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鹏
(漳浦达志中学,福建 漳浦 363299)
阅读(读题)作为学生与试题(知识)的对话,读题就是考生走进试题、理解试题、发现试题、还原试题、建构试题的过程。只有对试题的有效阅读,才能深入理解试题,进行深度思考,表达也才能科学、精准。
典型例题:例1(第5 题)、例2(第6 题)、例3(第9题)、例4(第12 题)等。
错因分析:作答时学生没有细致读题,获取关键信息。如第5 题没有紧紧抓住“激素”这个关键词,导致不能准确分析各种病的病因:A.白化病属于遗传病;B.坏血病由于缺乏维生素C;C.巨人症是因为幼年时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过多引起的;D.肺结核属于传染病。第6、12 题,学生读题时应关注“体细胞”“生殖细胞”“染色体”“性染色体”等概念,才能准确区分体细胞(生殖细胞)染色体(性染色体)数目规律:“体细胞”(性)染色体成对存在,而“精子”属于生殖细胞,(性)染色体成单存在。第9 题虽然题目对“错误”一词进行了标注,以示强调,但是学生对生活中很熟悉的蚯蚓产生思维定式,立即判定蚯蚓属于分解者,与题目要求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大相径庭。
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不仅从教材等素材获得知识,也要从生活中、从探究和实践中获得知识。从广义来理解,观察也是一种阅读,也是学生认知的一种输入,善于从生活中“阅读”和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也是学生的教科书。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与普及,教学中出现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现象,连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也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实验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语言性阅读,也剥夺了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机会。生物学科应重视实验教学,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可以这样给学生提供阅读素材,引导自主阅读、有效阅读。首先,抛出问题:“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进行探究实验前,让学生阅读教材P89 中“作出假设”材料,启发学生边读边找出关键字、关键词等重要信息,学生分别找到了“春天”“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松土”“有充足的空气”等,引导学生从这些词中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学生通过语言性的阅读,很容易想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从“春天”“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可以得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的结论,从“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得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的结论,从“松土”“有充足的空气”得到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的结论。接下来在制定计划之前,教师出示如图1 所示装置:
根据右边装置图,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能读懂图意,并深入思考:你觉得1−6 号种子哪些种子能萌发?为什么?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学生很快读懂了图意:1−6 号种子只有2 号能正常萌发,其余的无法正常萌发。理由如下:1 号种子环境条件有空气、有温度,没有水分,不能正常萌发;3 号种子环境条件淹没在水中没有空气、有温度,有水分但太多,不能正常萌发;4 号种子环境条件有空气、温度只有2℃,没有水分,不能正常萌发;6 号种子环境条件淹没在水中没有空气、温度只有2℃,有水分但太多,也不能正常萌发;5 号种子环境条件有空气、有水分,但温度只有2℃,也不能正常萌发;2 号种子环境条件有空气、有温度,有水分,能正常萌发。据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最后,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动手进行实验。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学生有能力、有潜力在教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下完成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这也是对学生阅读的历练,是学生阅读力发展的必经过程。
又如,自然状态下的水稻为两性花且自花传粉,图2 为正常水稻花的部分结构。研究人员发现某品种水稻的雄性不育植株(雄蕊发育异常,雌蕊发育正常),并利用其进行杂交育种。已知水稻的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用E、e 表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的体细胞有12对染色体,其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 12 条。与正常水稻花比较,雄性不育植株的[①]发育异常,无法产生正常的花粉。
(2)科研人员用育性正常的水稻花粉对雄性不育植株进行人工授粉,结果发现子一代植株均育性正常。由此可推测,雄性不育隐性(选填“显性”或“隐性”)。
子一代的基因组成为 Ee。
引导学生进行本素材阅读时,首先要求学生在阅读题干信息时找出关键字、关键词,即获取有用的信息:“两性花且自花传粉”“雄性不育植株”“雄性不育和育性正常”“基因用E、e 表示”等。例如,解答第(1)小题时,让学生找到关键词“体细胞”并知道染色体成对存在(12 对),而“精子”属于生殖细胞,染色体成单存在(12 条);其次,读图时,要求学生读懂图中的结构1 是雄蕊的花药、结构2 是雌蕊的子房,因此判定雄性不育植株的[①]发育异常。解答第(2)小题第二空格时,学生如果读题的时候没有获取“基因用E、e 表示”这个有用信息的话,就出现了用“A、a”“B、b”“D、d”之类的错误答案。
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哪怕是优秀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出现“会读书不会考试”的现象,即存在解题障碍。很多教师习惯性地把这类解题过程归纳为非智力因素、不够细心之类的原因。实际上,除了非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细致而有效的阅读,缺乏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如果说阅读是对试题内容初步认知,思考则是对试题内容的深度的认知,是对所学知识的加工、判断、鉴赏、质疑、建构等过程。
阅卷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正确解答部分试题,是因为读题后没有深入思考。思考要立足试题、基于试题,脱离试题的思考会成为“游思妄想”。
典型例题:例5(第27 题)第(1、3)小题
错因分析:解答第27 题第(1)小题第二空时,有部分学生脱离试题,直接判定丹参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输导组织的导管运输至根,不懂得对植物疏导组织两种管道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混淆了导管从根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完成第(3)小题第二空时,很多学生没有把试题读懂、读清楚、读全面、读深刻,思考不深入,考虑不全面,判定棉蚜的天敌只有食蚜蝇,而忽略了棉蚜的天敌还有三突伊氏蛛。
思考起于问题,问题是培养思考力的引擎。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有利于诱发学生自主思考、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思考力的发展。
