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波
在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工艺美术是传统手工造物的延续,主要利用地方特有的天然材质,运用手工技艺,或借助一定的工具、器械,制作日常生活实用的日用品和用以陈设观赏的欣赏品。由于具有特色化的生产要素、工艺过程以及劳动服务特点,工艺美术成为现代社会特定的行业类别,在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中有相应定位。基于工艺美术的生产制造属性以及手工加工为主的特点,1949年以来我国工艺美术产业主要纳入“轻工业”系统组织管理和生产1先后由轻工部(1949.10—1993.3)、中国轻工总会(1993.3—1998.3)、国家轻工业局(1998.3—2000.12)、国家经贸委(2000.12—2003.3)、国家发改委(2003.3—2008.3)与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3至今)主管。。20世纪50至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艺美术领域由国家统筹生产和销售;80年代后期,随着机构改革、政企分开,工艺美术行业从政府管理转向行业管理;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工艺美术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到2018年,在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三次产业分类》中,工艺美术属于“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第二十四大类;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中,“工艺美术品制造”列为“02”大类之“026中类”;此外,工艺美术与设计服务等相融合,融入工业设计、商业设计等设计产业。因此,工艺美术作为物质生产门类,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显著的经济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艺美术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基于其产业内涵,有望在提高生活品质、刺激文化消费、发展乡村副业生产以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上,工艺美术涉及手工生产的各行各业,自产自销,在衣食住行用各领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社会工业化转型进程中,基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需要和工艺美术生产投资少、用料省、消耗能源少、收效快、换汇率高的特点,彼时的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发展外贸生产,由政府设立外贸出口部门征购营销,工艺美术企业根据出口贸易的需要组织生产,用以增加外汇收入。由此也导致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形态、工艺特点等主要依外贸市场需求而定,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国内的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兴起“三来一补”的外贸生产,工艺美术领域也普遍发展手工艺的代工生产,通过组织劳动力开展来样加工赚取加工费。在形成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比如在工艺美术产品的样式风格上,因面向外商需求,或停留于仿制、复制外来样式,故而缺乏基于本土文化和生活的创作生产;或集中生产制造精工富丽的特种工艺品以提高售价、增强国际竞争力,甚至过于追求繁细复杂、工重料贵,有繁缛纤细、求齐求贵的倾向;在行业管理及品类划分上,主要采用外贸市场对工艺美术品类的划分和称谓。如《全国工艺美术普查报告》(2009年发布)的十一个大类为:漆器、陶瓷、花画、雕塑、金工、地毯挂毯、抽纱刺绣、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天然植物纤维编织、民族工艺及其他制品、烟花爆竹。此种分类统计成为之后分类的范例。如《2020工艺美术产业白皮书》仅取消民族工艺及其他制品、烟花爆竹类别,增设“其他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其他类别相同。
