅与龙文彬相交往和诗甚多,情谊深厚,这从二人唱和的诗作《次胡雪村学博鄱阳湖舟中梦后见怀原韵》《附原韵》中“愿假奋飞翼,往还通朋契”“安得梦常通,夜夜结心契”[3]352二句可得。胡、龙二人的情谊,在同学互鉴中升华。“雪村行洁而情挚,得丧贵约毫不入其胸,为文肃括幽微,尤昌其气,于诗骨肉师友离合存亡,及怀古阐幽,忧乱伤事之感,真性蓬勃,有触即流。”[3]256龙文彬认为,龙友梅品行高洁、真性蓬勃。

2.2 一笑逢君豁心目,重来许我外形骸

龙文彬一生结识的友人高达数百,其中不乏当时的名门显贵、政坛高官,如黄云鹄、盛锡吾、范鸣龢等。这些人拓展了其仕途人脉、推动其结识文人雅士,为其搭建了人际交往的平台,同样影响了龙文彬的诗文创作。

黄云鹄(1819—1898),字翔云、芸谷、缃芸,湖北蕲春县青石镇大樟树村人,为北宋黄庭坚十七代世孙,咸丰三年(1853)进士,官至清廷二品大员。黄云鹄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实其文斋文钞》八卷、《实其文斋诗钞》六卷、《祥人诗草》七卷、《考泉游草》《雅州公牍》等。

黄云鹄与龙文彬往来甚多,这在二人相酬唱的诸多诗歌当中得以体现,如《与黄翔云驾部话感》(附黄翔云和韵)、《次翔云感怀原作》(附原作)等。除此之外,《永怀堂文钞》还收录了许多龙文彬为之写的文章,如《实其文斋诗钞序》《送黄翔云出守雅州序》《复黄翔云太守书》等。

文人之间游山玩水、喝酒作诗是其聚会的主要内容。黄云鹄在京城有处别院——亦园,他曾多次邀请好友前来赏玩。龙文彬的《永怀堂诗钞》卷二中收录了一组诗《和黄翔云亦园七咏》,在黄云鹄《实其文斋诗钞》最后一卷中的《亦园七咏》组诗还收入了范鸣龢、欧阳云、敖册贤等人的诗作,而这几人均与龙文彬有交集。

2.3 开缄见良朋,心心印尔我

文人相互之间的交游对彼此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社会交游与社会交往就没有文学创作[8]279。龙文彬作为江西地域文化名人中的一员,与之交往的文人学者众多,欧阳云便是其中一个。

欧阳云(1820—?),字陟伍,号石甫,九江彭泽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于乡,咸丰三年癸丑(1853)登进士,由户部主事任四川员外郎,直至光绪丁丑(1877)年方改官谏院。欧阳云著有《亦吾庐诗草》八卷。

龙文彬与欧阳石甫年龄相差无几,相互来往唱和的诗歌颇多,如龙文彬《欧阳石甫农部往还相左以诗索和即次其韵(附石甫原韵)》《石甫校定拙稿还以诗集见示再用前韵奉题即以志谢》;欧阳石甫所作的《柬龙筠圃铨部》《题筠圃明史乐府叠前韵》[9]56。在来往的和诗中,遥寄思念之句居多,如“开缄见良朋,心心印尔我”“驾言念之子,相见苦未果”[3]。除此之外,他们二人还一同参加了癸酉年嘉平月蔡梅庵太史以东坡生日为引的集会。这场宴饮在他们各自的诗集《永怀堂诗钞》《亦吾庐诗草》中都有记录,即龙文彬《癸酉嘉平月东坡生日蔡梅庵太史招饮同座敖金甫比部欧阳石甫农部》,欧阳石甫《东坡生日蔡梅庵太史招饮庽斋次龙筠圃铨部韵并柬梅庵》。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苏轼文笔的赞叹仰慕,以及对其身世遭遇的悲戚与憾惜。

2.4 肝胆遥相照,四海犹接膝

龙文彬的诗作流传至越南,被视若珍宝。龙文彬与越南的交集,始于清光绪二年(1876)以后,越南使臣裴文禩携使团入清贡岁,“遣使如清,贡岁。以光禄寺卿充办阁务裴殷年加礼部右侍郎衔充正使,鸿胪寺卿林宏充甲副使,侍讲学士黎吉充乙副使”[10]411。

