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香,王 鹏
(1.山东女子学院 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2.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山东 济南 250012)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不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主战场,也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在交通区位、生态功能、资源禀赋、历史底蕴和动能转换等方面独具优势。新时代背景下,深挖山东省黄河文化的内涵,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行万里,入海在山东。黄河自菏泽市东明县进入山东省境内,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等9个地市,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黄河滋养了山东大地,孕育了齐鲁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山东省黄河沿线形成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留下众多的文化瑰宝。山东省黄河文化遗产内涵丰厚深远,不仅有代表着早期人类文化起源的文化遗址,也有承载着黄河文化历史变迁的水工建筑、城镇村落和民间文化技艺等[2]。以济南段黄河为例,不但有被誉为中国“水上长城”的黄河堤防、险工、水闸等水利工程景观,还有明代镇河神兽、泺口古渡、百年泺口铁桥、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王士栋烈士纪念碑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及鼓子秧歌、黄河泥塑、黄河打夯号子、河灯祈福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3]由于扎根于齐鲁大地,山东省黄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受东夷文化、齐鲁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内涵特质。就整个黄河流域而言,位于黄河下游的齐鲁文化与关中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河湟文化等黄河流域的其他文化,交相辉映、联系密切,共同组成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
山东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重要活动区。早在九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主要孕育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作为黄河文化发展伊始的主要形态,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等同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尊文字距今约4800年,属于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字[4]。作为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济南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成为中国文化本土起源的自证地。城子崖遗址因此获得“中国考古圣地”的殊荣。以伏羲、女娲、后羿、蚩尤、虞舜等为代表的东夷族为辉煌灿烂的先古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夷人最初生活在山东省中、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后来向西进入坦荡的鲁西黄河冲积平原,与东进的炎黄部落开始接触、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黄河、泰山、孔子在山东汇聚,同处一个共同文化空间,共同铸就中华民族文明摇篮[5],协同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这些表明山东省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具有“核心地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河文化带来了中原文明的气息,催生了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在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主要表现在齐国、鲁国与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体现了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6]。2300多年前,齐国建立官办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成为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主阵地,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不同思想和谐共处的典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派遣使节和举行会盟是一种常态化的外交方式。特别是齐、鲁两个邻国在外交方面上以礼仪为主、频繁互动,体现了齐、鲁两种文化之间的汇聚融合。据《春秋·桓公十八年》记载,“公会齐侯于泺”,记述了当时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邀鲁定公在两国边界的夹谷举行会盟。主持此次会盟的是担任鲁国傧相的孔子,他辅佐鲁定公成功地为鲁国争取到了诸多利益。此外,山东人深厚儒家文化的熏陶,将“仁”“礼”“和”等思想作为他们的处世之道,包容开放成为山东省最典型的区域文化符号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在山东黄河流域的先民逐水而居,很早就去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了尊敬自然、敬畏生命的道理,孕育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哲学和自然伦理观,并用于指导治水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上古时期,炎、黄、尧、舜、禹等率领众部落治理水患。特别是大禹率众治水,在德州市禹城境内留下了许多治水遗迹,同时,围绕大禹治水和禹王亭,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大禹一箭定海疆”“禹息城的来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东黄河沿线修建了许多黄河堤防,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为解决洪水采取了调(水库调节)、排(河道排洪)、分(分洪滞洪)等多种措施。山东黄河治理取得了连续多年未出现大洪水的奇迹。
