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2022-12-04 06:14刘一涵
中文信息 2022年2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小说文本

刘一涵

(河北省张家口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小说,这些小说风格不一,其中有不少作品蕴涵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本中精选的这些名家之作不乏动人的故事情节,还蕴涵着丰富、典雅的词汇及语句,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读物。小说集各种艺术于一体,是各种文体的融合,小说在描写、构思、叙述、抒情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品读、赏析这些经典之作,学生从其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一、小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小说作品中往往最吸引学生的是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及鲜活的人物形象,相对于说明文、议论文来说,学生比较喜爱读小说。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阅读积极性大大减弱。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分析小说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把小说内容肢解开来,小说原有的美感被教师的讲解所代替,学生对小说内容、细节、情感等理解是一致的,缺少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文学作品原本有其独特的魅力,之所以称为名著是因为从语言特色、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是其他作品不可替代[1]。同样一篇小说,由于读者不同,阅读感悟或多或少会有所不同。

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小说时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知的情境中,调动自身的感官,领悟小说的魅力,让每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源于生活,同时也有虚构成分,小说中有作家的情感寄托与想象。把学生置于某一情境中,能充分调动其生活体验,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带着独特感受解读小说,站在一定的角度、高度思考小说中的人与物、情与感,学生获得的感悟也就不一样。在解读小说过程中,由于学生置身于某一情境中,学生会有一种新奇感,在这一感觉地推动下,会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主动探究文本内容,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2.提升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中有美的事、人、景及美的理念,因此,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小说这类文学作品时,要让学生感受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环境、情感及其中蕴涵的哲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的“美”,从美学视角领悟文本中蕴含的美,如果教学中缺少“美”,学生就不能进入文本的深层内涵[2]。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领悟文本的“美”,可采用“情境再现”“改编表演”“音乐渲染”等教学模式,表现小说中美的事与物、人与景、情与理。通过多种手段让原本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画面、抽象的语言文字、体验不到的情感,借助这些教学方式,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小说作品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表达、创造美。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而具有神采,是鲜活的,所有这些美熏陶、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审美及精神世界。

3.丰富想象思维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想象,尤其是小说中,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应找到文本中能激发想象思维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有的作者在文本留有“空白”,这写“空白”是作者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说内容,围绕留白引导学生想象,能深入理解小说中的的深层含义,可丰富其想象思维。

二、小说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方面的原因

1.1 内容空洞。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小说三要素为主要内容,教师从人物、情节、环境为侧重点展开分析,真可谓面面俱到。学生不能围绕重点内容而深入解读文本,学生只学到一些知识,不能从不同视角探究文本的审美价值,学生更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无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3]。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缺失自主探究、欣赏评价小说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研读小说是为教师而读,是为分析而读学生无法体验到小说中的美,无法领悟到小说中的情,更无法深入探究其文化底蕴,这样的学习收效甚微。

1.2 教法单一。小说中的很多情节与故事是虛构的,大部分教师在讲小说时,把自己置身事外,讲一个与自己及自身生活毫不相干的人或事。讲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讲作者怀念少年时代的生活,眷念农家朋友诚挚的情谊……引导学生透过小说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的表现是同情、叹息、怀念、悲愤,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要表达的情感及思想。

1.3 知识储备不足。语文教师素养滞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地发展。大部分教师已有的文学知识是学生时代所学,有些理论性知识记忆有些模糊,部分知识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部分教师仍故步自封,站在政治家、批评者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有些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学底蕴。他们已有的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过于陈旧,由于诸多原因教师没有时间与精力深入阅读小说类书籍。有些教师培训大多流于形式。有的教师没读过原著,即使有的教师读过,也没有深入研读、赏析。部分教师按教学用书解读小说文本,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教学用书,教辅中的理解复制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不同的主张时,得到教师的否定,在教学中更不可能有自己的评价,所有这些遏制了学生学习小说、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2.学生方面的问题

2.1 阅读娱乐化。现在出版的读物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调查得知,阅读兴趣以休闲娱乐为主,这一现象逐步蔓延到到校园,尤其对青春期的学生影响颇深。初中男生钟情于武侠、科幻类、游戏小说,女生钟情于言情类小说,网络上的这些小说也深受青少年喜爱。这些作品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大大减退。

阅读娱乐化使那些经典之作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学生中能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学生看得最多的是离奇的故事情节、不符合实际的玄幻、热闹的场景。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