裴文禩(1832—?),字殷年,号珠江、海农,河内里仁府金榜县人。龙文彬的《永怀堂诗钞》、裴文禩的《万里行吟》均收录了多首二人之间的唱和之作。裴文禩曾为龙文彬的《明纪事乐府》题词,在龙文彬的和诗“君喜赏析投针芥,索我平日咏史诗”中记载了裴文禩对龙文彬诗作呈赏识之态,主动向其索鉴诗集,为其题词。龙文彬也为裴殷年的《万里行吟》作序,收录于《永怀堂文钞·卷四》,序中说:

无几裴君至都,枉顾,出眎《万里行吟》,且言平日读书,慕中朝山川人物之美,今征轺所经纪之篇什,积而益多,俾他日卧游,万里风景,如在目前,子其为我序之,以志中外翰墨之交[3]261。

裴文禩出示《万里行吟》与龙文彬阅览,称自己对中国的万里江山、风景人物颇为喜爱,由此记录为诗,作《万里行吟》,并希望龙文彬能够为其写序,“以志中外翰墨之交”。作序这一行为上升至中外邦交的高度,成为两国友好的桥梁。

3 诗歌创作内容

龙文彬一生著书近百卷,有《永怀堂诗钞》二卷、《明纪事乐府》四卷存世,收诗五百余首。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猎域广,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了其人生感悟。根据诗歌的创作内容,龙文彬著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3.1 酬唱赠答,思亲别友

龙文彬生平交游广泛,与各类政坛学者的交往不断拓宽其交际面。因此,在他的诗集中,酬唱赠答、思亲别友的诗歌有很多。这一类别的诗作情感细腻丰富,寄情会意,无论是自咏还是送别,都饱含深情,如《哭从叔父》中的“空阶明月夜,肠断子规声”[3]362。龙文彬自小由叔父抚养长大,叔侄感情十分深厚,在明月高悬的夜晚对叔父的想念喷涌而发,仿佛经受肠断之苦。

龙文彬还有许多与友人的赠别之诗,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与珍视。如《留别经训同学四首》,龙文彬曾在南昌经训书院出任山长四年,此诗为1888年龙文彬卸任留别之作,“诸君恋别还惆怅,请看飞霜两鬓盈”[3]369,记录了掌教时期的殚精竭虑,至此离别时的惆怅与不舍。又如《和越南使臣裴侍郎文禩留别原韵即以送行》中“同交浃洽深,钟灵多俊逸”“入都过我庐,纵谈借不律”“翰墨结新交,襟抱相激发”等句,写明二人来往之深切,情谊深厚。末尾二句“袅袅凉飚生,飞飞征雁疾。折柳意无限,永好托瑶瑟”[3]353。自古大雁具有递书传情的意象,折柳也是送别的常态之作,诗中同时采用“雁”与“柳”两种意象,赠别越南友人裴文禩,表达诗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意。

3.2 清新隽永,吟咏风物

《永怀堂诗钞》中有许多山水纪游之作,清新自然、宁静淡远。《雨霁》“千畦薰草绿,一角补霞红”[3]361,以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写出雨后院子里被灌溉过的生机勃勃的青草,墙角还映射着落日余晖带来的一抹霞红;《春夕》“春意满庭植,微风吹自香。草延新雨绿,云锁暮山苍”[2]361,写庭植、写草、写云、写山,春意盎然,明快如画。龙文彬曾于吉安鹭洲书院游学,当他辞官回乡至吉安时,作《舟中望白鹭洲有感》,回忆起当年在书院读书时的感受,写到“昔年此读书,情景恍如昨”“诗借鸟声和,酒向花间酌”[3]350。诚如刘勰所言:“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1]217,诗中诗、酒、花、鸟相映成趣,流露出诗人淡泊悠闲的情态。

