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 分析法的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2022-12-05 08:36朱子婷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产区葡萄酒

朱子婷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我国葡萄酒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目前在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宁夏等省(自治区)形成产业集群雏形。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不但是甘肃省内最主要的葡萄酒产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葡萄酒产区。2017 年,甘肃省葡萄酒产量达3.86 万t,年销售量仅为2.22万t[1],产量过剩明显,导致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陷入供大于求的困境。同时,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7 位,为10.8 亿L;葡萄酒销量为17.9 亿L,居全球第5 位[2],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新冠肺炎疫情等百年大变局的影响,国内葡萄酒市场处于销售困难和经营举步维艰的特殊时期。在进口葡萄酒逐渐挤占国内市场和山东、宁夏、云南和新疆等国内葡萄酒产区迅猛发展的双重压迫下,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不断遭受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百年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探索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路径,突破发展瓶颈期,是保障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提升的必经之路,如何选择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路径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通过运用SWOT 分析法,整合河西走廊产区葡萄酒产业资源,提出品牌化、品质化、国际化、科技化、产业化五大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当地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及对策。1 百年大变局对葡萄酒产业的挑战和机遇

1.1 挑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影响全球葡萄酒产业发展和葡萄酒贸易。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餐厅、酒店大面积闭店,葡萄酒消费场所严重受限,国际物流陷入停滞,导致全球葡萄酒贸易量下滑。一方面,由于原材料、海运成本不断增加,进口酒庄纷纷涨价,稳定成本、刺激消费成为全球葡萄酒产业的两大挑战。另一方面,国内消费降级明显,葡萄酒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二者叠加,致使进口葡萄酒运营成本徒增,利润空间压缩,葡萄酒消费大幅度萎缩。随着英国脱欧和局部地区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逐渐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影响和割裂原有的世界经济结构,转向有限全球化发展,这些都无疑对葡萄酒产业发展形成挑战。百年大变局也对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带来挑战。由于葡萄酒产业集中度高,对地区自然禀赋依赖性强,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与烟台产区、沙城产区、贺兰山东麓产区相比,存在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等劣势。

1.2 机遇

虽然百年大变局对葡萄酒产业带来挑战,但挑战和机遇如影随形。即使在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下,仍然出现全新的贸易伙伴,例如中国成为智利目前最赚钱的葡萄酒出口市场。目前,随着全球疫情影响放缓,葡萄酒贸易量逐步增加,葡萄酒行业普遍对全球化持有积极态度,着手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推进产区间协调互认被认为是葡萄酒行业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葡萄酒产业进入蓄势调整发展期,虽然发展速度放缓,但发展重心偏向品质,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百年大变局的影响下,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几经起伏迎来了发展机遇,截至2020 年,甘肃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超过2.0 万hm2,全省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9 个。“十三五”期间,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趋势越发明显,随着我国葡萄酒生产重心西移[2],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迎来发展窗口期。

2 百年大变局下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SWOT 分析

2.1 优势

2.1.1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位于甘肃境内,北纬38°~40°,由西向东途径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等市,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段。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积温充足,有利于果实积累充分的酚类物质和香气物质,为优质葡萄酒提供酒体骨架与陈年潜力。河西走廊产区日照充足,全年日照可以达到3 000 h。产区内昼夜温差大,生长期较长,能够保证果实在积累糖分的同时酸度下降缓慢,采摘时能够达到理想的糖酸比,保证酒体平衡[3]。产区内气候十分干燥,降水量在200 mm 左右,病虫害较少,有利于发展有机葡萄种植[4]。产区土壤多位于戈壁荒漠,沙荒地、戈壁滩及坡地等闲置土地和粮食产量低的贫瘠土地多,有充足的土地资源。河西走廊区域属于凉温区,适合种植中熟酿酒葡萄品种,比如白比诺、灰比诺、琼瑶浆、霞多丽、雷司令、黑比诺等[5]。

2.1.2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葡萄自西汉时期从西域引入后,沿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根据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出土文物考证,距今2 000 年前,甘肃地域的人们已开始使用陶器酿造葡萄酒。历史上也多有河西地区葡萄与葡萄酒的记载,汉武帝时期有“离宫别观旁尽种蒲桃”的描写;《魏文帝凉州诏》里提到葡萄“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唐朝诗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6],北宋诗人苏轼的“引南海之玻璃,酌凉州之葡萄”,都是对河西走廊葡萄酒的赞誉。源远流长的栽培、酿造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赋予了独特优势。

2.1.3 葡萄酒产业关联度高 葡萄酒产业链长,可以延伸至葡萄种植者、葡萄酒生产者及消费者、资源回收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涉及种植、酿造、生产、销售、物流、餐饮等众多环节,兼具一二三产业特点[7]。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紧密,资源配置效率高,有利于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2.2 劣势