值得指出的是,工艺美术外贸或内销不只是政策驱动的结果,还与社会生活基础等综合因素相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扩大内销市场虽然也是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方向之一,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影响没能成为主体,直到经济充分发展才形成广泛的市场需求。如20世纪50年代,许多地方以“适用、经济、美观”为原则试制和生产了一系列实用、内销的工艺品。60年代初,由于外贸渠道受阻,进一步加大了内销市场的开发,据记载,全国开展了对国内市场、特别是对五亿多农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努力扩大内销市场。到80年代,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工艺美术品的需求增加,不仅节庆及民族民俗工艺品产销较快,城乡居民生活中绣花衣、羽毛画等一系列具有装饰性的日用品倍受欢迎,成为畅销货。工艺美术产业从外销为主、内销为辅转为内销为主。《全国工艺美术普查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工艺美术总产值的六成以上为内销占比。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统计,2018年,从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市场销售情况看,内销率为78.52%。2数据来源于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数说2018工艺美术行业》,http://www.clii.com.cn/ReDianJuJiao/TouTiaoXinWin/201905/t20190521_3934588.html,访问时间,2022年6月20日。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填饱肚子”等基本的日常消费时,即对产品的质量、样式、功能等提出多元化需求,消费持续升级,内需潜力激发,工艺美术市场因此也是经济生活的一种表征。
我国的工艺美术产业虽经外贸改写,但在内需市场持续崛起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变革。从转化初期情况看,从本土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和精神需求出发,工艺美术产品的内容、内涵有新的调整和发展。比如在工艺美术产品的符号、意象上,以往来样加工仿制的元素有所减少,本土的、传统的符号和意象得到进一步塑造和表达。转化之前,面向出口订单组织加工生产,刺绣、石雕、金工等工艺美术产品融入了大量西方文化元素,在形成工艺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存在低层次复制、仿制外来样式、自身文化传统失落的问题。然而随着本土文化需求及消费升级,自身传统的认同和共鸣不断增强,传统工艺美术价值受到关注。如家纺企业与刺绣传承人合作开发富贵吉祥等传统元素产品;家具及家居设计装修企业发掘运用传统家具造型、纹理、空间布局及其关联的工艺和审美文化等;重塑工艺品的符号、意象和形态,使有历史感、有本土文化内涵、有自身生活基础的工艺美术品得到传承和创新。与此同时,在本土的、大众的、多元的内需市场发展过程中,工艺美术的传统程式、工艺及其内涵得到新的文化美学消费及审美土壤塑造,工艺美术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本土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此外,工艺美术产品的创作生产和经营机制将更加丰富多元,面向国内市场和崛起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结合互联网新的消费和体验环境,融入文创、旅游等相关业态,将形成新的变化和发展。
从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角度看,我国基于“十四五”时期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超大规模市场和多层次消费需求的优势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日用品消费的升级。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日用品的材质、工艺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体现的个性风格有了新的要求,从物质实用的功能消费向追求环保、健康、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体验消费拓展和转变,工艺美术产业有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从当下的衣食住用来看,在服饰消费方面,主要不是基于“解决温饱”及“适应换季”等使用价值的“刚需”,更多是基于自我形象塑造的审美需要、彰显个性的精神诉求、体现潮流的身份表达以及自身健康愉悦的生活追求等等,特别是追求服饰内涵的消费渐成主流,单纯追逐服饰符号价值的炫耀消费有所弱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重视服饰材质的环保安全,注重服饰品牌的制造理念和生产工艺,包括对民族传统服饰的丝绸棉麻材质、刺绣印染工艺、传统款式及细节等更加关注和推崇。服饰消费的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为相关工艺美术产业提供市场和动力。