龙文彬游遍庐陵当地及附近的山水名迹,寻幽访胜,诗赋性灵,如《丙寅三月寓荷塘偕诸宗人游梅田洞》的“初至骇心目,三峯高插天”[3]351,以直观的视角写梅田洞山峰的高耸入云,明目了然;《古牧云庵》“坏瓦飘零壁渍苔,草封曲径野花开。幽禽不知山无主,时带闲云一片来”[3]371,整首诗由近及远写古牧云庵的环境,“幽”“闲”字绘出古牧云庵的沉静谧僻,语言含蓄隽永;《鄱阳湖棹歌》“大舟泛入碧琉璃,小艇摇摇夕照西”[3]371,将湖面比作琉璃,突显其碧透雅静,小艇摇摇夕阳斜照更是描绘了好一幅夕阳游船图,极富动感;《雨后舟中作》“蒙蒙丽微雨,净洗天空豁。峰转楚色来,林疏野岸阔”[3]349,以细雨洗空、林疏景阔,以视野辽阔带入心境辽阔,闲趣入诗,宁静淡远。

3.3 抒情沉贽,叙事遣怀

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社会经验逐渐丰富,龙文彬开始以诗纪事,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这类题材的诗作,正是他人生历程的写照。《述哀》表其幼年经历,“天夺儿父母,先后距九日。天夺太父母,屈指隔一月”[3]348,至亲的先后离世予其沉痛的打击,“夜雨滴潇潇,不及孤儿泪”。龙文彬在朝为官十五载,亲历曾国藩兴使团、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都无法改变清朝没落腐朽的现状。面对这种无能为力的局面,他以诗记之:

薄暮陟层巅,东望黄云蔽。西风岂无力,不肯扫氛翳。

窮猿日悲号,离鸿渺何寄。欲斩荆棘丛,铅刀苦不利。

感此一长叹,涕泗湿衣袂[3]346。(《秋怀十首》其八)

整首诗寄情于景,叙事遣怀。西风无力扫不去荫翳,猿猴悲号,缥缈无寄,暗指满清政府无法摆脱现状,自己的一片悲心无从下力,“欲斩荆棘丛,铅刀苦不利”,只能无能为力的哀叹,任由涕泗浸湿了衣袂。

一水抱孤城,微风漾夕波。梦摇双桨碎,愁比乱山多。

笳鼓鸦声急,云天雁影过。欲倾贾生泪,拔剑不能歌[3]362。(《舟泊茶陵》)

此时的龙文彬已然失望辞官返乡,他路过湖南茶陵作该诗。全诗诗眼在于“愁”,对国家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愁、对人民生活苦热的愁、对个人希冀无法实现的愁……以致“愁比乱山多”。诗中还化用孟郊“劳收贾生泪,强起屈平生”(《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一句,用“贾生涕”的典故以表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

3.4 深沉蕴藉,咏史纪实

在龙文彬的诗作中,咏史纪实类占多数。在告老还乡潜心执教的十余年里,他著书立说,其在《明纪事乐府》别成一格,专咏一代史也[12]2。龙文彬自乙卯避乱后专注研究明史,以史入诗纪事,于叙事中隐含讽喻,以戒后世。如《铸铁牌》:

孤雏腐鼠何难去,当断不断在人主。

读书切齿鱼朝恩,三令五申禁来许。

空门铁牌寒奸胆,内官干政罪当斩。

冥冥祸机无定趾,良医之子多病死。

宋代招安命继恩,媪相胚胎从兹始。

铁牌之令坚如铁,毋奇外事严家法。

五开官兵遣吴吕,河洲市马遣赵聂[14]46。

全文以叙事手法,讲述洪武年间太祖依次派遣赵成使河洲市马、十一年杨仲明讨五开蛮遣内官,吴诚观兵势复遣尚履奉御吕、二十五年命聂庆童等往河洲敕谕茶马,处处使人联想到明代的阉党之祸,明初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13]

又如《三增赋》:“逋赋蠲百余万,新赋增五百万。张布恩,李布怨,四十年间舒惨变。辽东瓜期悬士心,海内菜色见民面。三厘复三厘,刲股且疗饥。啖石啖矢君不知,转瞬闯王起潢池。”[12]120整首诗记述了自万历四十六年辽东兵事起,朝廷连续三次增长赋税,民不聊生。面对赋税“三厘又三厘”的增长,百姓即使是割自己的大腿肉还是食不充饥,个个面如菜色。他以此讽喻朝廷的欺压,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全诗情感深沉蕴藉。

