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环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佛山 528216)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不畏牺牲的精神、顽强奋斗的拼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时代造就人才,实现这个历史使命和宏伟蓝图,归根到底要靠人才。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与时俱进培养人才,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当前要着力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同时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人才培养方针的创新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红色情结的民族,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中,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论是物质形态文化(以具体形象保存的红色资源)还是精神形态文化(如红色精神),在当代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色彩,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养分,是立德树人的优质教育资源。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科学、丰盈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础,健全的心理品质是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是提高自身修养和树立健康价值观的心理基石。红色文化不仅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和引领,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等精神价值,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心理发展是思想形成的前提,思想形成是心理发展状态的升华。红色思想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素养的培育,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大思政”系统的子系统,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特点,两者的具体目标不相同,各有各的侧重点,但都肩负着并体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作用有机融合,发挥协同作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11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提出,“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育德育心要更加有机结合,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协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功能,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逻辑脉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极其宝贵且丰厚的一座育人“富矿”,能够帮助大学生铸魂科学的信仰、树立向上向善的高尚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引领,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科学的价值引领下开展,才能更好地将大学生塑造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乐观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切实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进程中。
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拼搏奋斗的精神,其本身就是精神信仰的深刻凝练。例如,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延安战斗和生活了13年,其间孕育出来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内涵深刻,源远流长,它既是5000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当下,要继续大力弘扬和传承,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除此,延安精神中蕴含着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新风尚,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等等。这些,都成为当下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心与历史担当感所非常需要树立的道德品质。
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也可使大学生逐渐树立科学的信仰、正确的理想信念及形成向上向善的高尚品德,学习共产党人身上所具备的无比坚韧的革命品质,树立红色榜样,帮助大学生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及坚韧刚强的品格,使得大学生能够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新时代挑战。并且,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道德,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大学生自觉成为价值主体,发挥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去创造、去革新,不断拓宽视野和格局,从而推动整个精神世界的提升。可见,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培育时代新人的创新和尝试。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如盐化水学党史、身体力行强信念”的理念,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习得红色故事、体悟伟大精神、激发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教育,很多时候通过党史教育来实现,但党史学习不是简单地讲讲历史知识就行,也不是把党史知识剥离出来讲授,而应当是“如盐化水”,在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避免将党史内容生硬楔入教育教学的倾向。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党史学习提升到如盐在水的境界,嵌入学生真实而丰富的校园生活和成长印记,努力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引领下,设计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以“讲党史、颂党恩”为主题开展“党旗下成长的我们”主题演讲、“党史我来讲”等作为心理健康课程课内实践,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让红色基因如盐化水般融入青春血脉。并且,确保心理健康课程课内实践覆盖率达100%,真真切切地将红色文化注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进行课堂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更需要在校内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其价值导向和价值引领,最大程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深入研学和带头讲学、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三个相结合,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地融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例如,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讲座,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又如,开展公益实践、发挥团日活动作用,开展学员说党史、观看革命影片、重走红色足迹、探访革命老党员、参观红色基地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有效推进红色文化走深走实,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锤炼党性修养,领悟并自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赓续红色血脉,提升使命担当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通过开展校内校外多元化实践为党育人,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和实干能力的学生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和激励广大学生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教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必须让学生自觉躬身实践,学习更在校外。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锤炼坚韧品格与顽强意识,从中学会与人沟通、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也能够把在校内的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务求见行见效。我们始终坚信,道德健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有力保障。
例如,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实现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提升,逐步升华至形成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的人生追求,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并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第一,学史明理,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老区等红色遗址,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第二,学史增信,组织学生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主题走访慰问老党员,知党恩感党恩,新时代大学生不能忘却历史,更不能忘却无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先辈,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第三,学史崇德,弘扬红色精神,组织学生在当地开展党史学习系列主题宣讲活动,将在校内汲取的精神养分践行到实处上,在实践中擦亮精神底色。第四,学史力行,深入基层,采访基层村干部,挖掘身边的红色故事,提炼红色元素,永葆青春心向党,把初心和使命变成坚定信心、改革创新的意志力和仰望星空、埋头苦干的原动力,融入乡村振兴,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凸显时代感,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所需要人才的心理素质;能够使得与时代前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价值引领作用,更好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等健康心理,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在环境载体。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环境,给学生提供一种好的心理环境。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要努力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构建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流行文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展现着健全的个体心理品质,红色文化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怕流血牺牲、热爱生活、自信、不断拼搏奋斗的历史;红色文化就是一部新型和谐人际关系的动人历史篇章;红色文化就是一座克服各种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丰碑。红色文化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空间,是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能够正确认知与评价自己又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也同时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情绪管理能力,并且社会适应良好。因此,红色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利用物质载体和精神文化载体,在校园中努力营造一种强烈的红色文化宣传氛围,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既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也更加接地气,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