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到线、从面到体的课堂导入策略探析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课堂导入为例

2022-12-04 20:58江苏东海县黄川中心小学222322乔丹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25期
关键词:原点笔者文本

江苏东海县黄川中心小学(222322) 乔丹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主动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为深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的课堂导入应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点到线、从面到体的课堂导入策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凸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从点到线,指教师设置教学起点或思维原点,由此展开引申,进行课堂导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进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逐步厘清文本的思路和脉络;从面到体,指教师引导学生由平面思维走向立体思维的过程,拓宽学生的学习维度,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笔者运用从点到线、从面到体的策略进行课堂导入,并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的家庭幸福吗?

生:幸福!

师: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生:有爱的家庭就是幸福的。

师:那爱是什么呢?谁让你感受到了爱?

生1:爱是关心、呵护。

生2: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让我感受到了爱。

师:爱像什么?能不能用一种东西来比喻爱?

生1:爱像一杯奶茶,能温暖我的心。

师:非常好!很形象。爱还像什么?

生2:爱像宽阔的天空。

师:能够从宽阔的角度去思考,真是不错。

生3:爱是严寒中的火炉,给人带来温暖。

师:能够从温暖的角度来感知爱,也不错。

生4:爱就像春风,不仅温暖,还吹醒了鲜花。

师: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你看到了爱和春天对生命的滋养,真棒!

生5:爱就像是避风的港湾,让疲惫的小船躲避风浪。

师:能从情感角度思考,很有诗意,这个比喻句听起来像句歌词。

生6:爱是人生中华美的乐章。

师:真棒!能够深度思考,上升到了人生。那么,你会如何比喻母爱和父爱呢?这两种爱有没有差异?

生1:母爱就像冬天里的一杯热牛奶,从嘴里暖到心里。

生2:父爱像冰冷的雪糕,能让你在炎热的夏天清爽起来。

师:能抓住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特点进行比喻,真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了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特点。你赞同哪一种方式?在阅读课文后,说说你的观点。

(学生初读课文后)

生1:我感觉作者母亲的教育方式是比较科学的,我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爱护,才能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生2:我认为作者父亲的教育方法是对的,这样作者才会反思自己,找到正确的改正方向。如果父母一味夸奖孩子,会导致孩子形成盲目自信的错误心态。

生3:作者父母的教育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都对作者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通过讨论,我们对文章的标题有了初步理解。大家有没有与作者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呢?

生1:我的父母都比较开明,采用了和作者母亲一样的教育方法。我感觉挺好的,我很喜欢我的父母。

生2:我的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常常有不同的意见,导致矛盾不断。

……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导入中,笔者用问答的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引出“幸福”话题,通过延伸提问,让学生有了对“爱”的思考,这里体现了从点到线的过程;笔者要求学生对“爱”做诠释,让学生借助比喻进行表达,成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物体,由面到体,形成了立体的课堂导入结构。

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够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之前对文本形成初步认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导入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在导入中调动自身的学习思维,跟随教师的思路进入课堂,那么这一课堂导入便是有效的。教师要综合评估课堂导入的设计方案和执行情况,对导入效果进行理性分析,归纳并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认知积累,为延伸教学提供经验储备。

一、确定原点,形成思维共识

教师在对课堂导入进行具体构思时,要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以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其中,确立学生学习思维的原点是课堂导入的出发点。学习思维原点的设定体现了情境内容的选择方向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较为活跃,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思维,围绕学生的学习关注点选择学习思维原点。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课堂导入设计中,笔者由问题引入课堂,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导入环节设置的问题难度较低,学生能够快速、自然地回答。而这些看似随意的问题其实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从问题的调动效果可以看出,笔者的设计较为成功。笔者在导入环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同学们,你们的家庭幸福吗?”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带有指向性的,大多学生会回答“幸福”,这是教学推进所需要的参考信息。随后,笔者围绕“幸福”二字展开引导,要求学生对“幸福”的内涵做解读,从而引入“爱”这一主题。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导入设计目标鲜明,由第一个问题一步步引入文本中“爱”的主题,确立了学习思维原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纵向延展,构建共鸣基础

教学设计要有逻辑性。在导入环节,教师要想以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延伸思考,就需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基础进行问题设计,同时要考虑导入思考的问题应向什么角度延伸、如何延伸。尤其是在文本和学生思维对接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做好对接评估,思考应从什么角度展开对接、从什么方向做好引导、引导学生从什么角度进行回答。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导入中,笔者提出了关于家庭、幸福等话题,以此引入对“爱”的讨论,体现出鲜明的横向延展路径。因为“家庭”和“幸福”有直接的对接点,是学生自然思考的结果,使学生的横向思维得到顺利延伸;在对“幸福”的含义进行解读时,学生想到了“爱”,是横向思维的进一步延展。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沿着教师的设计逐步拓宽思维,表明教师对学情把握到位。教与学需要和谐共进,因此,教师的导入问题设计和学生的思维需要同步展开,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情感共鸣的基础。

三、横向对接,促进深度阅读

在课堂导入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宏观调控,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群体性思考。学生的学力基础不同,对问题的思考呈现差异性,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这是对教师宏观掌握能力的考验。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导入中,在以问题导入课堂后,笔者做了进一步延伸。如学生由“幸福”谈到“爱”时,教师随即拓展话题,让学生说说“爱”是什么、像什么。学力不同的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此时,他们的答案不存在对错。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带有创意性的。教师尽量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进行即时评价,此举带有纵向对接的意味。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同,但都契合文本主题,原点意识明确,说明教师的课堂导入设计具有统筹性,让学生在广泛思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建立认知基础。

四、多向升华,建立立体认知

教学导入不是简单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要在其中融入丰富的思想,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契机,这样的导入才有效。当学生借由导入进入特定的思考环境时,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入立体,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立体性认知,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平面性特点明显,教师要通过关联性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多向发展。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导入实录为例。如有的学生说“爱像春风”,笔者便从“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角度做点评,给学生以启示,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有的学生说“爱像避风的港湾”,笔者立即做出回应,用“听起来像句歌词”点评,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想到了“爱是人生中华美的乐章”。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刻。笔者要求学生对“父爱”“母爱”进行思考,对接意图更为明显,因为这篇课文表达的主题即为父母之爱。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进入到“一马平川”的境界,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后,教师向何处引导,学生的思维便会向何处前行,因此,教师的教学导入设计尤为关键。

五、多重思考,对接生本生活

在进行教学导入设计时,教师要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多重探索和思考,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度发掘中建立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话题有自己的感知和体验,笔者做出针对性设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接文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思考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导入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讨论作者父母的教育方法,然后阐述各自的观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充分激活,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在多重思考和讨论中收获知识。

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历,能够积极发言,并从自身的认知基础做出分析和判断,学习体验更为深刻。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体验,目的是将本课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接,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本内容。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知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升。教师设计多重问题,将问题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契机,助学作用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如何为学生设置学习思维原点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灵动,教师基于学习思维原点展开引导,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深度思考的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巧妙的课堂导入设计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形成良好的教学铺垫,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导入阶段开展多重互动,让课堂导入成为有效教学的驱动力。

猜你喜欢
原点笔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大咖妙语论道!“大湾区交通原点”“临深片区”背后隐藏哪些机遇?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