4 诗歌艺术特质

龙文彬的游学及官宦经历都对他的诗学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后辞官返乡专注研究明史,编撰《明会要》也影响了其创作心态。龙文彬诗歌创作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4.1 兼取唐宋,各体皆工

龙文彬跟随刘绎游学,诗法杜甫,诗中有许多追求唐诗主言情、重格律的特征。《永怀堂诗钞》中多收录五言七言诗,讲求韵脚的使用,如七言律诗《书壁》:“长天无斛可量愁,十载文章老敝裘。牢落乾坤空有我,萧条心事已盟鸥。青山对客慵开眼,白雪欺人欲上头。邻舍翩翩游侠子,少年走马觅封侯”[3]363,以“愁、裘、鸥、头、侯”为韵脚讲求押韵,颔联、颈联、尾联以仄音节“我、眼、子”为起头,以平音节“鸥、头、侯”收尾,一一对应。且这首诗的重格律还体现在颈联的对偶上,“青山对白雪”“对客对欺人”“开眼对上头”,对仗工整,体现了龙文彬格律诗的精湛造诣。

除取唐之格律,龙文彬更善宋诗之用典,以文为诗。譬如他在湘江边上所作的《石头矶》“枫叶芦花寻昨梦,夕阳惆怅仲宣楼”[3]365,用王粲于此楼作《登楼赋》的典故,借指诗人登临抒怀之处;《舟泊茶陵》中化用“贾生泪”典故以表自己忧国伤时的心境;《咏史七首》其一“范公划粥时,天下任在己。颜子中无有,箪瓢亦堪耻”[3]346,更是同时采用范公划粥、颜回箪瓢两个历史典故来说明“贫贱不能立,福贵将何俟”,表达自己勤勉自励、建功立业的决心。龙文彬还擅长以叙事写诗,尚说理,颇具宋诗风范,这一点跟龙文彬与黄云鹄来往密切稍有关系。黄云鹄系江西诗派黄庭坚的后代,其“取法宋人,追摹江西”[14]的诗学观影响了龙文彬的创作,如《新野议事堂》:

避世卧南阳,闻达深所耻。抱膝吟梁父,目中无余子。

元直勤推毂,昭烈致隆礼。幡然释耰锄,三分基业启。

帝胄本贤达,藉扶皇纲圮。炎精嘘寒灰,绵绵数十祀。

吁嗟隆中对,匪直感知己。所遇非其主,三顾肯轻起。

我今莅空堂,离离草没戺。往议杳难闻,松风拂旖旎[3]354。

整首诗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诸葛亮请其出山之事,采用叙事的手法以文为诗,末尾两句将自己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有意扩大二者差距,回望自身,空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由事转己,颇具风骨。

4.2 网罗宏富,境高寄远

胡友梅在序中曾称赞龙文彬的诗歌:“网罗宏富,足关劝诫。立境高而寄托远。”[14]2龙文彬的诗歌不仅题材多样,叙事写景、拟古抒怀、纪史记实,其《明纪事乐府》诗歌更是取材于明代各大小事,网罗宏富。如张振德风雨夜系印抗贼(《印系肘》)、明初大同开马市(《马市开》)、熊鼎巧破案(《案上蛙》)、燕兵攻打济南(《下铁板》)等。敖金甫言道:“明史乐府示予计三百余篇,于有明三百年,主德之隆替,臣品之忠佞,邦运之兴衰,世风之理乱,取材富而运见精,其大旨以备有国家者法戒,而扶世翼教。”[6]1724

龙文彬的诗歌清旷深远,味之弥久。如诗歌《菊梦》其三:

