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碧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是以一个教研室为单位,由教研室相关教师组成集体备课团队,针对某一章节或专题的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等内容进行备课,包括了备教材、备案例、备学情、备实事等方面。集体备课相比较于教师各自独立备课而言,优势在于头脑风暴、资源共享,其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而问题链教学,就是根据教材重、难点知识设计相关问题,以问题引出知识点或者问题探讨理解总结归纳知识点等形式,每一个问题都不一定是独立地只针对一个知识点,问题链教学可以是几个问题针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探讨,也可以是一个问题产生一连锁知识性反应而链接起来的问题链。
就目前高校思政课的集体备课制度执行情况而言,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这种形式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节约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质量,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同探讨,贡献自己学科背景知识和学术资源。但集体备课也衍生出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集体智慧汇聚有限、备课质量还有待提高、备课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需强化等问题。随着集体备课成为备课的大众化趋势,问题链形式串联教学内容也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这也是应“专题式”教学而生。毛泽东曾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政课作为“讲道理”的一门学问,不仅仅要讲透理论知识,更要解决当前面临的时代之问、国家之问、社会之问、个人之问。从学生出发,回归问题、回归现实。于思政课教学而言,问题聚焦不是课堂上零星三两个问题,不是一时兴起的社会热点,不仅仅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链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实践,问题设计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同时还能做到逻辑清晰、层层推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是如何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思想“更上一层楼”。绵绵发力、久久为功,以问题链形式进行专题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备课,如何设计问题,串联知识、密切结合实例阐释知识。因此,如何在集体备课环节提高问题链教学备课质量,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下亟需进一步思考和改进的方向。问题链教学对于提升集体备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盲点,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等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更加重视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元化角度,注重方法论的习得,而不是直接给与他们解决问题的答案。而问题的设计需要恰当合理适宜,这需要在集体备课环节中明确以问题链教学促进集体备课的意义。
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由于集体备课制度发挥的优势和作用使得集体备课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有它存在和推广实行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曾公开指出:“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3]冯秀军认为:“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从而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4]问题是行动的先导,也是时代的强音,学习这一行为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是学习的开端和起点,教师教学是为了解答学生的疑惑,首先教师必须具备问题意识,知识获得不是目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目标。因此,在集体备课中,重点设计问题,备好问题与知识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在问题探讨中教予学生,将教材知识活用于问题解决过程之中。
随着科技信息的便捷化、普遍使用率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加速了这种变化。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自身在闲余、零碎时间获取知识的渠道途径多样,更是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的线上知识获取途径比较多元,而且教学平台提供的知识远远超出了教材知识本身,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教材。因此,教学在备课环节也不应该仅限于教材知识本身的梳理和理解,更在于学会如何学、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集体备课应该以问题链教学为导向适应时代新的变化和学生新的需求。同时,虽然教材内容万变不离其宗,但是时代和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学生面临的问题、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丰富。集体备课更应该关注学生困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使知识活学活用。在应对复杂的环境时,高校思政课教学采取的专题式教学备受欢迎,这也是应时代所需,通过不同的现实问题去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知识。用问题驱动专题教学法,实现教师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以问题链教学为导向促进集体备课质量的提升,是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出如此转变。就集体备课的内容而言,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在于其政治性、时效性。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中,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培养紧跟时事要闻的意识,做到时时关注、事事深入,让集体备课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检验,经常暴露教学案例不新、对问题了解和讨论不深入、学生听得一知半解等。