山东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分布最集中的地域。先秦时期,这里形成了以孔子为首,以鲁国都城曲阜、齐国都城临淄为中心的文化集聚区。孔子周游列国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齐国的稷下学宫也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秦汉以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开始在黄河流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山东逐渐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特别是汉代儒学的传承,构成我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孔安国、郑玄、董仲舒等经学大师推进了儒学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东省黄河流域的人们勤劳耕作,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化,代表了先进的物质文明。考古学家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牛、羊、猪、狗等家畜骨骼。“舜耕历山、掘井事农、化民成俗”的故事彰显了济南作为大舜耕稼故土的历史魅力。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种植粟、黍、小麦等农作物,并选育野生的“狗尾草”驯化,培育出古老的粟米,至今仍被广泛种植,即龙山小米。历史上的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形成了发达的手工业,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富裕的国家。被后世称为“农圣”的贾思勰出生在齐鲁大地上,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涵盖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北魏及其以前我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所积累的农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省黄河流域物产丰饶,盛产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鲍家芹菜、仁凤西瓜、平阴玫瑰、黄河鲤鱼、黄河刀鱼、黄河口大闸蟹、东阿阿胶、乐陵小枣、夏津桑葚等众多农副产品,是我国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的富集区。历史上,黄河在山东省西部不断改道迁徙,形成了广阔的鲁西平原。由于土地肥沃,文化深厚,逐渐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传承发展区,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林、乐陵金丝枣园等农业文化遗产就属于黄河下游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以多沙、善淤、易决而闻名于世,特别是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历史上治理黄河水患到革命战争时期抵抗外敌、保家卫国,再到社会主义时期艰苦创业、勇于进取,这些都展现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黄河精神。山东省沿黄流域的党组织诞生较早,有着光荣辉煌的革命历史。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国内六个早期党组织之一,也是唯一诞生在黄河流域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党政指挥机构都设于山东省沿黄流域。1938年,长清县人民在张耀南、魏金三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在长清大峰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创建了大峰山抗日独立营,并诞生了长清县第一届委员会。1944年,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成立渤海区,这是清河区、渤海区的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也是山东省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勤劳勇敢的渤海垦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扎实创业,把一片荒芜之地建设成富饶的“粮仓”,形成了以“坚韧、开拓、爱民、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渤海垦区精神。1947年2月,莱芜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解放军历史上“以少胜多”“运动歼敌”的光辉战例。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打响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中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济南战役的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重点防御战略,同时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攻占大城市的先例,在解放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东省沿黄流域的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坚强的进取心和磅礴的创造力,建设黄河险工、引黄涵闸、沉砂池等众多水利工程,体现出惊人的勤劳智慧。其中,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因质量优异先后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和国家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20世纪60年代,在黄河口展开了轰动神州的胜利油田大会战。1984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视察胜利油田时题词:“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此外,黄河下游的沃土还哺育了以焦裕禄、时传祥、孔繁森、孙建博、高淑贞等为代表的英模人物。他们身上展现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精神,赋予了黄河文化新的生命和时代价值。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文艺作品创作、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启动实施济南明府城、菏泽定陶汉墓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推动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加强对“尧的传说”“泰山传说”“祭孔大典”等黄河沿线重点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推进龙山、泰山、邹鲁、曹州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艺术创作方面,近年来推出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吕剧《大河开凌》、杂技情景剧《强渡黄河》、儿童剧《黄河滩的孩子们》、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推动济南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曲阜尼山圣境、夏津德百旅游小镇、齐河博物馆群、天下黄河度假区等重点文旅项目的建设运营,并以“黄河入海”作为山东省黄河沿线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进行营销推广。在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应看到目前山东省在黄河文化内涵挖掘、传承利用、保护体制机制、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山东省黄河文化时空跨度较大,沿线遗产众多、种类丰富,遗产保护难度较大,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已有的保护方式以文物资源和实体资源保护为主,遗产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山东省黄河沿线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水平相对落后,知名度相对较低。特别是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内容和影响力有待提升。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存在保护传承活力不足问题,像四蟹灯、黄河打夯号子等非遗项目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以黄河打夯号子为例,它原是黄河沿线群众在修筑堤坝等工程打夯时所唱的劳动号子。由于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已经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黄河打夯号子不再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困境。
