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燕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说,“文章自得方为贵”,大意是,靠自己悉心揣摩、独创出来的文辞才是最可贵的。现在有的初中生笔下无物,对社会、生活的解读基本处于“缺氧”状态。朱双进老师的这节作文选材指导课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一场“及时雨”,激活了学生写作的源头,也引导学生向生活更深处漫溯。
1.导课新颖,激发期待。这节作文指导课,朱老师用一张示意图导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上一次写作中,他们的素材选择情况,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选材的范围的确比较广,但是大多数都集中在亲情主题上,导致“撞车”。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地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期待:究竟该如何选材呢?
2.层层推进,大道至简。教学过程中,朱老师从“观察生活”“借意自然”“关注时代”“阅读积累”四个角度层层推进,将选材方法巧妙地教给学生。例如,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米”时,他选择的材料是“屋檐下挂着的一串红辣椒”和“奶奶做小馒头”,以此告诉学生:好的选材永远来自生活,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从而寻找到自己的独家记忆。难能可贵的是,朱老师在选择例文时颇为用心:既有较为精彩的片段,要求学生模仿;也有选材失当的,指导学生如何修改。整个课堂做到了读与说、说与写的有机结合。应该说,朱老师并不是在教学生如何选材,而是在为学生搭建作文学习的“脚手架”,引导学生沿着这个“脚手架”不断向上攀爬,无形之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将学生的思维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讴歌时代,情感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朱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无论是在例文的选择上,还是在对学生选材的指导上,都扣住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例如,以抗疫期间送口罩的情境赞扬人性的善,以老妇人做“泥狗子”赞美手工艺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传承,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选材,讴歌时代的真善美。
4.交流总结,深化理解。放风筝最重要的不是能放出去,而是要能收回来。朱老师在最后几分钟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虽简短,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又使主要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清晰完整的印象。
但是,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善尽美就不是真实的课堂。朱老师的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没有较多关注写作能力较弱的那部分学生,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比较沉默,展示交流的机会不多。尽管如此,这仍然不失为一节较为成功的写作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