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这门课中探讨的许多问题,例如价值观、金钱观、道德观等,随时都在发生的变化,某一爆发性事件可能突然冲击以前传统观念。在集体备课中,包括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其中备教法就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问题,集体备课以问题链进行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只是给教材知识赋予案例,显得课堂教学不那么枯燥无聊,丧失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作用。高校思政课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德育、意识形态教育,思政课集体备课应注重回应现实关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价值意蕴。
“问题链+专题式”教学是现在高校思政课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但其中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装饰内容,若本末倒置便会得不所愿。备课形式多于内容体现在:一是“问题链+专题式”教学打乱教材章节顺序,对每一专题基本设置的问题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此来串联教材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保守、常规,按照章节内容进行,专题串联仅体现在顺序更换,问题教学设计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德法课”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按照“什么是理想信念”“坚定什么样的崇高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问题仅仅是问题,不能更好体现问题设计于此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真正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二是集体备课过程中集体智慧未能充分体现。在观摩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风格、状态时,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这一专题的问题思考,也会涉及很多非常有趣、有意义、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每位教师关注点和知识涉猎范围不同,每位教师对教材知识理解的角度多元化,并具备很多丰富的案例和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以问题链教学为导向促进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原因在于:一是集体备课团队能力有限以及未能引起重视。集体备课一人主备知识能力范围有限,问题设计欠缺周全考虑,集体备课过程过于简短、不够充分、全面,以致于在问题设计方面不是特别贴切教材知识、贴切学生的困惑点。二是忽视了除集体备课团队以外的其他教师的独立备课作用。集体备课的惯性淹没了教师个人的主动性,延续、依赖往常集体备课成果,并不能真正实现集体备课的资源共享、思想碰撞,且集体备课向教研室成员展示说课时的“一言堂”,让其他教师只是一味听取、接受,缺乏深度讨论、交流。所以,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合适的问题替换,就无法发挥更好的集体备课优势。
就集体备课中的备问题而言,问题本身没有实现与教材知识的紧密结合。比如“德法课”中的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一章的内容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内容。就内容而言,这一章节是与学生生活最贴切,也是学生比较渴望和关心的知识,而且由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关于道德反面现象,学生对此的困惑点也非常多。对于这一章前半部分讲述道德起源、传统道德、道德含义、本质作用等,这些应该作为一个基本了解的内容,而不是由设计问题加以侧重的方面。对于学生成长帮助更大的是关于现实问题的探讨,比如网络暴力中的网络道德、恋爱关系中的恋爱道德、社会问题中的个人品德等内容。而大部分的集体备课中,只是设计了一些问题,而且还是富有“年代感”的问题。当然,每个问题都能帮助解读理解掌握一定知识,但不是每个问题都是那么贴切知识、贴近学生、贴近时代。
此外,问题设计与知识契合度不高的原因还在于,集体备课形成一定模式后,后来者可能更倾向于依赖前者的集体备课智慧成果,沿用以前的问题链设计,案例相对比较陈旧。新集体备课团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挖掘当下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新变化、新问题。以前设计的案例问题与知识的契合度可能会被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弱化。另外,集体备课团队成员配备未能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思考设计的问题比较有限。
在集体备课中以“问题链+专题式”教学模式进行问题设计,但作为教师,应该对设计的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和回答,以及为学生提供关于此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就目前集体备课现状而言,集体备课的任务基本是由优秀教师或者资历比较深的教师承担,但教师团队有差异性,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驾驭设计的所有问题,以致于在回答学生问题或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时就会有所选择或者避重就轻,将问题遗留于学生,未加以正确的思考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没能起到问题对知识的阐释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困惑点。比如,“德法课”中探讨“共产主义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大多数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可能自己并未在课前真正思考过,也未站在学生的立场提出假设性问题,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疑问显得无所适从,也出现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进课堂,带着几个问题出课堂的现象。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教师自身未花时间、下功夫将集体备课设计的问题吃透,只是一味地依赖于集体备课的课件和案例,并未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加以整理。二是设计的问题未真正挖掘问题背后的价值,类似于摆设,应增加课堂趣味性、互动性。各问题之间也未能形成有逻辑遵循的问题链,欠缺有效启发学生思考的优势。
