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地理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互融研究*

2022-12-04 23:02欧阳灵睿
智库时代 2022年39期
关键词:互融思政院校

欧阳灵睿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地理课程主要讲授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布局的区域特点、区域差异、发展规律及其存在的自然和人文问题,并研究相互之间内在关系为内容的课程。地理又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宽、涵盖庞杂,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特点,因此地理教学一直贯穿在学生的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而高职院校设立地理课程,是很有针对性的,在新的时代,地理课程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充实,这使得地理教学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形式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如何搞好高职院校的地理教学,使学生们喜欢地理这门提升其素质的课程,并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以优秀的思想元素塑造高素质的合格学生,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现在的新技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从课堂到课外都做了些新的教学实践。

一、以德树人,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互融

(一)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互融的现实基础

地理知识是人类必须掌握的生存知识之一,地理学从人类蛮荒时代走来,它伴随着人类探索世界的进程和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随时代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容,它是古老而又不断迭代更新的学科,自然我们不难看出,地理是一门含有丰富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理教学中,如果能春风化雨地浸润思政教学,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赋予浓厚的人文思想色彩,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增强了学生爱国的热情,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关系,人类可持续性发展和地球环境保护问题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深度挖掘和灵活运用地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内容,在课堂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提升地理课程的政治涵养,实现对学生人格教育和价值导引的双重效果,以期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立德树人。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即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思路,它是以德立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教育路线的重要施行。高职院校研究课程思政,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围绕思想灌浆期的学生,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将优秀的思想政治元素,包括其知识素养、价值取向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中去,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2]

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运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它们互为裨益,互为融合。地理课程具有丰富生动的思政内容,有着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教师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有机地结合相关的思政内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新时代应该具有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在学术上不断求索的优秀品质和在事业上勇于创新创业的拓荒牛精神。这既是地理教学的难点,但也是课程思政教学走入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地理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是课堂的教学设计,因此首先要巧妙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地理知识不是孤立封闭的,可以说地理的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地理课程也就天然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例如中国文化、美丽山河、爱国情怀、生态文明等。

思想政治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有的应对终身发展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涉及到的内容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3]结合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与之互融的课程思政元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求索真理和科学钻研方面,如打破传统窠臼的锥子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乐为螺丝钉的奉献精神、勇于质疑的求真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这些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探索科学真理,使学生们能理性地分析并解决自身甚至是社会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会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二是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助益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方面,对待事物如何以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思考,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有非常大的裨益。三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这类思政元素,可以塑造学生如何正确地对人、对社会、对国家;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始终把握好正确的人生方向,从而以丰富的知识和完美的人格实现成功的人生。

因此在地理课程的设计中,思政元素有着广泛的外延和内涵,把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坐如春风,用优秀的思想铸魂育人。

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

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学生多注意本专业课的学习,重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想法偏于实际,从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学习地理这样辅科的动力不足,久之会成为教育的一种阻力,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地理教学与思政教育互融的过程中,虽然学习教材已经融入了很多思政元素,但要学生转变思想,主动地学习地理,就得围绕学生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1)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教授方法论,以比较法来说,首先分析事物的可比性,而后通过事物的比较得出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就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还能产生很大的震撼效果和教育作用,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可使学生认识沙漠演变的规律,讲述沙漠对于生态的不可替代性,有利于学生分析事物发展的转化,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教授者主体的互换。结合乡土地理情况,利用学生来自各个地区的优势,通过学生讲述身边活生生的实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地的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和山川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改变道路,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用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点燃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忱建设祖国、以优良的学识建设家乡的政治热情,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3)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热点。紧密围绕教材,以现行的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而言,主要讲授的是我国的地理环境及其特点,以及基于地理环境发展优势产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知识,这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直接、最接地气的内容。我国历史悠长,疆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我国的文明史既是一部与自然环境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一带一路”正在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这些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4]在地理中国气候章节中,在学生认识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人类与自然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人类应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要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的预见性;昆明cop15的召开,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同样可以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多贡献,从而塑造学生的主人翁感。可见,社会热点内容丰富,采撷不尽,是课程思政内容的主要参考方面。

