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2022-12-03 21:16彭桂英曾郁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免疫学微生物学中医药

王 晴,彭桂英,曾郁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029)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不断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生物产业也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支柱产业。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领域的基础整合学科,是联系生命科学与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我们要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中医药向现代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化进程,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1]。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生命科学基础概论课程,其内容分为生物化学和医学免疫与医学微生物学两门课程,是面向非医学专业的现代医学基础课程。

因此,以生命科学基础概论整合课程为切入点,在中医药高校面向非医专业开展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课程对学科交流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理论课时较少

面向非医专业的生命科学基础概论课程是不同学科间分模块授课。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部分的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两大部分,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多、专业性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即使在医学专业基础课中也属于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

生命科学基础概论—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计划学时分别为18课时和27课时,不同授课对象有所差别,授课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要想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讲透讲精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学生的生物类知识储备不足

在笔者学校,生命科学基础概论—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学生,主要来自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中医药国际传播(英语)、医学英语等专业,他们缺少对生物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本课程内容的特点是抽象性、系统性和机理复杂性,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涉及免疫学复杂通路讲解时,学生反映看到诸多英文简写和专有名词就会“犯晕”,跟不上授课节奏,进而在思想上开小差,以逃避的方式消极对待理论较深入的知识点的学习,这种畏难情绪甚至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缺少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关联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在重视教师传授知识输出过程的同时,学生主动学习也非常重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考核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是否提升了个人能力和素质,真正做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2]。但从本课程来讲,授课教师对非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了解程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程度;对非医专业学生的学习诉求未做深入调研,无法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导致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要求,而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不用谈及深入思考和理解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对他们今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可能从事的专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4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非医专业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有一定恐惧心理,面对考试时这种心理表现尤为突出,担心因为背诵某个概念不完整或缺少字词而被扣掉分数。这也归结于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成绩仍由平时成绩和课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组成。

对非医专业学生的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内容,并不要求讲解过于深入,而是以科普形式为主,那么这种沿用传统考试方式的考查形式,显然不适合于非医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2 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2.1 辅以科普书籍,优化现有自编教材内容

目前大多数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类教材专业性过强,并不适合非医专业的以文科生为主的学生使用。为了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发生过程以及相互联系等,本校免疫与微生物学教研室自主编写了适合非医专业学生的课程教材,精简教学内容,保留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内容,适当引入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自编课程教材作为专业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尤其是医学免疫学的内容,是比较深奥难理解的,专业教材的内容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科普性参考读物,如《优雅的守卫者》《免疫》等。这两本科普读物既有真实医学案例为导引,阐释了人类精妙而复杂的免疫系统,又饱含了作者对问题的思考。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原版书籍阅读,提升对本课程专业词汇的认识。科学读物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非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增加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力求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2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枯燥难懂的免疫学概念和机理提高了非医专业学生课上走神的概率,因此传统教法无法适应非医专业教学要求。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绪论是引导学生构建课程知识框架的重要一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黑死病等入手,以实际案例为导课,引入免疫一词,通过对人痘接种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中医师的智慧以及在阻止天花传播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比喻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可将免疫系统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军队和警察,“军队”主要作用是“戍边”(消灭病原菌、免疫防御)和“安内”(消除异己分子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而“警察”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国家秩序,保持内部环境稳定(免疫自稳)。

同时,还可引入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免疫学过程和概念更加形象直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4]。比如讲解免疫细胞时,在PPT中加入了很多动态图片,让这些在身体里时刻保持工作状态的免疫细胞在学生面前生动起来,深刻感受吞噬细胞如何追踪吞噬侵入的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在趋化作用的“感知”下如何围聚在秀丽隐杆线虫周围打一场“包围战”,以及细胞毒T细胞对癌细胞的“死亡之吻”等。如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时,先绘制细菌各种结构的Flash示意图,使学生对各结构有一个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掌握和记忆[5]。

2.3 将网络科普资源和网络微课引入课堂

在课堂授课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环境,在课程微信群中为学生推送与课程相关的TED或其他平台科普视频(英文版)和微课视频,诸如改变世界的事故——青霉素发现之旅、流感病毒的变异、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基本作用原理等,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6]。

通过可视化的视频观看和英文讲解相结合,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传播(英语)、医学英语等专业学生理解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概念、熟悉相关专业词汇、丰富自身知识,对其今后学习其他医学课程也有裨益。课后学习打破固有上课模式,学生不仅可在微信群中发布观后点评,课上也可由此出发适当设置讨论环节,增加学生与教师的进一步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4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效果是在学生经过学习后展示的具体的学生行为,包括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等的能力,是可测量的,学生成绩即为学习效果直接客观的评价指标[7]。生命科学基础概论—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这一课程所面向的非医专业学生,对这些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不需要掌握深奥的理论机制等内容,而且对基本概念、知识点以理解为主,死记硬背并不是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目前本课程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占了60%,包括学生的出勤率、线上线下学习表现、平时作业等,而期末考试仅占总成绩的40%。平时作业主要是以撰写短评或学习感想为主,比如查阅免疫学或微生物学发展相关的资料后发表评述,英文专业学生则要求以英文形式撰写,一方面检验学生线上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为今后的授课提供参考。期末考试试卷题目仍以课堂强调的重难点为主,旨在让学生巩固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尝试设立非标试题(以论述题为主),旨在拓展学生思维。通过以上考核方法,期望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

3 结语

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规范中医药相关法规制度等,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每一位中医药院校学子的使命。在这一背景下,非医专业学生中开展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基础教育,力求与不同专业培养需求紧密结合。因此,无论从课程设计还是考核方式上均需要更多的摸索和实践。本教研室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有效且合理地利用多平台综合教学,如何设计出与不同专业本科生相匹配的考核内容,让学生在科普教育的背景下真正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免疫学微生物学中医药
《中国免疫学杂志》关于彩图处理的有关说明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