2.2.1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前期投资成本过高,投资回收周期长是导致葡萄酒产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企业自建葡萄园与葡萄酒生产基地;建设成本过高。如果与当地农户签订合同,采购酿酒葡萄,不仅农户管理难度高,且有违约合同风险[8]。河西地区为了保护葡萄藤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季,必须做埋土防寒处理,来年春季再将葡萄藤出土[9]。埋土防寒极大地增加了种植难度与工作量,也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在新建葡萄园中,葡萄挂果需要3 a,进入盛果期需要5 a。生产葡萄酒有熟化期,最短第6 年才能有成品,意味着葡萄酒进入市场,达到盈亏平衡点至少需要6 a,投资回收周期非常长。10%的消费税和13%的增值税,也是葡萄酒企业面对的一大成本负担。

2.2.2 葡萄酒同质化严重 葡萄酒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品种同质化与生产工艺同质化。河西走廊产区照搬法国葡萄酒的生产与营销模式,葡萄酒类型多为以赤霞珠和美乐为主的波尔多风格,或以黑比诺为主的勃艮第风格。生产工艺呈现单一化,葡萄酒为清汁发酵方式,红葡萄酒则多是橡木桶陈年风格,缺乏能够表现河西走廊产区风土理念的品种与产品。

2.2.3 销售模式固化 目前河西走廊葡萄酒销售模式缺乏创新。日常消费场景只有通过商超、餐厅和烟酒专卖店购买,缺乏新型葡萄酒营销渠道[10]。葡萄酒与白酒混卖现象常见,忽略了其不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场景。部分酒企虽然设立了专营门店,但位置分散,品牌单一。部分消费者对购买葡萄酒仍存在恐惧心理,对葡萄酒停留在高端但复杂的刻板印象上,“怎么买、怎么喝”成了限制消费者购买的两大问题。销售人员缺少葡萄酒认知,对消费者购买引导不足。

2.2.4 缺少科技支撑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已掌握一定的栽培与酿造技术经验,但是仍存在关键技术问题制约产业发展。一是冬季葡萄藤埋土问题难解决。河西走廊冬季寒冷干燥,葡萄藤必须埋土防寒,以保证经济产量。埋土防寒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容易对葡萄藤造成损伤。二是缺少本地特色品种。河西走廊产区的葡萄品种以国外引进品种为主,不能完全适应河西气候条件,无法在产品中表达产区风土。三是葡萄种植机械化程度不够,种植效率低,致使葡萄品质低,农户收入偏低[11]。四是农户技术培训不到位,种植技术规范化程度不高,影响最终产品品质[12]。

2.3 机会

2.3.1 河西走廊经济带拉动葡萄酒旅游业 葡萄酒旅游是以葡萄酒生产地为旅游资源,结合葡萄酒种植、酿造、生产、销售、地方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形式。葡萄酒生产企业将旅游业作为营销手段,直接向国内外消费者宣传和销售,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西走廊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即使在疫情影响下的2021 年,甘肃省乡村旅游人次突破1.31亿人次,实现收入390.33 亿元,收入恢复至疫情前的114.8%[13]。2021 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河西走廊经济带发展规划》,河西走廊经济带的发展定位就包括全省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给予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极大的经济廊道区位优势机遇[14]。

2.3.2 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受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改变的影响,消费需求逐渐走向多元化,转向追求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烈性酒在年轻人市场中占有量下降,葡萄酒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15]。考虑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从人口比例上看,潜在消费群体巨大[9]。并且,在国际形势动荡的影响下,葡萄酒进口商将目光逐渐偏向国产葡萄酒。2021 年3 月,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澳洲作为中国第二大葡萄酒进口国,其葡萄酒进口数量和金额持续下滑,市场份额面临再分配的局面。

2.3.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2 年,河西走廊葡萄酒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地划定在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嘉峪关等5 市的116 个行政区域,规定只有来自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的种植葡萄,和原材料全部来自本产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产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葡萄酒,才有资格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6]。2014 年,“武威酿酒葡萄”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认证[17]。获得农产品原产地命名保护,保证了产品品质与行业规范,有利于提升河西走廊葡萄酒的品质和信誉。

2.3.4 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自1987 年,国家酒类政策提出“优质、低度、多品种”的方针以来,葡萄酒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4]。2021 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 年本)》,将“优质酿酒葡萄种植与酿造”列为甘肃鼓励产业目录[18];2019 年,甘肃省商务厅发布的《培育陇酒百亿产业促销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了促进葡萄酒消费文化的培育与推广[19];2022年,甘肃省商务厅印发《2022年度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对河西走廊葡萄酒发展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国家和地方政策叠加扶持,为甘肃葡萄酒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指引。

2.4 威胁

2.4.1 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酒业协会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 年,5 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下降,进口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16年的25%升至2020 年的60%[20]。进口葡萄酒质优价廉,随着对智利等国的进口葡萄酒实施零关税,国产葡萄酒丧失价格优势。2020 年初,进口葡萄酒受疫情影响贸易大幅下降,但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放缓,进口葡萄酒逐步回归中国消费市场,再次加剧国产葡萄酒的竞争压力。除此之外,在平民化程度更高的白酒和啤酒的冲击下,国产葡萄酒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国产葡萄酒内忧外患并存。

