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探讨

2022-12-03 21:30刘雪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学

刘雪娇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9)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文化传承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 一方面,不受时空制约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助于面向更广空间传播文化;另一方面,信息的高度开放,又造成了文化交融并趋于同质化的现状。尤其是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 生产方式趋同破坏了传统手工艺、建筑等文化传承的根基,导致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诸多传统技艺失传。目前,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情况下,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肤浅,意识不到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而汉语言文学题材、 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与各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认知存在密切关联。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古典小说、民间故事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情世故,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进行了创作、编写和记载, 有着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极高的思想价值,是研究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最好素材,也是开辟文化传承路径不可多得的工具。

1 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文化传承价值分析

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记载、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汉语言文学作品就是运用这些载体进行创作并流传至今的。 所以,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除了可以从文学艺术视角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特征, 还能够以服务文化传承为目标, 从不同视角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将其通过各种平台,运用到传承人培养、传统文化宣传等领域,助力文化传承。

1.1 发掘传统文化元素,清晰展示中华文化发展脉络

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文学以诗歌、小说、传说、词话等形式,遗留下来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元素:民间传说中的民俗、典故中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 诗词歌赋中的民族精神……只要稍加探究, 就能从只言片语中发现不止一种传统文化元素[1]。倘若从特定传统文化传承视角进行系统性研究,就可以发挥汉语言文学研究学科的专业优势,从诞生于不同时期的品类繁多、 语言文字运用手法各异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并理清传统文化的诞生、传承和发展脉络。再针对不同的文化传播对象,运用易懂的语言和易于被接受的形式, 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物质生活之间的联系,呈现其继承性。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反思,并且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1.2 继承与创新并重,促进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尽管汉语言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演变,但其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实质始终如一,对文化创造和传播的影响力也未曾改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 还是为了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承, 都可以在现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创新研究课题和实践方向。使之继续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继承媒介的作用,与传统文化实现融合发展[2]。 一方面,通过从专业视角解读现代文学作品创作的走势,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外来用语和网络文化的影响, 自觉规范语言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开设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或举办讲座,借助古典名著情节广为人知的优势, 从文化传承视角解读作品,让现代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1.3 建立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助力文化传承

虽然历经战乱、政局剧变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在家庭、社会层面的传承从未间断。尤其是在家庭观念、伦理道德方面,尽管在不同时代的表述不同,但与诚信、友善等行为准则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所以,从文化传承视角进行汉语言文学研究,可以发现各类著作、史料和口头传播的民间戏剧、传说等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还原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风貌, 了解当时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例如:以解读广为传唱的戏曲剧目内容,分析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形式,让现代人了解中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关系。而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让现代人建立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对探究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的同时,强化民族的认同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2 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及问题

2.1 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弱化

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是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基础,在不同自然和地理环境下,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的差异,造就了不一样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3]。 而当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时期,形式各异、材质多样的传统生产工具被性能相近的高效机械设备所取代, 依赖个人特长和技艺的生产活动被工业化的生产流程代替,导致织造、建筑等传统手工艺大量失传,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明显冲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弱化,不利于文化传承。最典型的就是在工业文明和互联网文化发展时期, 一代代人对效率的无限追求和审美取向的变化, 使得人们忽视了生产生活活动中应有的文化传承,以创新之名,抛弃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文化, 导致所有仅依赖人工传承的传统技艺陷入传承绝境。

2.2 外来文化撼动了文化传承根基

民俗、 手工艺等传统技艺和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承,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而网络文化的崛起和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边界,也让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有了了解、体验不同文化的条件。人口流动、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很多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根基,增加了文化传承难度。 例如:各地的民俗、戏曲及传统服装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虽然借助网络媒体和日益发达的交通条件,有了更高知名度,但文旅产业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非理性开发, 不仅没有明显改善传承困境, 反而造成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没有了与之相称的人文环境。 原住民流失、文化符号被曲解、传统手工艺品被工业产品取代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文化传承领域,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渐趋模糊。

2.3 网络文化侵蚀了文化传承媒介

语言文字符号是人类记载文明成果的主要工具,也是传播和继承本土文化的媒介。 因此,文化传承离不开本土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但在网络文化崛起的背景下, 虚拟空间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场合,不仅可以跨时空实时互动,而且信息的主要载体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视频、动画、图片甚至即兴创作的符号所占的比例也正在快速增长。一方面,无论其以何种方式传递信息, 起因都是人们有某方面的表达需求。所以,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现代人对语言文字的创新运用, 符合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承规律;另一方面,图片中英文混合的短语、动画的运用,虽然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但从文化传承视角来看,却影响了汉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媒介作用[4]。 倘若不加干涉,极有可能让汉语言文化本身的传承出现问题,并且失去其传播、记载传统文化的作用。 对此,汉语言文学研究者可以创新研究思路,深入了解网络语言创造、使用和传播的根源,对照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探索其与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文字运用方式的演变有何联系,分析其对汉语言文学作品创作和汉语言文字传承的影响, 为现代语言文学规范运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2.4 文化传承人培养空前困难

