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伦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节操,而思政教育则能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与政治观念,在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未来生活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许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不够理想,无法准确掌握更多知识重点,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高校整体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教学模式创新,音乐与思政的融合运用,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探索价值。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无过多关联,但在本质上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针对现阶段的大学生教育实践来说,由于思政教育更加倾向理论化,思政教师则更加注重知识理论的讲述,整体课程变得的过于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受到一定阻碍。相比于思政教育,音乐教育的灵活性、参与性特征更加显著,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音乐更加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并在生动形象的音乐作品下,极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体验感[1]。通过思政教育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与缺陷,为枯燥的思政课堂增添几分趣味性,在理论知识与美育教育的双重保障下,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个人思维能力、想象力的激发与提升,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古至今,我国就有着乐教的育人手段,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力提倡的“以乐成礼”的思想,更是为后人留下育人方面的教育参考。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音乐、思政应与其他学科一样,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通过二者的融合运用,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取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成效。对于高校教育来说,音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思政内容,进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音乐的熏陶与激励下,转变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乐于接受思想教育,并在两学科的双重保障下,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以更良好的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落实立德树人,开展育人活动打好扎实基础。
对于现阶段的教育工作来说,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教育,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提出了全新的发展难题。“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重要标签,国家大力提倡做好智力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实现“智力与素质”教育的一手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显得愈发重要。从教育角度来看,音乐与思政二者之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音乐属于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育”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而思政教育则更倾向于“智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观念与道德品质[2]。在大学音乐教材中,包含许多红色歌曲,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情怀,通过对该类优质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欣赏,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情怀与信念,增强民族信心与爱国志向,取得事半功倍的融合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每一学科通常单独开展教学,在这样的长期影响与约束下,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在面对双课融合时,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学习并掌握知识重点,这是影响音乐与思政二者融合效果的根本因素之一。同时,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高校教师往往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科学开展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缺少足够的融合引导力,使得学生对其融合工作了解并不深入、正确,在课堂学习中也会出现敷衍了事和应付心理,不但会影响最终融合效果,还会阻碍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就目前来看,虽然许多高校开始注意到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开展了相应的实践工作,但由于受到教学观念、模式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等因素影响,实际融合深度并不深入,无法准确提取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学科重点要素,加之校内扶持力度较为薄弱,未能为二者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实际工作中极易出现一系列的融合教学问题,需要高校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改进[3]。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他们的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课题教学效率。针对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工作来说,教师也是影响融合效果的一大因素,由于受到专业的局限性,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更加专注音乐教育,对思想政治知识内容缺乏详细了解,无法采取有效的手段,深度挖掘音乐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促进音乐与思政二者的有机结合。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指南针,只有保证思想观念方向的正确,才能引导工作走向正确、科学化发展道路,高校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为更好促进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改善传统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激发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创新教育观念,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适当加强融合引导,带领大学生初步了解思政与音乐融合的重要意义,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良好基础。例如:通过音乐欣赏、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呈现在音乐课堂中,实现音乐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输入。在此期间,应详细了解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就大学生日后生活与工作中可能面对的诸多问题予以针对性的探索。在音乐欣赏课堂中,通过音乐的形式将更多专业的知识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其进行积极的思想指导,加深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知与理解,得到情感上的丰富与升华[4]。不仅如此,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能够使枯燥的音乐知识与思政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化,在教师的引导与辅助下,夯实大学生的知识基础,逐步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接触更多优质的音乐作品,高校教师应深度挖掘音乐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思政教育提供引导与辅助作用。就目前来看,许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学做平被应用在音乐教材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详细了解国家发展的艰辛和不易,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教师便可以合理运用这一优势特点,适当引入思政知识,进一步促进音乐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发挥。不仅如此,许多音乐作品由多种乐器演奏而成,不但包括西方小提琴、钢琴、电子琴,同时包括我国笛子、箫、二胡等多种乐器,其中包含许多优秀的文化精神与历史观念。为此,高校教师应以此为切入点,从古典民族乐器入手,带领学生详细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与具体构成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深刻的民族大义,进而感受到中国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气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民族骄傲与自豪感,进而为学生思政教育学习助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希望的重要使命,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为更好满足新时期提出的教育要求,高校与教师应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为学生思政教育做出努力。在高校方面,应着重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培养,在做好音乐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培训,促使教师深度掌握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详细了解各项知识内容,学会灵活选用教学手段,挖掘音乐教材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将更优质的音乐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切实做好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政治意识[5]。对于教师而言,则需恪尽职守,清晰认知自身岗位的职能所在,积极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特别是在音乐素质方面,要多听、多看音乐作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为音乐、思想政治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以“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为目标,为学生带来全新的知识学习体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有所感,学有所获”,推动其个人素质的有效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应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学习需求,结合实际妥善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适当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并通过信息技术、音乐竞赛、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更多优质的思政知识带给大学生,得到美育与智育的双向培养与提升,这是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软件层出不穷,为民众生活与企业办公带来较大便捷,带领我国走向全新的发展道路,因自身高效、便捷等优势特点,被逐步引入教育行业,成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在互联网时期,高校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适当引入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助力,为枯燥的音乐课堂增添几分趣味性,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例如:在进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课程教学时,音乐教师便可以操作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播放“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国大典”等关于国家民族情怀的影像视频,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冲击,深度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和不易,感受这类大学音乐作品中饱含着的红色爱国主义理想情怀。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民族乐器辅助教学,将我国含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二胡、古筝、唢呐、马头琴等)带入音乐课堂,与多媒体技术融合运用,打造全新的音乐学习课堂,将思政教育元素带入其中,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充满活力与趣味性,并在交流学习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详细了解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切实做好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在信息技术与民族乐器的双重保障下,能够为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结合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专业、高素质的复合型发展人才。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在学校形象展示、人心凝聚、办学特色等方面,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高校应借助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将音乐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为促进思政教育目标奠定良好基础[6]。在此期间,高校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大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针对音乐教育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搭建音乐场馆、音乐教育平台等一系列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交流与展现自己的平台,在温馨、愉快的校园音乐氛围中得到更多收获。此外,高校还应在每年毕业季举办音乐节,将更多正能量、红色音乐作品传递给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在课间或进餐时间播放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多种类型的优质音乐作品,在浓厚的校园音乐氛围中,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调节他们的心态,进一步促进个人思想与道德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摇篮,应切实肩负起自身的教育职责,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做好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详细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必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妥善选择教学手段,从意识观念、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设备投入、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等多角度出发,更好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