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2-12-04 04:00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大庄小学胡进平
家长 2022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大庄小学 胡进平

近几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突显出来,很多小学生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此,小学教师要更加注重素养教育和健康教育,要有意识地在德育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探寻他们在当前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拥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一、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中,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师最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教授学生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同时,要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指的是教师以哲学思想和道德素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质素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个性特点、抗压力能力、处事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这两方面的教育虽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属于核心素养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这两种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心理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德育教育中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另外,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态度,让他们拥有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能促使小学生树立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对小学生而言,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建立健康心态的基本条件,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接受素养教育的重要前提,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辅助,因此,小学教师要合理地将其融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教育观念,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

在以往的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理论方面的教育,通常都是以说教的方式将相关内容传授给小学生,有时也会出现指责的现象,但是却很少使用疏导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因此,传统的德育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刻板的印象。而且,这种说教的方式只是将道理模式化地灌输给小学生,使他们不断被动地接受信息,却难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进而转化为自身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时甚至产生了反向教育效果,容易让小学生产生逆反的学习心理,从而降低了德育教学的效果。对此,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教育态度,并且,要探究班级每名学生的实际成长情况,尊重并顺应其内心真实的求知需求,用多样化的方式带领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坚持以学为主的原则,要平等面对每一名学生,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这样才能改变小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改变他们对德育的印象,并逐渐建立起积极的求知态度,从而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态度。比如,当某学生做错事情时,教师不能盲目地指责和批评,而是要与其进行深度的交谈,减少他的思想顾虑,使其能够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教师。而教师则要在这些信息中找到关键要素,并针对错误的关键点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纠正错误,改善其认知的状态。

(二)挖掘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正因如此,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知识探究中,却忽视了对自身内心真实需求方面的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小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德育方面的知识和观念时,就要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材料中与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的知识,并且要巧妙地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学材料是他们教育学生最主要的参考,也是接触最多的文字材料,而且,教材本身就蕴藏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探索这些文字信息中更为深奥的道理,找到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然后再将其优化成更适用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知识,以此来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当教师利用战斗中的英雄事迹来进行德育时,还可以借助在艰难环境下生存的普通人的生活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生意识到当前平安幸福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的观念,鼓励每名学生做到每天都要微笑地面对生活,即便遇到挫折,也要勇于克服,要像战士一样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一切难题。由此可见,小学教材中不仅蕴含着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蕴藏着很多良好的人生态度。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进而改善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

(三)创设教育情境,增强心理健康体验

小学教师除了可以挖掘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不同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学习体验,用亲身参与、亲自感悟的方式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从而完善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是让小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并拥有更大的面对挫折的勇气。对教师而言,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只依靠以往的说教模式,而要考虑到当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要从他们的真实想法出发,把理论、道理类知识融入日常言行举止中,利用生活片段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真正打动他们的内心,使其真正将这些观点内化于心,从而做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在创建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比如真实案例讲解、现实场景还原、逼真动画模拟、具体情境演绎等,利用声音、影像、场景等要素调动起小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借此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这些情境中,从而加深对不同情境、不同事件的感悟,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为了让小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可以创建观察植物生长的活动,在班级种植一盆月季花,然后鼓励班级学生每天按时间段对其进行观察和养育,并且,记录月季花从叶子生长到花蕾绽放的过程,让他们看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形成更加积极的生活观念。小学生通过沉浸式融入各种情境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的体验,也能更精准地感悟到情境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认知。

(四)遵从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更渴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被他们所认可。对此,教师就要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要在德育中有效渗透鼓励性教育,以此来满足他们内心的实际需求。首先,教师要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不同小学生的不同特点,挖掘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再以此为基础组织各种各样的互动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从而使小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教育活动,先给小学生布置自主性探索的任务,让他们利用互联网和身边的现实资源找寻与之相关的信息,然后再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把自己所查询到的内容分享给其他同学。而在这一过程中,每名站上讲台的小学生都会得到一次有效的锻炼,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教育方案,才能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比如,在不同的节日里,教师除了借助节日内涵进行德育之外,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集体娱乐活动,借此帮助小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意识。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唱《爱我中华》,而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也可以伴舞。这样的活动方式既能进行精准的德育,还能满足小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其真正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

(五)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之间交流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历也不够丰富,所以无论是在道德观念上还是在心理健康上,还都处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他们很难利用清晰的理论知识来应对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而且,大部分小学生的内心也是较为脆弱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每当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逃避的心理,并因此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对此,教师为了改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缓解精神上的压力,就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要认识到自身倾听者的身份,认真聆听学生内心最为真实的诉求和意愿,然后再依据这些信息对他们进行情绪上、心理上的疏导,以此来改善小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困难的态度,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到更为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能,要利用引导的方式向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学习观。例如,当某名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时,教师就需从他的视角出发来探寻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然后再从根本上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教育,让他明白学习的真实内涵,进而使其逐渐学会用平常心来面对各种问题。另外,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尊重和关心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师生平等的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用更加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教师。而这样的方式也更便于教师进一步加深对每名学生的了解,知道他们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学习需求、心理期待等,以便日后能够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六)落实个别辅导,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当前的小学教育通常是一种群体性教育,但是由于每名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导致他们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个体教育,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并且,通过这些细节来判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另外,教师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用当前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真正听懂、真正理解并且深刻感悟到其中的道理,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例如,当教师面对比较内向的小学生时,可能很难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让他们敞开心扉与自己进行沟通。对此,教师就要转变沟通的方式,让小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在日记中,也可以用书信的方式传递给教师。而教师则可以从学生的字里行间中发现他们的真实意愿,探寻他们对生活到底有着怎样的期盼,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复和开解,久而久之,也能有效减轻这类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从而使其逐渐与教师产生更多的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还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七)改善学习氛围,创建积极向上的风气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心理状态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日常所接触到的环境,如果周围的气氛比较轻松愉悦,那么他们的心态也会变得更好。由此可见,小学教师要想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要改变日常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减轻在学习上的压力。比如,将传统的早读课、班会课、德育课,以主题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开展,让学生用演讲、讲故事、情境演绎等方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展示出来,或者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有效活跃讨论会的氛围,转变小学生对学习的枯燥印象,从而激起他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减轻学习压力。

例如,小学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缓解考试前的压力,可以利用班会课程开展故事讲座活动,给学生讲述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托尔斯泰的童年和壮年,并且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述让小学生明白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敢于面对失败,并且拥有越战越勇的气势,以此来缓解他们面对考试的紧张情绪,使其能够真正用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核心素养教育政策的不断落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小学教师的重视,而这两方面教育也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科学合理地将其融入各类教育活动中,以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小学生创建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班级所有学生建立起强大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有信心、有勇气地面对所有困难。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心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