(4)思维方式的引导。联系实际可增强地理教学的生动性和现实性。因为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现实滞后性,同时受篇幅的限制,每个知识点不可能详细的讲述,也难以及时地将知识点背后的一些现象都反映出来。在讲述某方面问题时,及时融入最新内容以补充教材的不足,引领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预测该问题最终的结果。思维的引导一般是发散性的,把教材和当前的国内、国外形势联系起来,地理的要素可以涵盖到历史、风俗、时政、饮食、语言、戏曲等诸多方面,而后由老师总结,学生体会,这是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水到渠成的方法。

三、教学手法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课程思政教育,几乎是每个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总觉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是割裂了思政和学科教育的互融联系,简单的说,其实政治首要的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学生讲的是什么政治,他们为什么学习,就是顺应国家发展的历史浪潮,使自己具有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能力。这两者不是平行线,是有交叉点的;它们是在同一纬度下,能够同频共振的。

(一)形象直观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偏于感性的,因此形象化教学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一幅图就能直观地说明一个问题,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所以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直观教学的优势越来越明显。[5]

1.图片的运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这其实是一大优势。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旅游目的地为背景,拍摄自己的照片,而后在课堂上讲授照片背后的地理故事,这就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案例:在讲授走进西部的自然环境时,用学生拍摄的云南石林旅游的照片来展开,讲述石林在地理学上属于喀斯特地貌,享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盛名,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而且石林还有“阿诗玛”的美丽传说,这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让人难以忘怀,此时再展示国外为了发展经济,寻找翡翠资源,疯狂乱挖乱采,导致水土流失,人民生活依然困苦的图片。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水到渠成地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理念,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导学生结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解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视频和直播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运用多媒体终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可以让学生以美丽家园为背景进行直播,拍摄自己的家乡,展现独特的地理风貌。老师和学生再以专业的地理视角进行阐述,加深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在讲授走进西部的重大工程时,用学生在家乡巧家县现场拍摄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视频来展开,白鹤滩水电站是在建规模世界第一,依高山峡谷地形而建的梯级水电站,具有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和发展库区经济等综合效应。学生视频里讲述以前白鹤滩因为山高峡深,当地的经济很难发展,但现在看来,以前的发展劣势正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看着现场热火朝天建设场面,一种震撼感和自豪感扑面而来。现实摆在面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从站起来、富起来步入到强起来的阶段。我们身处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是幸运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跟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为了国家,为了家乡,也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千言万语,抵不过一段视频的现身说法,课程思政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二)用比较法来融入课程思政

对比法是教学中常用的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如何去对比,这还需要讲究一个方法。首先要分析事物是否具有可比性,找出对比元素,剔除可能产生歧义的内容,加入政治思想。实践中,抓住学生喜欢和关注的对象,通过网络查询针对性地进行,可以横向的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也可纵向的和我国以前相比。有了比较就有了判别,这时把思想教育融入其中,既亲切又有说服力,同时还教授了学生如何看待事物的方法论,这样教学中自然激发起学生的活跃度,学生愿意围绕着所学的知识点去思考、去求索,从而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知识的拓展

地理作为人类的主要知识,所涉及涵盖的知识面是很广博的,我们的阅历和书本毕竟有限,我们可以就一个地理知识点进行拓展,比如同学家乡的地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筑,那样的风俗,别样的文化。老师引导一个关注,听了一个故事其实也是得到了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将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知识素养方面获得一个质的提高。从理解到提高,再到想更多地去了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学生就越爱学习,越爱学习就越愿意去探索求知新的知识点,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累积,其本身的素质也就水涨船高,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老师的引导。而老师就意味着要终身学习,不断以新思政内容、新知识、新科技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四)新技术运用到互融教学中

现今的时代是一个趋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技术、新突破层出不穷,要想使课程思政互融到地理课程教学中,两者的互融能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紧跟技术的脚步。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很多地方以地名标注产品,提高地方知名度也就提高产品知名度。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必然面临就业,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要开拓学生思维,把握国家发展方向,给予学生以启发。如GIS技术软件,利用其分析的数据做出判断和决策,为家乡的开发更好地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地理课程教学中,实际上是为搞好地理教学添了一把利器。学生的思维也逐渐融入到国家建设的高层次方面,眼界也得到了开阔,学生喜欢上地理课,更喜欢接受课程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思维内涵。这样的互融教学能以期更好地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的高职高专人才,为社会所肯定。

猜你喜欢
互融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职教师师德师风与教育教学“互融”“互促”的常态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