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中心小学(538038) 黄志纯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基本功。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悟,是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微朗读即微小的朗读训练,其具有朗读内容较少、朗读活动规模较小、参与朗读的学生人数较少等特点,是在课堂内外促进学生朗读技巧和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典型的小品文,其选材、立意、表达等方面具有散文的特点,适合作为微朗读训练的素材。教师以微朗读这一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梳理,丰富其阅读认知。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常常将朗读训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部分学生对朗读内容毫无情感体悟,对朗读训练持敷衍态度,甚至对朗读训练存在认知偏见,这样会导致朗读训练无法发挥其助学作用。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找出适合朗读的片段,让学生对相关片段进行微朗读训练,训练效果会更为显著。
首先,教师要充分整合文本中的微朗读资源。《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向读者描绘了我国美丽的西沙群岛,那里有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将文本划分为描写海水的片段、描写海鱼的片段、描写鸟的片段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片段进行微朗读训练。例如,一些学生选择了描写海鱼的片段进行微朗读训练,教师可针对性地做出提示:“这些海鱼形状各异,花色艳丽,与海水相互映衬,创造出童话世界般的景象。朗读这部分内容时,要酝酿好情绪,要读出西沙群岛的美丽,读出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随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展开训练。教师还可适时播放范读音频,使学生在仿读中产生朗读情感基础。经过一番训练,学生逐渐找到朗读的节奏,能够读出情感。
其次,教师要适当拓展课外微朗读资源。网络上描写西沙群岛的文本素材有很多,教师可在前期搜集和整理相关素材,整合一些适合学生朗读的文本素材并向学生展示,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片段进行微朗读训练。这样,学生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朗读素材,在拓宽阅读视野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朗读能力,还能在主动展示的过程中建立朗读认知。
最后,微朗读资源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微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让学生自主进行朗读素材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借助范读音频进行模仿学习。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利用范读音频做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助学效果更为显著。进入微朗读环节,学生的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教师要适时指导,让学生在微朗读训练中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构建训练平台,创设适合的微朗读训练情境,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境之中,展开微朗读训练,获得语文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进行微朗读情境创设时,教师可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触动。例如,可在微朗读训练中加入背景音乐。教师应立足文本内容对背景音乐进行选择。这篇课文描写了大海、海鱼、岛屿等物象,教师可以选择钢琴演奏的轻音乐作为微朗读的背景音乐,在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时播放。在音乐声中朗读,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同时,教师可对学生的朗读做进一步指导,引导学生参考描写方法,带着感情朗读文本。如文中对大龙虾的描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句话使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大龙虾的灵动、可爱。在朗读“划过来,划过去”一句时,要突出其变化性,声调、音高、节奏、语速等都需要有变化地配合,这样才能读出大龙虾的形态特点。朗读的音调和节奏配合着背景音乐,其调动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教师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为学生创设微朗读情境,如可为学生介绍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微朗读训练。教师可以让去过海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说说大海的特点,这样可以为学生的微朗读训练做铺垫。去过海边的学生能基于自己的体验,踊跃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学习思维得到启发。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学生的朗读情感会更充沛。
背景音乐的烘托和背景知识的补充,能够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微朗读训练情境,学生的感官被激活,其参与朗读训练的热情更加高涨,训练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大海、海鱼、海水等有了更多情感体验,朗读效果也会更好。
学生的朗读表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表现做出评估,以便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有各方面的要求,如声音、情感、节奏、停顿、语气、语调等,都是朗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教师要从学生的朗读表现中获取更多的参考信息,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引导学生建立朗读认知体系。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这样的句子比较简短,朗读时既要把握好节奏,又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朗读才会更有味道。教师可先做示范朗读,对朗读技巧进行讲解后,再让学生进行微朗读训练,并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做点评,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模仿朗读是微朗读训练中常用的练习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观察和梳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如在朗读训练中,部分学生存在机械朗读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大多是长期积累的,想要纠正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可在微朗读训练中提出针对性要求,让学生反复练习某一语段,并借助手机等设备录制朗读音频,进行对比学习,以此优化朗读效果。
学生的朗读存在问题是极为正常的现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向学生传授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在实际训练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纠正,促进学生阅读力的提升。
学生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较高。在组织微朗读训练活动时,教师可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朗读比赛、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活动等,都属于合作学习的范畴,这些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微朗读训练体验,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语言具有个性特色,为教师组织微朗读训练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做好组织,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朗读活动之中,在充分体验中建立朗读认知。
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进行微朗读训练时,教师可适时推出朗读比赛活动:“这篇课文语言精美,画面感十足,同学们可尝试在有配乐的条件下进行朗读。先在小组内朗读,选出优胜者,再代表小组参与班级朗读总决赛。”学生受到朗读比赛的激励,对朗读方法和技巧有了更高的追求,进而积极投身微朗读训练当中。教师可为学生准备适合的背景音乐,为微朗读训练营造良好氛围。在比赛环节,学生尤其重视朗读方法与技巧的运用,教师适时提示,能够促进学生朗读技能的提升。
教师还可以适当推出一些微朗读展示活动,如制作微朗读宣传片。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几个句子,并将其录制下来,制作成微朗读宣传片,然后将微朗读宣传片投放至家校网络互动平台上。这样的展示活动得到学生的重视,使他们对活动充满期待,参与主动性会大大提升,训练也会格外用心。在录制视频前,教师对学生提出针对性要求,给出一些操作建议,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借助微朗读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学生创造体验性学习机会。学生进入朗读环节,对文本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力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对展示活动充满兴趣,能够主动学习朗读技巧。同时,教师针对学生在微朗读活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点评,能够促进学生朗读技能的提升。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图文并茂,在进行微朗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延伸调查,针对学生的朗读基础和朗读需要提出具体要求。同时,教师可以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让家长给予更多协助,为学生创设更多微朗读训练情境。教师可要求家长共同参与微朗读活动,如协助孩子拍摄微朗读视频、和孩子共同参与网络微朗读交流活动等,以激发学生参与微朗读训练活动的热情。网络的使用成为生活常态,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微朗读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微朗读训练向课外延伸。
教师布设课外微朗读训练任务时,要对训练形式进行创新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对微朗读训练的热情。如教师可适时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适合进行微朗读训练的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某一文本后,选择其中一两个段落,借助手机录制微朗读视频并上传至网络交互平台,进行网络听评活动。学生对课外网络微朗读训练活动有比较高的参与积极性,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同时,教师可鼓励家长参与其中,为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朗读,完善朗读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将最终录制好的微朗读视频上传至网络交互平台,互相欣赏,与同学讨论和分享朗读技巧,进而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师通过设计课内外对接的微朗读任务,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微朗读训练,促进学生阅读力的提升。教师设计的微朗读网络交互训练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参与热情,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交互平台进行朗读技巧的学习和讨论,打破了微朗读训练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成功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其阅读力的成长。
综上所述,微朗读不仅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还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朗读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词句精美、语言流畅、描写富有个性,适合用于开展微朗读训练。通过操作难度较小、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的微朗读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朗读技巧和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