仅以目前相对小众的汉服市场为例,产业规模已逾十亿。消费市场也为手工织造、剪裁、刺绣、印染等工艺提供了应用发展的具体空间。在餐饮领域,就餐已不只是“吃饭”,餐饮相关的文化体验、情感体验蕴含在食品、餐具、环境等综合因素中。生活需要仪式感,仅就餐具而言,不仅有盛放之实用性,也是视觉欣赏和审美的一部分,器皿的材质、器型、色彩更加丰富。如时下莫兰迪色系等多彩餐具热销、家庭中木质餐具、陶器、漆器等回潮,工艺美术相关生产有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在居住装饰方面,多元化风格中“新中式”逐渐发展。相关调研显示,占比三成的消费者选择中式家居装饰风格,在传统家具的样式、工艺及陈设所传递的传统美学精神找到归属和共鸣。另据家居装饰材质的数据显示,我国72%的消费者喜欢实木材质,26%喜欢合成板材;在木材之外的其他材质选择上,72%的人选择陶瓷、红木、真皮等传统材质,喜欢工业化金属制品的消费者占比仅为13%,3数据来源于第六届中国家居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家居产业领袖峰会,可参考十三家行业协会、居然之家及新浪家居联合发布,《2018中国新中产家居消费指数报告》,具体网址http://jiaju.sina.com.cn/news/20190106/647 8181133938131389.shtml,访问时间,2022年6月20日。整体上趋于选择天然材质,追求舒适和环保。居住装饰消费选择与传统工艺美术的风格、材质等相契合。日用品领域,在智能科技产品不断迭代发展的同时,铁锅、柳编、油纸伞、刺绣家纺等也成为大众的日用之物,既与生活和文化水平提高后人们关于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和表达有关,也与网上“晒生活”、互动传播助推有关。从“实用”“需要”的物用价值到“审美”“想要”的精神追求,生活日用消费呈升级趋势,工艺美术作为传统造物文脉的延续,在自然环保材质的利用、手工制作的个性化实现、历史文化符号及程式的意蕴积淀与演绎表达以及所关联的民俗礼仪、自然时令内涵等方面,有不同于机械化、批量化产品的优势,具有较大发展机遇。
二是大众艺术消费时代来临。艺术消费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艺术消费进入大众化阶段,其不仅以艺术品消费、投资、收藏为手段以产生经济收益,而且还需依托欣赏审美功能,满足精神生活需要。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艺术市场上除画廊、艺术家工作室、拍卖机构等传统艺术消费平台,网络电商、线上拍卖兴起,博物馆商店、艺术购物中心等也参与发售艺术品、艺术衍生品及艺术周边产品,艺术品定价区间更广,“买得起的艺术”使艺术消费能为普通工薪人群所选择,艺术消费因此不再以投资收藏为主导,基于审美欣赏的消费成为主流。整体上,艺术品的价格、销售渠道、消费群体构成及消费目的更加多元,大众艺术消费时代来临。
从工艺美术产业角度看,部分工艺美术品与艺术品价值同构,即部分工艺美术品由手工创作所具有的唯一性;由知名艺人构思创作所具有的原创性;因工艺材质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的装饰性及视觉风格特征;以及部分品类因艺人、艺术家、学者的阐释而具有艺术风格和学术取向等,都使之具有艺术品价值,纳入大众艺术消费。据电商大数据分析,2018年,在天猫平台上销售的各类艺术品摆件中,朱炳仁铜器等传统工艺品占相当比重,景德镇陶瓷器的工艺摆件以4.2万元成为成交单价最高的工艺品。另据调研统计,91%的消费者认为原创工艺品(即使作者本人尚不出名)属于艺术品,65%的消费者愿意为原创工艺品支付溢价。4数据来源于2019年3月CBNData调研数据。因此,基于经济发展、生活美学复兴,工艺美术产业向艺术消费领域深入,并多层次发展,从而形成了广阔空间。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是艺人、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只需突出唯一性,富有思想性,风格独特鲜明,进入艺术品收藏、投资范围,即可实现更高的产业效益。与此同时,大量周边、衍生品量产销售,富有装饰性与欣赏性,不求数量和质量上的稀缺性,但融入当代生活精神,突出当代生活趣味,表达情感或直击痛点,形成深度互动,具有艺术消费的精神和情感价值,也开拓了市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工艺美术产业需植根本土生活,关注和表现当下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在精神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艺术品价值。
三是泛娱乐体验消费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娱乐形式更加丰富,传统的文学、音乐、演艺、影视与不断更新发展的动漫、游戏、短视频等内容相联动、业态相融合,形成了泛娱乐生态系统。
