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云,冯富生,王安洪,吴晓曦,黄家琳,王世君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的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动力之源。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育,始终是关乎教育稳定甚至是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下,是高校政治教育的指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提升对待学生的亲和力,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科做好本职工作,与思想政治课程相辅相行”[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通过学生的需求,帮助形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兴趣、身体素质极大发展,人格、意志极大淬炼”。也被称为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2]。2020年5月,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体系中,首要任务是以课程思政为主要手段,进行德育教育[3]。
综上所述,体育课思政建设要以学生为基础和最高实现,从理想信念、体育素养、优化生活方式,充实思政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丰富多样性,增强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观价值教育,进一步推动体育与思政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中思想道德内化与身体技能外化间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政课程主要由两类课程组成,一类是思政课程,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另一类是课程思政,通过在其他各科当中融合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达到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教育的目的,强调价值引领的过程[4]。综上所述,在其他各科领域中,挖掘专业课培养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目的[5]。从而实现知识培养、情感塑造、三观的价值养成等统一过程。
在课程思政理念逐步延伸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时,体育类课程思政研究也备受关注。常益从大学体育类课程转向思政教育视角较早的提出了体育课程思政。分别从体育课程目标(如“以人为本”等)、体育课程内容(如“成就与挫折教学”等)、体育课程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等角度给予了我国体育课程思政在方向、内涵、标准方面的策略性建议[6]。
张洋、张泽一、魏军在研究中表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样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规范根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践自信基础,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实践动力源泉,以“终身身心健康理念”为实践目标导向[7]。
赵心炜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坚持阐释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培养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新一代年轻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凝聚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8]。
常益、张守伟指出高校公共体育课是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必修课,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且资源丰富。精准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发挥体育课的第一阵地优势,把握这一阶段教育的关键,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办学方向,实现强国目标,深化三全育人具有不可比拟的重大意义[9]。
夏贵霞,舒宗礼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跟其他学科的区别很大,其教学体系是成独立性的,在体育课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思政元素,要先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定对课程的整体形态进行不破不立的决心,进而达到从“渗透知识”转向“融合课程”的过程[10]。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到体育课程当中,在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内容、设计及评价当中,同时挖掘自身蕴含的丰富素材及实例。
综上所述,通过体育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能够不断培养思想政治教养,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有助于德育的提升,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能“传道”,形成优质品质,淬炼优秀人格的同时,发挥专业课价值引领功能,培养新时代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体育专门人才。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极其基础性的、开展广泛性的一类课程,受极多学生的青睐,同时,也是作为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由于体育课程是一项以具身实践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使其具备了独特的思政属性和德育优势,成为高校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蹴就健全人格、磨练意志品质、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的实践路径[11]。
现如今,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各类学科当中,存在着严重的单科壁垒,每个学科有其独自的知识范畴,严谨的学科逻辑。例如体育课是为了强身健体,学好各类体育项目;而思想政治课是为了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培育有素质的接班人。各科的引领价值目标所不同,上课的侧重点自然不同,思政教育本身而言,本就是是一个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学生,而体育课本身也是具有这一特点,综上所述,把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中,是非常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现今,新课标标准的改革与发展,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凝聚课程思政这一目标,造就三全育人的新发展观是现行羽毛球专修课中所没有的,是当前在实践教学中羽毛球专修课面临的新难点、新任务。在对比传统的羽毛球专修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技能,掌握羽毛球技术动作,学生学习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完成程度,而忽视了德育目标,盲目追求技术动作,造成“偏重”现象。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执行,是决定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方向性出现错误,结果自然也就泛泛而谈。目前我国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但这三者之间相互占据课程的比重,目前没有确切的划分依据,但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几乎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对情感态度的重视不高。
羽毛球专修课因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其坚韧、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德育属性,是实现思政教育的载体。开展体育课程思政,为全方位培养优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德育目标大跨步前进[12]。
学科标准、教材背景以及课程特点的不同,思政元素具体可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目前,羽毛球专修课程的重要课题是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深入。体育教师相对于课程思政来说,对课程思政的提炼、转化具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只是拘泥于形式,没有融合到实践当中,无疑是一种形式主义,偏重于知识学习而缺乏思想情感,课程思政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技术项目中重视知识的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广度,后面只是学会了这一项技能,对学科基本的认知等显而易见的思政元素毫不知情。在新时代的知识大潮流之下,体育教师还只是守着“一亩三分地”,不进行创新与改造,终究会成为倒退的一代,被时代所抛弃。有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思想道德教育即可,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反而会带来副作用,与现行目标渐行渐远。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是,学生在课程中占主体地位,老师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虽然与过去相比,避免了填鸭式教学。但是,老师在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将思政教育融合课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素质水平,这是对新时代教师能力的又一考验,其自身的思政能力和政治素质对课程起决定作用[13]。当下,高校就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到其他各科领域,完美结合的现实困境以及优化路径研究,还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将课程思政之盐融入高校体育之汤中,是目前的重要课题。对教师要求极高,有总结思政教育知识的广泛性、敏锐性,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技巧,广博的知识储量,掌握传授思政教育的精髓与技巧。从目前来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是极大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思政能力有所不足[14]。
