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君 许雁翎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形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支付方式的改变、线上购物的普及等,都在说明我国朝着全球化、国际化趋势迈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想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变固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突破自我,勇于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类专业不同,注重实操性,除了过硬的软件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创意思维、图文处理能力、版式编排能力、色彩应用能力等综合技能,能够巧妙利用图像思维将语言转化为视觉表达,达到传播推广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主观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创作,完成设计内容。并且,能够有效地将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化,例如将设计的品牌标志和品牌辅助图形应用于周边产品的开发制作上。
因此,本专业特点与“创新、创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双创教育可以推进专业课程的进展,专业课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二者互相作用,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将专业所学知识与双创思维结合,探索更多实验性的课题和研究,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学生的多元化就业观。
双创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双创背景下与课程思政融通,二者结合共同推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全面培养新时代的设计人才,以满足设计行业的发展需要。具体的必要性因素分析如下。
三全育人理念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组成部分。
从全员角度上来说,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做到上好“第一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好“第二课堂”。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引导,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充分体现思政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价值引领。例如: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赛事、以思政主题举办社团活动、通过校团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方式。
从全过程角度来说,对学校和教师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从学生进校入学到毕业离校,需要将教育工作落实贯穿于整个校园生涯之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认知,通过思政教育挖掘学生创意思维的深度,全进程式跟踪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从全方位角度来说,是从空间维度出发,教育的环境和场景不局限在课堂环境中,可将思政育人的观念融入每一个可渗透的空间里,采用多形态教学手段,将无形化教育与可视化教育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下,全国普及课程思政,要求在教学中将思政元素和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
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思政元素作为教学的载体,丰富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课程里承载思政元素可以拓宽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解决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不能紧密联系的问题,如同黏合剂一般,加强了二者之间的契合关系。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提炼出新的设计元素,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将“思政课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内容转换为与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相关的“课程思政”,以传统图形纹样作为创意元素,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拓展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将创意与创新相结合,将创业与思政相结合,充分凝聚和传递优秀的中国文化。
纳入“课程思政”,不是纸上谈兵,它与不同课程相结合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这样的“个性”能够强化课程的价值要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人与生活的联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实践,突出“育人”的精神内涵。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设计人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针对课程内容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设计背后的底层逻辑,处理理论知识以外,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需要不停探索和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模式。除了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引导、小组研讨等常规教学方法外,还能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将翻转课堂、思政主题实训等新型教学模式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过程。具体的创新路径有以下几点。
1.互联网+课程思政+双创融合创新模式
积极推动“互联网+”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合应用,将混合式教学模式普及到本专业所有课程中。以建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为契机,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堂之外,建立线上“第二课堂”,导入课程思政内容和双创内容,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丰富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
2.赛教融合创新模式
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目前全国高校高度重视的赛事,赛事内容包含策划书撰写、路演演讲与答辩两大环节,展示形式可采用PPT、视频、新媒体等表现方式。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内容由很多,可以利用课程与赛项的关联,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互联网+”赛事结合,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拓思维进行自主创业。例如:将非遗元素纳入文创领域的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打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形式等。
除此之外,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省原创动漫大赛、安徽省大学生质量文化与品牌创意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与课程实践教学融合,把赛事内容作为课程实践考核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专业赛事中。目前,笔者教学团队已指导该项赛事获得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2项;专业赛事省级以上获奖共计百余项。
3.课证融合创新模式
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在校内设立“1+X”试点考证培训,“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课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将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结合,有机融入学历教育,实现“1+X”证书培训与专业教学一体化。
学生通过相关培训学习,可以将大量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更有针对性地掌握该项职业技能,同时也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成果转化。通过课证融合的模式,将理论知识有效输出转化,参加考证获取专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避免纸上谈兵,就需要引入更多的真实案例进行课程引导,需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成熟的设计沟通能力。教学团队要以市场需求为教学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实训实习项目的安排、教材编写的案例分析等方面综合讨论,组建更综合的教学团队,制定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教学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1.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的身份之外,要求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取得专业相关从业资格证。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更全面的要求。
2.校企共建教学团队
以学校为主体,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研讨形成集“双创+思政+专业”于一体的教学方案;以企业为平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企业讲师可参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针对企业实践项目,教师和企业可采取共同备课的方式,让授课内容更贴近行业标准。另外,可以在校内设置“企业工作室”作为实训场所,综合考查学生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行业能力,针对不同企业岗位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共建教学团队的方式,可以大力推进双创与课程的融合,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细分理论、实践两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拓展理论知识,使理论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教学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内容上要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
1.“互联网+”教学资源
艺术设计类专业可将各大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资源,纳入相关专业课程中,以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的获奖教学内容作为教学创新思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打散重组,建立理论知识点对应实践项目的模块化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挖掘双创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素材,将MOOC资源、国家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与专业实践课程融合,将双创和课程思政与设计领域深度融合。
针对虚拟现实、课程动画等新的教学资源,可以进行创作开发,丰富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2.创新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多样,随着创新创业的发展,各大传统企业相继推出文创产品,希望通过文创的推广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是以视觉表达为核心,从创新创意角度出发,课程内容上可以增加模型制作等创新表达。以“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为例,在品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打造赋予地方文化特色的IP形象,将其制作成手办、玩偶、钥匙扣、水杯等周边文创产品,增加品牌附加值。通过课程教学环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完成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创新创业的目的,将设计的方案转化为实践应用,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
课程思政应用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结合课程理论内容和课程实践综合安排。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设立了“我们有信仰——奋进新青年,建功新时代”“中国梦”“责任与担当”等公益主题,结合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可将公益命题作为学生课程实践内容的一部分,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输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外,视觉效果的呈现对设计专业而言非常重要,因此设计元素的提取、应用和创新是每个设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剪纸、徽州三雕、徽州篆刻、中国年画等中国传统视觉元素重新提炼组合,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教学内容上突出民族性符号的作用,强调设计个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感受设计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走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不可墨守成规,教学团队可开拓和创新教学思路,以“互联网+教育”发展为契机,以“线上+线下”多渠道教学为方法,“课程思政+双创”多方向为内容,将其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针对教学实践的内容提出更细化的要求,丰富和完善艺术设计领域的教学体系。通过专业教学的创新应用,将课程思政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意思维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