粉蝶寻香幽更幽,潇潇风雨雁来秋。霜圃老屋诗成未,月上闲阶酒熟不。妆淡不须红烛照,情深欲替白头羞。浮华阅尽慵开眼,消却灵均独醒愁[3]366。

雁、秋、月、酒皆是寂寥愁苦之意象,粉蝶寻香、风雨欲来,沉闷的景象中又蕴含一抹亮丽。在诗句的末尾,诗人表达了对未来文坛的希冀与现实状况的不尽人意,现如今充满着堆砌华丽词语、哗众取宠的诗文,睁开迷离的双眼,真希望文坛中词章之士都能退却,可清醒过来只有我独自哀愁。回顾“菊梦”的诗题,诗人对文坛的希冀就像是一场高洁的梦,渴望文坛不再有词章之士,以菊为喻,意境高而寄托远。又如其《励志三首》其三:

相马不相皮,作书忌作肥。褚衣安著体,画饼不疗饥。我怀韩吏部,树立贵自奇。冰水自凝释,鸟虫殊乐悲。万物不相借,涂饰空尔为。蛇跗与蜩翼,神动天自随[3]347。

全诗以相马、作书等平常事物着手入诗,所言尽是凡间事物,却将自己的意志立足于自然之间,从中悟出顺乎自然娴雅的旷达心境。

4.3 清秀俊丽,超逸脱俗

刘绎在赠予龙文彬的诗歌中提出:“诗道日趋下,竟成夤缘习。而子独不然,品高诗自逸。”[7]642,夸赞龙文彬能够坚持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龙文彬晚年游于永新、泰和、吉安、樟树、南昌等地讲学,潜心教学的经验和态度使其性格沉淀下来,脱去世俗的外衣,独留高洁的本心。正如其所作《竹溪隐》:

青霞冠,白鹿裘,簧竹翛翛满庭秋。吹短箫兮荡扁舟,月如水兮雪盈头。引觞对黄花,平生此知己。黄花谢我绿萼继,赤脚踏雪清如洗。水可樵,山可渔,志不在薪不在渔。菊耶梅耶复笑予[12]81。

菊花谢尽还有梅花继而来之。菊、梅自古都是品性高洁自逸的象征,诗人对其之喜爱到达水可樵、山可渔的境界,本身山樵水渔,诗人将其颠反,一见对菊梅喜爱之深,二见其诗品超逸自然。又如《蓼沜》“细雨绿生波,疏花红着露”[3]370,绿红相衬,对池水的波漾及雨后遗留的露珠可谓是刻画工细;《晚步望娬山》“微风吹远树,斜日过前山。岸旁烟初起,天边鸟未还”[3]361,微风、远树、斜日、前山、炊烟、飞鸟构成一幅美好而又自然的晚景图,夕阳斜照,晚风轻起,袅袅炊烟飘;《闲咏》“云行开远山,鸟归哢新柳[3]347”,开阔与惬意并行,清秀自然,用词细腻。

龙文彬辞官归乡时告别京都诸友所作《庚辰九月假旋留别京都诸友》体现其对清政府的无望,不愿再呆在腐朽的官场,选择舒适雅致的自然生活,朴秀深厚,彰显了超逸脱俗的诗品。

5 结语

龙文彬品格高洁,治学严谨。洪良品赞曰:“清静寡营,衡综有序。蜚声铜龙之署,避世金马之门。乃鉴止水以铭心,思故山而戢翼。”龙文彬作为庐陵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文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与自身的耕笔不辍分割不开。他的诗文对研究庐陵地域文化有极大的帮助,为清末江西文坛增添了一抹色彩,也成就了他在晚清江西文坛的地位。大学士宝文靖曾评价他:“龙文彬是现在江右的陈大士(即陈际泰)。”陈大士是明末古文家、诗人,与艾南英、章世纯、罗万藻等人一起结成“豫章社”,倡导时文,名扬一时,被誉为“临川四大才子”“江西四家”[15]。将龙文彬视作清末时期的陈大士,足可见其声望!

猜你喜欢
龙文
Relativistic Hartree–Fock model and its recent progress on the description of nuclear structure*
Free-boundary plasma equilibria with toroidal plasma flows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Experimental study of sheath potential coefficient in the J-TEXT tokamak
Effect of edge turbulent transport on scrapeoff layer width on HL-2A tokamak
红军第一位飞行员龙文光
勤上光电收购标的经营乱象
向北 向北 再向北
明成祖朱棣:成就大业不忘恩师
龙文未驾 鞭影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