工艺美术产业不只是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传统业态,还包含手工艺体验的服务以及手工艺与影视、动漫、短视频、直播相结合的内容产业业态,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路径和机制。比如,在手工艺体验服务业方面,既有乡村等特色手工艺“体验游”,也有城市商圈综合体中的手工艺体验休闲的服务业态,陶艺、面塑、剪纸、扎染、年画印制、画风筝等制作体验由不同年龄群体消费者参与,工艺体验过程成为卖点,是文旅、文创、休闲娱乐业的一种运营形式。此外,在图文、音频、视频、直播等内容消费商业模式中,工艺美术创作生产过程或产品也是重要的题材内容。如手艺人故事、手工艺制作过程等是短视频的题材之一,工艺美术产品直播带货也使更多人点击关注传统手工艺并创造可观收益。还有一系列以年画、剪纸、砖雕、瓷器为造型元素的动漫作品,以新的媒介语言再现传统工艺题材。另有以传统工艺的材料质感、造型风格塑造新的故事氛围、诠释主题和理念,比如以瓷质动漫形象表现生命易碎的痛感,以砖雕的色彩质感表现世事浮沉、人生沧桑的亘古主题,以剪纸语言表现对现代生活的感受,由此成为工艺美术与内容产业融合的生长点。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过程、所关联的时令节俗人生礼仪等生活文化、所蕴含的集体文化意识、所包含的符式观念性语言等都成为当代生活体验的补充和叙事表达的特色媒介。虽然科技发展,生活方式变迁,在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中线上的、虚拟的、碎片化的形式渐成主流,新兴的话题、变化的观念越来越多,但心手实践的方式、物我合一的体验、传统精神程式里的记忆以及更深层的生命观、时空观等都能成为休闲娱乐内在诉求的一种回应,激起今天精神情感的共鸣。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实践方式、艺术类型,其要素、过程借助新的传播媒介进入视野、冲击心灵,在新兴业态的融会创新中形成新的生长点。
从根本上说,“物”的需求变迁的背后是“人”的变化,“十四五”时期,工艺美术消费群体的构成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据《2018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90后”在天猫“双十一”期间的消费占比近半,作为个性化消费群体,“90后”的崛起带来新的创造力。新一代消费者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飞跃发展、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不曾经历物质匮乏并秉持精致生活理念,有文化审美消费需求,是文创、文旅及线上艺术品消费的主力,是汉唐文化产品的推崇者,其对生活审美化、个性化的追求助推工艺美术传统造物艺术发展。同时,“90后”“00后”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对信息、事物的接受度更加开放,依托互联网的购物、社交、娱乐等生活习惯,容易形成兴趣相投的社交互动圈层,容易接受游戏、视频等场景化体验,同时又能对久远的历史传统、不同于机械批量化生产的手工独特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特色都容易形成认同和共鸣。此外,新一代消费群体重视体验消费、解压消费、治愈式消费等注重当下的体验,消费品的情感价值更突出,一系列热销的工艺文创品在融入了传统工艺美术沉淀的精神韵味之后又作为生活寻常之物走进生活。因此,工艺美术的内容、内涵和使用方式将被重新发现、认识和不同程度地改写,工艺美术的自然材质将得到尊重,工艺中的手工性、艺术性将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历史形成的标志性的符号、纹饰、色彩、造型等将在文化认同与共鸣中得到取用传承,古朴内致或吉祥热烈的审美取向将在不同的场景中被应用,工艺美术在“物”的意义上不再只是陈设品、纪念品,还能演化成日用、文创、艺术欣赏、娱乐体验等不同的产品形态,从而在新消费群体的选择与传播中传续和发展。
二是“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城镇消费群体促进城乡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就工艺美术产业而言,不仅因为新兴的城镇化人口受城镇生活条件、消费习惯及理念影响而选择有工艺内涵的日用品、文创品、艺术品或文旅体验从而扩大了工艺美术产业的消费群体,更由于新兴的城镇化人口将引发一系列深层变革:其一是依托于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之乡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城市消费理念和趋势进一步传导和带动乡村发展;其二是新兴的城镇化人口较传统城市人口与乡村有更密切的联系,加速了城市消费理念、产业发展理念向乡村的传播,也对城乡间的工艺美术与相关业态的融合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艺美术与乡村产业可形成一系列融合机制,比如运用城市消费故事化、场景化、IP化的趋势,发展地方特色手工艺产品,以具有乡村生活、手艺温度、工匠精神、文化意境的产品开拓市场;或发掘地方手工艺的体验方式,以手工体验与慢生活、手工体验与节日仪式等为主题带动乡村旅游。比如将地方传统工艺与农产品销售结合,在包装及营销主题上突出地域文化风格,增加文化附加值;或进一步发掘地方传统工艺的母题和形象,以动漫、短视频等形式营造地方文化IP,将之融入乡村文化景观、特色农副产品经营以及文化活动中,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城乡二元的消费差距缩小,不仅在于有相同的消费理念和品质追求,更在于对消费选择以及相关经营发展机制的传导和认同。