在汉语言文学作品广为流传的过程中, 对文化传播和继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个时期的人们通过阅读小说、文学作品、聆听民间故事、观赏戏曲表演等,可以从作品人物的言行中感悟传统价值观,了解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而随着近现代西方教育方式的引入, 人们接触传统文学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少, 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语文学习阅读少量作品。 而且教师的教学重点多在作品的艺术性方面,对其文化内涵的解读极其有限,导致年轻一代无法接受其熏陶,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浅薄,有些年轻人漠视本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也局限于体验、娱乐层面。部分传统文化发源地的原住居民中,年轻一代往往以能否带动经济发展为评判本地传统文化价值的标准, 极少关注本地传统文化能否继承和发展。作为局外人,绝大多数现代人仅乐于以游客或消费者身份,通过参观了解不同地域传统文化。上述现象足以反映目前传统文化传承的窘境, 也印证了让现代人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何等重要。

3 创新汉语言文学研究思路,助力文化传承

3.1 创新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解译形式,强化现代人的文化认同

为了让现代人更广泛的涉猎汉语言文学作品,感知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汉语言文学研究者应契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以适合在网络空间传播的形式,运用易懂的现代语言文字,对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译和创编。 例如: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交流等事关文化传承的活动需要,对《诗经》《水浒传》等传世经典著作中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以白话文配插图的形式,制作系列PPT 或者动画,作为文化传播和教育的素材。 相比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更能吸引惯于观看短视频和动画作品的年轻人。 而且作品可以在多种互联网平台上传播,有助于扩大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2 传播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巩固传统文化根基

从文化传承视角开展汉语言文学研究, 必须找到研究成果的应用和传播途径。 针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可以把教育、社会文化活动和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平台,通过和高校、社区、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结合活动主题和教育、宣传目标,策划文化传播活动项目, 达到传播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助力文化传承的目的。例如:通过和高校合作,策划校园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成果, 使之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和传承状况。此外,在线上教育平台越来越完备的背景下, 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以演讲视频、展示PPT 等形式,借助网络渠道面向公众传播,让更多人产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3.3 融合发展、多方联合,抵御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侵蚀

目前, 虽然传统文化遗失和传承断绝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也有诸如茶文化等继承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为了让这些文化的传承保持良好态势,也为了继续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传播、继承媒介作用,应探索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一是,可以借助传承态势良好、影响力大的传统文化传播,展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5]。例如:探索和茶文化传播机构合作,在茶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上,把茶文化相关的戏曲、诗歌等汉语言文学作品片段融入其中[6]。可以更好地展现茶文化的渊源, 也让人们在品茗了解茶具、 茶艺等茶文化知识,感知与其相关的汉语言文学魅力,让二者同时获得广泛认同,达到促进文化传承的目的。 二是,通过与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合作, 发挥双方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优势, 共同研究如何创新现代文学艺术表现形式,让现代人借助其了解传统文化,找到促进汉语言文学和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契合点。

3.4 创新汉语言文学研究课题,培育稳定的文化传承者队伍

在多元文化影响下, 要想培育稳定的文化传承者队伍, 必须对培养对象进行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其不被世俗观点左右,也不为外来文化所动摇,充分认识传承对象的真正价值。针对这一目标,要创新汉语言文学研究课题,以特定的传统文化为线索,广泛搜集研究素材。 一方面,以××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主题,通过阅读相关史料、查阅文献, 搜集和整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和传统文化相关信息,作为编写教材、创作宣传资料的依据。 另一方面,通过和高校、民间文化交流和保护机构合作,以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培训和讲座等形式,面向有志于传承或研究传统文学的人士,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由于有来源可靠的佐证,而且经过系统的整理,可以让参与者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感知其魅力、认同其价值,从而扩大传承者队伍。

3.5 关注网络文化动态,引领现代汉语言文学创作走势

针对现代人热衷于创造、 传播和使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应践行汉语言文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既要客观看待这一社会潮流,肯定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应基于文化传承立场,关注网络文化动态,对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语言和文学作品创作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先要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掌握广泛流传、造成较大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创造、传播规律,了解现代读者的心理。再在此研究基础上,基于对网络文化动态的跟踪分析, 审视现代文学作品艺术风格和语言文学运用趋势, 促使各界关注网络用语和外来文化对文学作品思想性的影响, 引领新时期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创作和传播, 继续发挥文学作品文化传播和继承载体的作用。

4 结语

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网络文化兴起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问题。 而汉语言文学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也是其传播和继承的主要媒介。以服务于文化传承为目标进行汉语言文学研究,通过充分发掘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理清不同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于潜在的文化传承者、普通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面前,可以有效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全面助力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