如图3 为人与生态系统的部分关系图,①−⑥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4)人们走进玉米田感觉空气清新又湿润。这与植物的生理过程[①③]有关;吸入的氧气经过[④]过程进入血液后,最终在细胞中被利用。
例如,解答第(4)小题时,大部分学生都由题干中的“清新”一词,只考虑到光合作用,所以只回答生理过程③,而忽略了生理过程①。引导学生读题的时候,抓住关键词“清新”和“湿润”,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度理解,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清新”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使空气清新;“湿润”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植物的蒸腾作用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增加大气湿度,因而使空气湿润。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语言性表达不出来、表达不规范、不科学等,但行动性表达可以做得来、用得来;而有的学生行动性表达不出来、用不来,但语言性表达得来。学生在能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试题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试题进行深度思考外,还要能精准、科学表达。
1.科学术语不规范,错字、漏字、添字
典型例题:例6(第27 题)第(2)小题、例7(第31题)第(2)小题、例8(第33 题)第(4)小题
错因分析:
解答(第27 题)第(2)小题、(第31 题)第(2)小题时,出现“竟”“月市”等错别字,原因在于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不够规范,没有要求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解答(第33 题)第(4)小题第二空时:产生的含a的精子和含a 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白花植株。学生的表达不科学、不精准、不规范,出现了诸如“精子和卵细胞”“a、a”等答案,原因在于学生无法科学地描述表达“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这个过程。
2.重要概念掌握不准确、相似概念混淆
典型例题:例9(第24 题)、例10(第31 题)等
错因分析:概念的形成与理解是学生的软肋,特别是对于重要概念、重要的生理过程,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出现掌握不准确、死记硬背不理解、相似概念混淆等问题。如第24 题对“自然选择”概念理解不到位;第31 题是因为学生对“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理解不透彻。对于概念的教学可尝试概念图教学,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同时加以补充拓展,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加系统地学习,理解生物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可提高做题时对知识的提取。
3.探究实验欠缺,行动性表达能力不足
典型例题:例11(第2 题)、例12(第3 题)、例13(第25 题)、例14(第34 题)第(2、4)小题
错因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真正开展实验教学,如面对第2 题,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需要使用的材料用具;第3 题中,学生也未能很好地区分细胞的各种形态;第25 题不能准确提取题干信息,得出实验结论;第34 题中,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怎么操作属于控制单一变量等。
表达力是对阅读力和思考力的检验。学生的阅读是否有效、理解是否深入,关键看他能否有序、科学、精准地表达出来。生物学科注重探究和实践,既要有语言性表达,也要有行动性表达。比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内容中的概念6:“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学业要求:分别用“描述”“说明”“阐明”“说出”等语言性表达要求;用“设计”“探究”“关注”“运用”等行动性表达要求。
例如,石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会因泄漏等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研究发现植物根周围的微生物具有降解石油污染物的作用。玉米根系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能修复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为探究石油污染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某研究团队选取先优666、联创808和京科甜608 三个品种进行实验,见图4。
实验一:探究“土壤石油污染浓度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如甲图。
实验二:探究“土壤石油污染浓度对玉米根表面积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乙图。
(1)分析甲图可得出:
②土壤石油污染浓度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是________(2 分)
解答第(1)小题第②题时,多数学生存在表述不完整,只答出答题示例中一点:①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低于50g/kg 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明显;②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超过50g/kg 时,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随着石油污染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或“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超过50g/kg 时,石油污染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③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超过50g/kg 时对联创808 种子萌发的影响相对较小。
只有个别学生表述完整且逻辑正确,能答出答题示例中两点或以上:①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低于50g/kg 时,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明显;②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超过50g/kg 时,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随着石油污染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或“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超过50g/kg 时,石油污染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③当土壤石油污染浓度超过50g/kg 时,对联创808 种子萌发的影响相对较小。
总之,从阅读试题的情况、解题过程的现状分析、科学术语等答题规范的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通过提供阅读素材,引导自主阅读、有效阅读,培养学科阅读力;设置问题情境,引导深入理解、深度思考,培养学科思考力;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有序、科学、精准表达,培养学科表达力等环节为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