对山东省黄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挖掘不深,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与运河文化、泰山文化、儒家文化等联动不够紧密,文化引领能力有待提升。与甘肃、河南、陕西等沿黄省份相比,山东省的黄河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在开发利用方面,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博场馆较少,现有旅游产品以大河观光、生态休闲为主,产品参与性、体验性差,民宿度假、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房车营地等高品质、新业态产品缺乏,文旅融合力度不够,质量效益亟待提升。
山东省黄河流经9个地市,沿线各地市由于资源基底各异,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导致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其中,济南、泰安、济宁、东营等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德州、菏泽、滨州等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各地市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方面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和集聚效应,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山东省黄河沿线部分区段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不足,河堤护栏、园林绿地、美化亮化等景观风貌配套不够,休闲绿道、交通标识、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通过国家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遗产廊道、博物馆、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等多元化的保护模式,不断提高山东省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加大对济南焦家遗址、济南大辛庄遗址、东营铁门关遗址等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积极申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研究项目,进一步丰富实证山东省黄河流域的文明史。加快推动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等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创意性保护等多样化的非遗保护模式,加强对鼓子秧歌、黄河泥塑、黄河打夯号子、四蟹灯、德兰柳编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坚持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通过文博场馆、旅游景区、湿地公园、特色演艺、动漫游戏等载体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上“活”起来。鼓励沿黄各地市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的黄河文化产品品牌,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壮大黄河文化产业集群。通过重点打造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宏济堂中医药文旅产业园、莱芜赢丰文化产业园、高唐书画文创产业园等文创园区,将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黄河主题文创园区。此外,依托黄河沿线的非遗和手工技艺资源,融入文化创意,积极打造以黄河澄泥印、龙山黑陶、惠民泥塑、曹县汉服、博兴柳编等为代表的“黄河手造”品牌。
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黄河为廊道,整合沿线水工遗迹、风景名胜、文保单位、休闲农业和乡村资源,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深挖黄河文化内涵,突出山东省黄河的独特优势,彰显黄河下游的独有魅力,融合齐鲁文化的独特品质,统筹推进文旅景区建设、文旅产品开发、文旅品牌打造和配套服务保障,全力打响“黄河入海”旅游品牌,推动山东省黄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旅游产品线路方面,重点打造中华文明探源之旅、传统文化体验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水利水工研学之旅、黄河乡村记忆之旅、黄河非遗主题之旅等黄河精品旅游线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融合“文、商、养、学、闲、情、奇、体、农”等多种业态,通过“博物馆+旅游”“非遗+旅游”“演艺+旅游”“文创+旅游”“影视+旅游”等形式,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培育民宿度假、旅游演艺、房车露营、温泉康养、研学旅行等文旅新业态,打造黄河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加强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繁荣黄河文化艺术创作,以文学、影视、动漫等艺术形式,打造一批展现黄河特色的艺术精品。打造黄河文化展示传播平台,加快建设以鹊华楼(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为代表的黄河历史文化新地标,支持沿黄地市规划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博物馆、展览馆或展示馆与乡村记忆馆等展览展示场所,形成特色突出、丰富多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创新黄河文化宣传推介,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举办高水平黄河文化论坛等文化活动,策划黄河文化节、黄河手造节、黄河露营节、黄河美食节、黄河自驾游等活动,提高“黄河入海”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推出黄河文化育民惠民利民措施,增强沿黄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山东省沿黄9个地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共建山东省黄河文化旅游联盟,构建资源共享、品牌共铸、产品互补、整合营销的工作机制,实现无障碍旅游。同时,加强沿黄省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黄河文化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千百年来,山东省深受黄河文化的孕育滋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山东省应充分发挥其黄河文化资源、区位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好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关系,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挖黄河文化的独特内涵,展现其时代价值,传承黄河精神,讲好山东“黄河故事”;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推动黄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出一批黄河系列文旅项目,创作一批黄河文化艺术精品,推动山东省黄河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