三是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扁平化导致家庭消费变迁。即使近年来受生育政策影响,部分地区家庭规模呈现“逆小型化”趋势,但整体上仍是代际数量和人数减少、人际关系简化,规模趋于小型化甚至微型化,结构趋于扁平化。由此导致生活状态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工艺美术相关消费来看:其一,小型化、扁平化家庭有条件、有主导能力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上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工艺美术等小众市场容易获得发展空间;其二,增加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的需求更多,比如婴幼儿养护及少年兴趣培养方面,相关手艺体验课程、手艺工作坊、手艺玩具等市场随之发展,而一人户家庭的此类相关文化消费往往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其三,小型化、扁平化家庭中女性成员多具有经济收入及消费支配权,导致女性消费力量崛起,被称为“她经济”,艺术性、审美性产品受关注,是工艺美术产品的重要消费群体。
社会发展,生活状态改变,消费者不再是“有计划废止”的工业逻辑主导的消费对象,而是以自身需求对产品的存在形态、精神文化内涵乃至产业机制等发挥影响和塑造作用。在成为民族历史文化表征的同时,也以物的形式、美的意蕴回应其时其人之所需,故而在当下乃至未来,突出自然、手工、民族生活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工艺美术也将因本土、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需要而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只有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于机械化、批量化、标准化产品之外实现个性化的诉求;在“物”的功能性与便利性之外实现人们心理之所需;在即时的、快捷的产品服务之外追溯历史的记忆、唤醒被遗忘的情怀;在传统大家庭礼俗趋于淡化之际寻找和构建属于个体的日常的美感以及日常生活的仪式化,才能做到既不离工艺美术固有的手艺本质,又能融入时代性的审美意识,甚而挣脱历史性的束缚,形成新的创意和表达,令传统重生。生活的变化、人的变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是深入的,思考如何将精神追求和文化融入独特的工艺语言与符号,归根结底都是对民族独特文化的深层发展。工艺美术建立在内需市场及其依托的本土生活基础上,也将实现内涵的传承、丰富和创新。
从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看,与农耕时代以及工业化早期不同,基于当前消费社会形态发生转变,在物质功能性和便利性的消费之外,人民进一步追求审美价值和个性化生活,工艺美术在天然材质的选择利用、手工的独特创造等方面富有优势。
从根本上说,工艺美术产业内需体系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发展趋势,在于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深度探求。一段时期以来,工业产品批量化生产、大力刺激消费欲望,以兴起和搅动时尚潮流甚至通过设计上“有计划地废止”以助推消费,使人们在均一化、同质化的产品中找到特殊性、差异性、新鲜感并不断消费。而人与物的关系并非只是使用与更新,“今天人们的生活并不建立在物质单一的价值、用途的价值、表面的价值等看得见的价值上的,人们看的是物质背后的与物质相关的许多其他的关系”“人们通过这些物质周边的关系看到了文化的价值,看到了无形的价值”。5[日]内田繁,《日本设计六十年》,张钰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第414页。工艺美术产品的销售更似一种唤起,因其包含的历史记忆、象征意义、民族精神在得到认同、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被选择。透过工艺美术品,于自然材质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于历史纹样里回溯岁月流转的意蕴,于手工中体会人之精神与物之形态的联系,不断认识和传播民族的文化与审美意识。这一消费趋势的形成、兴起和持久发展,不只是消费品上民族文化符号的表面差异,也不只是批量与小众、创新与怀旧等简单地概括划分,而是基于共同生活基础、基于民族固有文化的生活之美的追求,它以共同的历史和记忆将人们连结在一起,以日常的甚至是微小的美的存在参与世事人心的建构与表达,也是社会文明积淀发展的生动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