基于以“问题链+专题式”教学为导向的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以下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提出促进集体备课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横向集体备课注重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横向的集体备课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了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备环境、备问题等。
备教材,教材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也是集体备课的来源,重点在于梳理知识,厘清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以便有序、有重点地进行课堂教学。如《德法课》课教材,教师应明白教材知识板块分布、前后顺序,思想、道德、法治的逻辑关系,以便将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穿插于知识点之中。备教材的重点在于备理论的深度和讲授的难易度,做到深入浅出。问题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掌握了教材知识,才能从已有的资源库结合自身的知识学术背景能驾驭的难易度设计问题,做到知识与问题的深度契合。备教材,要求不仅仅是集体备课团队要吃透教材知识,更是要求其他教师也要吃透教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集体备课讨论过程前的“简单过渡”。要学会从知识与现实的结合中寻找问题,再从现实问题回归知识。尤其是刚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的新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掌握。在这个过渡时期,新教师能延续以往学生时代的眼光思考教材知识问题,提出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掌握教材也能促进新教师尽快适应融入集体备课,也能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质量。
备学生,是结合教师所授班级学生的专业,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点和疑惑的点,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等。因为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它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开设的大学生通识教育必修课。在备课环节,不仅仅要备学生的学习阶段,更要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备课。虽然“德法课”是一门相对其他几门思政课比较基础、易懂,与学生实际最贴近的课,但是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对于中学时代未接触过文科政治的理科学生而言,需要详细掌握和消化。教师备课的内容应当有所调整,对某些基础性概念要适当补充。还比如,对于听障大学生而言,学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沟通不方便,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节奏,教学难度要有所降低,这都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备课。思政课集体备课可以采取学校之间网络备课、学院之间专业备课,扩大备课面、集中专业度。对于备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可以根据学生来选择备课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征集建议和学情,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比如,在每次课后对下次课的求知欲、困惑点、兴趣关注点进行匿名收集,或者线上通过学习通等平台发布匿名调查收集学生兴趣点和疑惑点。这些都是问题链设计的来源,将学生实际疑问与知识相结合,精心设计问题。
备资源,案例、视频、扩展资料等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好的案例、视频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通过案例深度理解掌握知识。课堂案例结合得恰当,能使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一个层次。备资源的原因在于每位教师的知识构成、个人兴趣关注领域的差异性,自身所储备的资源库是丰富多样的,而且个人精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典型而且新的案例。集体备课的资源共享、质量提升的优势就体现于此。前辈教师积累了多年丰富的教学经历和阅历,有来源于学生真实发生的典型案例,有自身所见所闻储备的资源,这些更具案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新教师年轻多元化的想法可能就体现在与学生的想法、好奇和疑惑别无二致,能就案例资源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比如“德法课”中关于当代年轻人的道德是否滑坡、“老人倒地扶不扶”,学生仍然有疑问,一个互动视频分析不同选择造就不同结局,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通过选择结局进行正面引导。
备环境,是考虑能否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能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备环境包括了备时代和社会大环境、学校课堂班级小环境以及线上线下两种环境。备环境,需要备课中的问题设计跟上时代背景,案例要新,不讲不合时宜的内容,一定坚持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原则、教学严谨性。同时也要结合此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不同时代年龄段的学生,其心理素质、知识认知构成有所差异。思政课教学内容对教师备课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时时关注实事并能深入了解分析。其次,要求备线上线下的两种环境,主要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通过线上线下数据反馈适当做出备课内容的调整。
