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热论治干眼的研究进展

2022-12-05 14:07:53郑晓骏沈乎醒徐倩高卫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阴型论治干眼

郑晓骏,沈乎醒,徐倩,高卫萍

干眼,在中医属于“神水将枯”“白涩症”等范畴。患者容易出现双目干涩、眼红、眼痒、羞明等眼部不适,重则亦可影响患者视力水平。目前,有大量研究[1-6]表明,中医药在治疗干眼的过程中不仅疗效显著[7-10],且毒副作用少。而近年来,对于干眼的治疗,有不少临床工作者从湿热进行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予以综述。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湿热”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湿热为病,十之八九,即“湿热”邪气是众多疾病的成因。而“湿热”病邪的来源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及气候环境关系密切。诸如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均可令人内生湿热。清代医家吴孟达[11]指出:“瓜果积冷,如无热病而食,则易伤人体脾阳,导致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进而水湿郁久则化为湿热。少量饮酒,可有活血通络之功,但过量饮酒或嗜酒成性,则也可内生湿热”;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11]云:“酒湿伤阴,热而烦闷者,湿热为病也”。在气候环境方面,则可因外感“湿热”病邪侵袭人体。例如,持续性的高温酷热天气,可因热蒸水化为湿,湿与热合则化为“湿热”。著名中医大家孔伯华[5]曾提出:“数十年来临证中,湿家兼热致病者十有八九,盖湿热之来由,乃木旺土衰,木气乘土败而贼之所致者也,是以湿重则热生,湿热蒸腾,则邪为湿所困矣,当今医者不可不查”。

1.2 “湿热”与干眼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嗜辛辣、烟酒等,使脾胃受损,蓄积湿热于脾胃,母病及子,损伤肺脏,影响气机,目窍失养[12]或五脏虚损、湿热蕴结,使得气机不畅、水湿不化、湿邪阻遏,最终导致目失所荣,目珠必涩[13]。而当今不少医家也认为,“湿热”是干眼的主要病因之一。何慧琴[12]认为,干眼病位可涉及脾脏,脾失健运,可致气分伏火,若余热未清,则脾肺络湿热,影响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引发此病。韦春宜[14]认为,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易耗气伤阴,长夏季节多兼夹湿邪,加之现代生活人们面对电脑、电视、手机等用眼过度的因素,导致干眼的患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郝美玲等[15]认为,干眼病因多为外感风热之邪,日久入里,化热夹湿,导致目珠失养所致。罗素芳[16]通过临床试验也佐证了除了阴虚之外,干眼的成因也可涉及湿热。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通过分子水平检测,还发现干眼属湿热证的患者,在血浆代谢方面,如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发生特异性变化等也具有特殊表现[17]。

因此,不难发现干眼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同“湿热”关系极为密切,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而内生“湿热”,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日久化热,而致“湿热”错杂。也可因内外合邪,导致“热得湿则热愈炽,湿得热则湿愈横”[18],从而易致人体耗血伤阴,促使人体双目失养,而出现各类干眼症状。同时,干眼患者可出现的次症如口黏,大便黏腻不爽,溲赤而短;以及舌红,苔黄微腻或黄厚腻略干,脉弦滑数,此亦皆为“湿热”伤阴的表现[14]。另一方面,也有学说[1]认为,现代人平素大多喜食肥甘厚味、运动过少、思虑过多、熬夜、情绪太过、工作压力超负荷等不良生活作息习惯,也易导致人体内生“湿热”。故而,对于干眼患者而言,如平素因缺乏运动、持续性超负荷工作、情绪过激等,也可进一步加剧人体内生“湿热”病邪,进而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2 辨证论治

目前,中医从“湿热”论治干眼,临床常见的证型有“湿热伤阴(或阴虚湿热)”“湿热内蕴”等。有研究[19-21]表明,在目前已知的中医药领域中,有不少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中药及专方、复方,在治疗干眼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疗效。

2.1 中药运用

鱼腥草是治疗“肺痈”的要药,可清热利湿、解毒、消痈排脓。现代研究[19]还发现,鱼腥草滴眼液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各类结膜炎的治疗;并且在干眼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其熏蒸或雾化熏洗,也具有安全、起效快、治疗效果好等特点,具体可表现在明显的抗菌、抗病毒,能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局部组织再生、抑制干眼引起眼表非感染性炎性反应等[20]。

虎杖除了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止痛、祛痰止咳的功效外,现代研究[21]还发现,以虎杖的提取物之虎杖苷,制成的虎杖苷滴眼液用于治疗泪腺切除的大鼠干眼模型后,对于泪液减少、角膜损伤、泪膜破裂时间、杯状细胞丢失等改变均有好转,且能减少结膜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另外,薏苡仁[22]、车前子[23-24]、蒲公英[25]等,也曾在干眼的临床组方治疗过程中广泛运用,并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临床疗效。