上好一堂优质课,其教学设计是关键,从教学目标出发,又是最终归宿。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系统教学的过程,也是实现目标的核心所在,教学设计从设计、实践、总结,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本文从羽毛球专修课出发,挖掘羽毛球专修课当中的思政元素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体育课程中,应从全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构建新型思政教学体系,使技能学习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修课为例,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在教学任务上,过分注重动作的统一化、目标单一,而忽视了体育人文价值的导向;在教学内容上,以羽毛球专业技术教学为主,全力解决课堂教学所带来的问题,二忽视体育品质,技术动作运用过程当中的意志表现;在教学评价上,完全以成绩论英雄,考核标准单调、不全面,传统的、固有的得分标准一直不变,忽视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争第一的精神品质等,几乎对德育方面的考量可忽略不计。这种教学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导向,不利于学生体育人文情感关怀,不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发展与提高[15]。综上所述,本文以“羽毛球专修课”教学为案例,深入挖掘羽毛球专修课当中的思政元素与课堂相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在教学各环节当中融于实践,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提升羽毛球专修课教学质量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全民素质的综合提高,离不开各单位、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推广,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把立德树人这一导向深深根植于教育者心中,教育体系以此设计,教师教与学生学也是以此为根本准则[16]。只有通力合作、上下一心,国民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因此,本次从实际出发,以羽毛球专修课为基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改革等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3.2.1 课程思政融入羽毛球专修课课堂教学改革设计
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科领域的潮流当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开展四年一贯制教学,拉长教育年限,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渗透模式,增加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内容方面应包括羽毛球理论知识、羽毛球实战能力、课程思政等三个方面。根据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大二进行专项训练,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开设了羽毛球专修课与选修课,在掌握技能的前提下同时培养体育人文情感素养,将体育课程延伸到课外,构建“互联网 +”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团结协作完成课外作业,制作积极向上、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境界的视频打卡等方式提升思政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弥补课堂练习的缺陷,深化课堂内容,锻造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3.2.2 课程思政融入羽毛球专修课教学目标设计
高校思政建设的提高,离不开高校体育对其的贡献,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思政建设融合在各科领域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促进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体育课当中注入课程思政这一元素,添加了新血液、新生命,使其生机勃勃,焕发活力[17]。羽毛球专修课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是“学生获得什么”为基础和前提,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对整堂课的浓缩,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访谈、汇总、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得出:体育院校羽毛球专修课培养目标,归纳羽毛球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主要集中在坚持不懈、团队协作、意志品质等方面,在互帮互助、价值观体现、重在创新与个性表现等方面涉及较少。综上所述,羽毛球专修课教学目标亟待修正,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够深入挖掘,这也是影响羽毛球专修课协同育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优秀大学生的因素之一。
通过查阅文献与走访调查,羽毛球专修课教学大纲关于思政建设的内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大多表现为”通过规范学生的意志品质、意识形态,形成正确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根据羽毛球专项运动特点,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竞争合作、集体精神”。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上,较少设置了思想品德内容,对思政教育的要求较少甚至没有提及。在羽毛球专修课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涉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重视程度,突出思想教育,强化技能与德育的双向统一,精心设计而不突兀,强调技艺与思想综合发展。
3.2.3 课程思政融入羽毛球专修课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施,扮演着课堂的教学支撑角色。羽毛球专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是每次课执行的依据,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融合思政教育,强化内容的可操作性、时效性与针对性。羽毛球专修课专任教师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分配教学任务当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运动负荷大小及小结等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还需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以教学内容为地基,围绕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在教学内容、方法、练习形式及分组当中组织设计,实现思政育人与技能学习同步进行,达到有效的结果。通过师生在教学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输送思政教育,打破被动接受知识,填鸭式教学,提升创新的实践性、充分理解思政所蕴含的意义、掌握德育与技艺的双吸收。在羽毛球专修课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当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即在新授课、复习课、实施过程等进行组织设计,找准基点,与思政相融合的点,走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打造全新的、新时代下的新理念思政育人效果,培养新一代时代新人。
3.2.4 课程思政融入羽毛球专修课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上好一堂好课的标准与准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哈尔滨体育学院羽毛球专修课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平时表现、技能考核。平时表现:出勤率和学习态度;技能考核:个人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评价应建立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以爱国主义、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思想品质以及技能水平等多维发展作为基本准则,打破传统所固有的一维评价模式,评价方式也要融合思政教育理念,从教师单一评价占比重转向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渠道评价方式,这一方式的改变,也能达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开拓思维,提高羽毛球专修课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体育类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对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不可比拟的价值体现。在培养优质品质大学生面前,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命题,融合课程思政,促进体德互融、身思同频共振。传统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着眼于目前高校培养学生,根本上是培养有道德、有目标、有理想、有信念的新一代大学生,深刻并全面认识到羽毛球专修课不仅仅能学会技能,还能达到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教师重新定位,注重思政育人,践行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做到课程门门讲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