2.4.2 国内其他产区势头渐显 河西走廊作为国内公认的优质葡萄酒产区,发展势头不及国内其他葡萄酒产区,面临被赶超的危机。近年来,贺兰山东麓产区、香格里拉产区、烟台产区、沙城产区等葡萄酒产区大力发展,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1 年宁夏国家葡萄酒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正式挂牌[21];2018 年,香格里拉葡萄酒产区发布中国首个单一园葡萄酒标准《迪庆高原酿酒葡萄种植技术规程》,并且培育和引进了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酩悦轩尼诗香格里拉(德钦)酒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22];烟台产区、沙城产区、贺兰山东麓产区率先加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欧盟市场得到保护。相比之下,河西走廊葡萄酒品牌整体上认可度低,对市场影响力减小,占国产酒的市场份额缩水。

3 百年大变局下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路径和对策

3.1 品牌化——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核心

在葡萄酒产业的高度同质化竞争中,品牌化是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开拓、抢占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应积极探索自主品牌建设路径,深挖自身产区风格特点。一是构建子产区,研究产区乃至酒庄的葡萄品种特色与葡萄酒特色工艺;二是在品种、生产工艺和包装上凸显差异化、层次化,尝试采用带皮发酵、二次发酵、整串发酵、二氧化碳浸渍法等不同酿造工艺,找出适宜的葡萄酒风格,满足多样消费需求;三是促进品牌与文化融合,借助地理标志保护与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优势,加大葡萄酒文化普及力度;四是形成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IP,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个性品牌,提高市场认知度与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区品牌影响力;五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品牌良好形象,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度,帮助产区品牌健康可持续发展。

3.2 品质化——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

随着消费理念趋于理性,葡萄酒品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首要问题。决定葡萄酒品质最重要因素是原料品质,确保原料安全高质是提高葡萄酒品质的关键。完善原料基地建设,推行葡萄种植基地与酒庄一体化建设,实现原料品质可控;建立健全葡萄苗木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管理模式,选用抗病性强、产出好的葡萄品种,保证原料安全;建立健全葡萄酒质量安全体系,严格控制葡萄酒各个生产环节,保证葡萄酒质量安全;完善加强葡萄酒产业的监督管理,在物流、销售等环节做到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

3.3 国际化——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经过百年发展的欧洲葡萄酒体系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借鉴国外产区中先进、有效的经验,可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借鉴国外经验,规范葡萄酒标准体系和产区管理制度,完善葡萄酒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管理与监督制度推进葡萄酒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质量安全和自律意识,营造健康良性的葡萄酒产业竞争环境;梳理国外知名葡萄酒产区的葡萄酒质量等级划分,建立健全河西走廊质量分级制度,帮助消费者在购买时理解与辨认葡萄酒,提供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严格管理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打击假冒伪劣,发挥地理标志应有的社会和人文价值;加大政策扶持酒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加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中国品牌在国外市场免受侵害。

3.4 科技化——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科技是制约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科技化有利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利用成本,实现葡萄酒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加强新品种选育。科学制定葡萄品种选育目标,保证葡萄品种的优良性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终产出能够表达当地风土的葡萄品种;二是建立葡萄育种创新队伍,研究与收集葡萄种质资源,开发品种潜在利用价值,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人才是推动产业科技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才能为推动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和技术突破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培养与引进葡萄种植专家、酿造专家,为当地产业带来先进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壁垒,逐步摆脱对进口品种、技术的依赖,走出一条国产葡萄酒特有的道路;培养专业营销人才,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葡萄酒消费观念,消除消费者对购买葡萄酒时存在的恐惧心理,促进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

3.5 产业化——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葡萄酒产业链长、产业链关联度高的优势,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延伸葡萄酒产业链,从产区文化、产业融合、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应大力支持葡萄酒产区文化建设,加强与国内外葡萄酒产区互动交流;融合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将开发河西走廊葡萄酒旅游带作为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葡萄种植园和酒庄为依托,挖掘乡村独特资源优势,发展酒庄度假、美食美酒品鉴、葡萄园参观等多种旅游活动。

探索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与和合作共建的体系,弥补栽培技术、品种资源、酿造工艺上的资源信息差,构建技术创新链。加强生态保护,保障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开展葡萄酒加工废料的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完善葡萄酒生态产业链;发展酿酒葡萄种植业,优化企业+农户的生产组合,提高葡萄酒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产区葡萄酒
川酒2021实现总营收3247.6亿元
中国2020葡萄酒消费量下降17%
在河西走廊聆听
继续向北
勃艮第分级制度详解
法国波尔多产区迎来10周年庆
河西走廊
砸酒瓶
第九讲 教你如何醒酒
河西走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