2.2 专方运用

2.2.1 专方内服治疗“湿热内蕴型”干眼 吴红彦[12]曾对干眼属于湿热内蕴证伴月经先期的患者,通过中药方(栀子15 g、牡丹皮15 g、青蒿15 g、当归20 g、白芍18 g、生白术18 g、茯苓18 g、生地黄30 g、夏枯草15 g、法半夏10 g、厚朴15 g、地骨皮18 g、鳖甲12 g、白蔻仁15 g、太子参15 g、生薏苡仁20 g、炙甘草9 g)进行内服治疗,7 d 后患者干眼现象改善显著。陈丽萍[26]等人对105 例干眼患者,以“清肺(热)利湿,养肝明目”为治疗原则,通过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0 g、泽泻10 g、玄参10 g、麦门冬10 g、黄芩6 g、菊花15 g、地骨皮10 g、茯苓15 g、甘草6 g)内服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患者不仅视力水平、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3 个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仅用玻璃酸钠点眼的对照组,并且其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同样水平低于对照组。孙文秀等[27]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对于湿热内蕴型干眼患者,通过温胆汤加减(半夏10 g、竹茹10 g、枳实10 g、陈皮6 g、茯苓10 g、干姜9 g、黄芩6 g、鬼针草30 g、杏仁10 g、生薏苡仁10 g、绿梅花3 g、苍术10 g、炙甘草3g)内服,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2.2 专方内服联合熏眼治疗“湿热内蕴型”干眼 冯磊等[28]对14 例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患者,以“清热利湿”为大法,给予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5 g、泽泻10 g、玄参15 g、炙甘草6 g、麦门冬15 g、黄芩10 g、旋覆花10 g、菊花10 g、地骨皮10 g、桔梗10 g、白茯苓10 g)内服及熏眼,结果发现,其有效率为92.3%,远高于仅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组的69.2%。

2.2.3 专方内服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 王栋[29]对30 例湿热伤阴型干眼患者,给予人工泪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三仁汤加减(炒苦杏仁10 g、肉豆蔻20 g、薏苡仁20 g、麦门冬20 g、厚朴12 g、通草6 g、滑石20 g、清半夏10 g、路路通10 g、淡竹叶10 g)内服治疗,结果发现,其总有效率高达90.96%,高于对照组仅用人工泪液治疗后的68.75%。具体可表现在改善干眼患者的自觉症状,促进患者自身泪液分泌,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方面,相比单纯局部使用人工泪液疗效更为确切。张风梅等[30]对40 例湿热伤阴型干眼患者给予甘露饮加减(石斛20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2 g、天门冬12 g、麦门冬12 g、枇杷叶10 g、枳壳9 g、炙甘草6 g、黄芩20 g、茵陈20 g)内服配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结果发现,对于湿热伤阴型干眼患者,通过甘露饮内服配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其疗效较单纯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有明显优势。

2.2.4 专方内服联合湿热敷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 韦春宜[14]给予30例湿热伤阴型干眼患者通过中药方(苦杏仁15 g、厚朴15 g、滑石15 g、薏苡仁20 g、法半夏10 g、淡竹叶10 g、黄芩10 g、葛根10 g、酸枣仁30 g、大黄4 g、白豆蔻6 g、通草6 g)内服及湿热敷治疗,结果发现,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仅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后的70.0%。

2.3 复方运用

2.3.1 复方治疗“湿热内蕴型”干眼 傅冠英[31]认为,对于湿热型干眼患者,宜通过具“清热利湿”功效的方剂之三仁汤合桑白皮汤加减内服,可取得比单纯使用西药更好的临床疗效。

2.3.2 复方治疗“湿热伤阴型”干眼 庞艳琴等[22]对25 例湿热伤阴型干眼患者,给予中药方四妙散合二至丸加减(苍术10 g、黄柏10 g、牛膝10 g、薏苡仁30 g、砂仁6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炙甘草6 g)口服,结果发现,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用人工泪液治疗的对照组。

为此,相比传统中医多数从“肺阴不足”“肝肾亏虚”等方面对干眼进行论治之外,也应重视从“湿热”角度论治干眼。

3 小结

综上所述,从湿热论治干眼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这也佐证了干眼的病因病机除了肝肾阴虚而致双目失养之外,也存在湿热错杂耗伤人体阴津而致目失所荣。因此,临床对于属湿热证的干眼患者,应以“清热化湿”或“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而非单纯养阴明目,以防“药证不符”。并且,已有客观数据从微观分子水平证实中医从湿热论治干眼所存在的科学性。这不但有利于中医药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干眼普遍存在的治标不治本之弊。但尽管目前中医从“湿热”论治干眼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有关的临床研究实案仍较少,有待日后继续展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猜你喜欢
阴型论治干眼
中医治疗小儿热恋伤阴型病毒性肠炎之临床经验总结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从肝郁论治失眠
竟是“干眼”找上门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 干眼及其治疗防范策略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08
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检测的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2016年28期)2016-05-10 11:24:23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9
三阴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