2.2 阅读功利化。学生不读经典名著,课上被动记笔记,缺乏自己的见解,缺失自主探究的机会。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仅限于几个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是静态的,更不能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审视,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解读小说文本要立足三要素

1.小说人物解读

小说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价值观,深入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是为了让学生探究文本深意、思想、主旨做铺垫。小说中有隐藏在主要人物背后的一个人物——叙述者,叙述者有时体现出作者的想法,有时与作者思想、情感相背离,是为小说服务的。叙述者是一个独立的形象,往往会被教师、学生忽略。这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1.1 把握人物形象。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作者塑造的一些人物。经典小说中作者精心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为表现主题而服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理解人物,更能正确把握人物形象。

1.2 注重叙述者。阅读小说时仅停留在主要人物的刻画方面,学生理解知识比较肤浅,不能对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学生理解的人物形象就不够鲜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叙述者这一人物。当教师、学生处在叙述者站位上审视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对人物及文本内容、情感、思想的理解会更深入。教学《故乡》一文时,如果只关注主要人物——闰土的描写,能体验其内心的苦楚与改变,但却不能真正走进“闰土”的内心世界,当站在“我”的视角思考时,会问:作者为什么选择幼时的玩伴为叙述者;是哪些力量让二十年后的闰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以叙述者的角度解读人物,能直击人物的内心深处,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内涵。

2.小说情节解读

小说中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吸引读者阅读。故事情节中承载的是人物性格、文章主题、人物情感。部分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故事情节,这种阅读是肤浅的,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

2.1 叙事时序。作者根据写作需求及审美意识,将事情顺序加以改变。叙事时序分为顺序、倒叙、插叙。在解读小说情节时,要关注叙事时序,无论是哪种叙述时序都能体现作者在结构编排上有其独特之美。

2.2 叙事节奏。小学故事情节的进展有快有慢,叙述故事也有快有慢,这就形成小说这一文学作品的节奏。作者对小说叙事节奏把握得巧妙,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才能扣人心弦,人物刻画才栩栩如生,小说解读过程中,应把握叙事节奏,进入小说中描写的场景、情境中,让学生自由想象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思考,学生对文本主旨理解更深入。

2.3 矛盾冲突。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小说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环境氛围,小说中人物的一切活动要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因此,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与其周边环境及生活环境有哪些冲突矛盾,通过这些矛盾冲突体会人物性格、情感、思想及文章主题。故事情节中有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理清这些矛盾冲突,学生才能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

3.注重环境描写

3.1 注重语境。在解读小说文本时,只有理解小说中作者创造的语境,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本中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小说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作者创造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作者的创造意图、深入理解小说内涵。注重语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为阅读做铺垫。

3.2 关注创作背景。关注作者生活的年代及当时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心情下创作此文,就能真正走进作者;走进作者生活的年代,才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在教学小说时,可从小说创作的背景入手,学生对写作背景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洞悉那个年代的文化,这是深入理解小说重要环节。

四、立足小说文本,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尝试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动”,语文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五彩纷呈的现状,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突显出“新”“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情境教学,为创设适宜的情境煞费苦心。情境教学,应立足教材文本,情境教学一旦脱离了教材,就如空中楼阁一样虚无缥缈[4]。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应立足小说文本。

1.诵读情境

诵读在小说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诵读是学生理解、分析小说文本的基础。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许多小说都是出自经典名著,文本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节奏感很强,适合学生阅读。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深深吸引学生阅读,让其陶醉其中。在教学小说类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领悟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场景及人物形象。教学《故乡》一文时,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人杨二嫂的形象,教师可选取文中片段进行诵读,由于文本描写杨二嫂用的笔墨不多,可引导学生从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这几方面进行朗诵。教师可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尤其是语言描写部分,如:“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大部分学生不能读出杨二嫂势势利、刻薄、尖酸的语气。教师让学生读文本中对二十年前的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在读二十年后的外貌描写,通过比对,再读有关杨二嫂的语言描写部分,学生就能读出人物当时的语气。在读中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在读中获得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语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5]。

2.语言情境

读懂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读透才能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阅读教学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并学会运用而深入理解作品,语文课程研究的对象语言文字的运用。小说作品中的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多变又有个性,受读者喜爱,因此,阅读小说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文本中生动、形象富有个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将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6]。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赏析有关描写孔乙己的语言,这些有个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孔乙己生活的环境中,这样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小说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