备问题,是专题式教学模式的集体备课的核心,问题设计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应以“先问题、后学习”为问题链教学基本信条。备问题,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结合学生的困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相关问题。问题链教学的问题设计应看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和反映时代的过程,可以通过每一次课的课后反馈搜集问题为下一次课的问题设计做筛选依据,也可以通过线上征集问题的形式搜集学生困惑的问题。比如面临职业的选择,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小城市?是选择大公司从基层做起还是小公司的管理层做起?对于爱情,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恋爱前激动不已,恋爱后相看两厌?学生比较倾向于对自己有收获的问题进行探讨,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能立即在自身想法和行动中呈现。对于不是自己的困惑,脑筋都懒得转动。第二,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不仅仅是将问题抛出来,而是要根据问题作出积极引导。比如恋爱PUA,如何辨识这种人格不平等的恋爱,由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畸形恋爱状态,以及如何避免而使自身不受伤害。第三,发挥主旋律引领的示范作用,注重理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从学生的认知结构需求中来解决认知空白问题,包括专业领域问题、常识问题、历史经验等问题。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内容时,教师对比中西方的发展差异、历史传统等方面,注意发挥主旋律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引导,减少学生有选择性地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表达。教师须注意选择问题解读的视角,要把讲透理论与讲好故事紧密结合。第四,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层次性和与教材内容的契合度。问题链之间一定是有逻辑关联度的,并非孤立存在,这也能实现整节课以有逻辑的问题链引起学生高度集中于课堂。第五,问题选择要有代表性。问题的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形同摆设,要真真切切发挥作用,这需要选择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而不是为了问题而设计问题。
以问题链教学模式促进集体备课质量的提升,为了避免存在的现状流于形式、问题与知识契合度不高等问题,集体备课要以建设精品开放在线课程为突破口,积极促成集体备课成果的形成。集体备课不等于简单轮流备课、优秀教师备课、分组备课,而是所有教师分工协作。纵向的集体备课实践路径应实行先分散后集中的形式,把握好四个环节:教师自备、集体研讨、实践初探、课后反思。
教师自备环节,针对新老教师备课脱节或者牵头备课老师与其他老师脱节的问题,每个人对备课的主体内容大概一致,但效果确实参差不齐,因为教师自身没把课件吃透,没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全依赖课件而非作为教学辅助,这反而又回到以前为了避免照着PPT念而照着PPT念的形式。但是教师上课的独特性、个性化是建立在集体智慧融合之后而凸显的个性化,比集体备课之前的个性化应该更高的层次。集体备课之前,是教师自备课件,以仅有的、不同知识背景、知识库而凸显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而集体备课之后的个性化,是在具备知识深度、案例广度,知识案例有机融合的基础上而凸显的选择性、重点性和结合教师自身知识经历而体现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自备环节打牢基础,以便于后面环节的有效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5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5]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耕理论、悟透精髓和要义,以学生喜闻乐见形式讲活理论。
集体备课,包括两部分,一是集体备课团队的主备课,整理教材知识,梳理重难点,注重教学设计环节的完整、案例的丰富、知识面的拓展、知识阐述清晰。由主备课教师进行说课展示。二是在主备课团队分享之后,进行备课讨论,每位教师应该根据自备环节整理的内容、自己的疑问以及集体备课团队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讨论、分享。因为精品课程的打造需要优质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经不断反复设计,力争过程流畅,知识面丰富,知识点和案例结合恰当,讲解学生易懂,有理论深度,有讲解广度。经过课前设计、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不断打磨才能形成精品课。无论哪个层次的精品课,申请成功都不是一人之力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因此,集体备课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提供更适宜的案例和问题、扩展资料以分享。三是邀请其他专业老师参与贡献智慧,如讲爱情婚姻专题,可以邀请法律学专业的老师就法律角度对本专题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分手后礼金要不要归还、如何用法律保护避免恋爱PUA等问题。
实践初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设计再完美无缺,未经实践检验,一切都是“纸老虎”。因为集体备课是教师发挥主动性、贡献智慧而成的结果,而教学重点在于学生的“学”,教与学互动缺一不可。同时,教学实践不同于备课环节,存在很多不确定、不可控等因素,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否能进行顺当、如期呈现教学效果,还必须“实战”。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实施听课、评课制度,邀请本学院教师、学生所在学院的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同上一堂课”便于课后从不同角度给与教学点评。
课后反思,无论是否以问题链的专题式教学形式进行、是否采取集体备课形式,这一环节都是对教师教学考验,以及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为迅速的环节。因此,集体备课要加以重视,不能忽视省略此环节,不能将集体备课成果实践结束就算终结,还要加以反思分析,找出备课与教学的差距所在、分析问题,以促进以后集体备课质量的提升,否则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原地踏步,毫无进步可言。
集体备课既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上好一堂思政课的基础,需要在“备”上苦下功夫,在“实”上注重提升。以“备”为主的横向集体备课更加注重专业融合、学科协同,主抓教材、学生、资源、环境、问题等内容;以“实”为主的纵向集体备课更加注重实效和反馈提升,从教师自备到课后反思,环节递进、层层落实。“备”是集体备课的基础之基础,“实”是集体备课的基础之关键。认识到集体备课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以及思考如何改进集体备课形式,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集体备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时之功和一己之力可以完成,以问题链教学促进集体备课质量的提升,还需在思考、实践、摸索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