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台商区民族实验小学 郭丽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师要将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整合成若干学习项目,形成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为一体的学习任务群。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教学为例,将课后习题分化成若干学习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基础任务。由于学生的阅读速度、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直接造成诸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等类似的学习任务往往就成了优等生的专利了。因此,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任务的探究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学段中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感受”等要求,《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一题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可以说,这一习题是为促进学生完成基本阅读而设置的。
当然,编者设置这道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全面梳理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从而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然而,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简单布置任务,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再随机抽取个别学生自由回答问题。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层次分化已经比较明显,有的阅读速度快,有的阅读速度慢;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强,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弱;有的善于表达,有的默不作声。因此,当学生默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时,只有极少数优秀生能够大展风采,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沦为旁观者,使得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暴露出来,教师自然也不清楚学生存在哪些问题,也就无法把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明确提出了“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情感体验”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的教学提示,通过创设语文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
可以说,创设开放性的语文情境,不仅能让学生积极调动知识储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插图是董希文老前辈创作的油画作品,教师就可以根据插图,创设“我是讲解员”的语文情境:“欢迎来到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国家一级藏品,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幅油画作品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故事主要情节的梳理。教师还可以创设“我眼中的开国大典”演讲比赛的语文情境:“国庆节要到了,学校将组织开展‘我眼中的开国大典’演讲比赛,我们将以《开国大典》的故事内容作为素材,开展演讲比赛,向国庆献礼。”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创设“编排课本剧”的语文情境:“祖国母亲华诞即将到来,学校将举行国庆联欢会,我们班要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编排成课本剧,搬上舞台,让更多同学了解开国大典。”从而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编剧说戏”学习项目……当然,还可以创设其他多样化的语文情境,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主动展示学习成果。
以创设“编排课本剧”这一语文情境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推进教学:首先,通过导语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开国大典》的编剧,你们打算分几幕演出?每一幕的主要情节又是什么?接着,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确定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故事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或者以“谁”“干什么”来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如“群众队伍入场了”“阅兵式开始了”“群众游行开始了”等。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将每一幕的主要内容浓缩成统一的小标题格式,如“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等。这样,不仅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降低了学生概括内容的难度,也为“编剧说戏”的教学环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统编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按照“双线组元”的方式编辑教材内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重温革命岁月”,还要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点面结合的写法”。基于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读文本,还要深入细读课后习题;既要明确篇章页的单元要求,又要明确语文园地的体系特点;既要关注单元整体特点,又要关注每篇课文的特别之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从课后习题入手,理解品悟语言,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二题是这样的:“阅读阅兵式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课后习题第三题是这样的:“读句子体会热烈、庄严的气氛,再找类似的句子。”这两道题都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相呼应的。然而,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习题二时,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阅兵式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圈画出来并进行分享。”学生默读课文后,大都会从“检阅部队”“不同兵种”“群众表现”等几个方面给出非常标准的答案。但是,学生分享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表达的情感也没有结合当时的情境说出真实的感受,无法体会到当时阅兵式的威武、隆重和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同样,学生在回答习题三时,也只是简单地说出场面非常热烈、庄重,至于是如何传达出来的,学生没有细腻的体会,也没有深入的思考,都是浮于表面。其实,习题二和习题三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为存在的,将阅读理解和语言品味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语言品味鉴赏中感受场面的热烈、庄重,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
学习任务的设计,往往要根据特定的目标或主题来安排。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任务的实施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是学习任务设计的重中之重。
首先,教师要把握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核心学习任务是:体会开国大典热烈、庄重的气氛,领悟“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任务,促进主动探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开国大典》课本剧马上就要开始排练了,你们想在剧中扮演哪个角色呢?你们要怎样让自己扮演的角色更加形象、生动呢?”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阅兵式”相关段落内容,选一幕制成“分镜头清单”(如镜头一:主要情节是什么,镜头是什么等),帮助学生对点面结合的写法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形象化感知。随后,选择各种背景资源,小组合作展示。如“两个半钟头的检阅……欢喜和激动”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两件事:一是借助相关语句,从字里行间感悟参加典礼群众激动的心情,从而感受到阅兵式的热烈、庄严;二是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插图、音频资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用文字描绘当时开国大典的隆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推荐观看作品赏析,深化点面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推荐与革命题材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等,加深学生对“镜头式描写”的直观感受。如让学生观看《长津湖》片段,看后让他们说说哪些是“广角镜头”的全景描写,哪些是“特写镜头”的特镜描写,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点面结合”表达方法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更好地从课文中感受到如何利用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同时,他们还能根据课内外收集的资料,适当补充“点”“面”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让人文教育也同样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这对教师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下的生活,适时渗透爱国、爱党、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等思想道德品质,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将“立德树人”价值理观念落实到位。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革命题材单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分析,让他们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和理解,传承革命文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辩,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地让学生感受“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并在观看视频和排练课本剧后,直接结束课堂教学。虽然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深受感动,也留下了激动的眼泪,但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只是处在固有的文本故事中,无法真正融入当下的生活中。
另外,有个别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对“开国大典”这件事的认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认为“开国大典”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没有必要举行,群众也没必要那么激动,甚至还有个别学生联系到我们国家多次举行的国庆阅兵仪式,认为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妥的,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出现了偏差,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辩论”情境,引发不同学生对“开国大典”这种行为的认知思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度阅读。
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是一件举国同庆的大事。课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不仅描绘得形象生动,令人激动无比,而且突出了开国大典隆重、热烈、喜庆的气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价值的认知。
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举行开国典礼是否有必要”?问题抛出后,“反方”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必要举行开国大典;但“正方”学生认为举行开国大典,可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完全有必要。接着,可以举行“开国大典现场分享会”。教师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后,以“我是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现场播报开国大典的盛况,可以重点描述场面的热烈、群众的激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激动、自豪的心情。随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举行建国70周年阅兵式是否有必要”?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建国70周年阅兵式”视频,让学生观看后,开展“辩论”主题活动。“反方”学生认为把最先进的武器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会暴露我国的军事实力,影响我们国家的安全。“正方”学生认为把最先进的武器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可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强大了,谁敢欺负我们,我们就会用最先进的武器进行反击,是不能随便欺负的。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再讲讲“开国大典”这个故事。课后习题一,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梳理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小标题进行简要的复述故事;那么当学生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以“我是新华社现场记者”的身份进行复述,既重温了激动人心的一个个场面,也让学生对开国大典有更了深刻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一场“思辩”的过程,他们也能很好地结合当下的实际生活,学习运用有理有据的方法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统编教材的练习系统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师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合理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实现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