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韶文化中的“和合”精神

2022-12-03 20:51:45文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利玛窦韶关精神

文豪

(中共韶关市委党校,广东韶关 512029)

目前,学界有关韶文化这一概念的相关研究还很单薄,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于韶关学院宋会群、严兴文、赵彩花三位教授所撰写的三篇论文:《论韶文化的概念与区域文化特征》《论韶文化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韶文化”命名溯源及其文化性格》。透过这三篇论文我们可以大致确定:韶文化是集中于韶关这块行政区域的地理范围内,以舜帝南巡奏韶乐为源并不断发展累积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在论及韶文化的精神特征时,三位教授都在文中提到了韶文化和谐包容的精神特征。宋会群教授认为韶文化是以“韶石”为代表的丹霞红岩自然美和以善美和合为核心精神的韶乐人文美的有机结合,在精神特征上体现为开放、包容和融合[1]。严兴文教授在概括韶文化的传统文化精神特征时,首先强调的就是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2]。赵彩花教授将“和”的境界与“风”的特质、“乐”的精神一道归纳为韶文化的文化性格[3]。韶文化历史悠久,韶关一地也被和合的精神浸润已深。时至今日,韶关的整个社会氛围还充分体现着这种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外地人在韶关几乎感受不到任何排外的紧张感。三位教授虽然对韶文化中的和合的精神特征有所论及,但只是粗略的概括,缺乏深入的剖析,韶文化中和合的精神特质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抑或为什么说韶文化中具有和合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何以形成?根源在何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追问。

1 韶文化中和合精神的主要依据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合二字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其中记载“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4]就具体内涵而言,“和”与“同”相对,正所谓和而不同,和指的是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之上,异质的因素处在一起和谐共生、相互融通,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诚如《国语·郑语》史伯所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5]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谐共存正是“和合”这一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韶关突出地体现了这一文化特征。

1.1 相互融合的民族关系

从马坝人所处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韶关一地的族群便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宋会群教授对韶关民系的发展变化作出了较为精准而全面的概括。至先秦历史时期,北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居住着古越族,建立有“无君长”的缚娄、阳禺、驩兜等小国。至秦汉,随着中原汉族政权对岭南的多次经营(包括秦略岭南、赵佗立国、汉武帝灭南越国、马援南征等),不少汉民留居粤北,形成了南越族与汉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不少世族南迁,张九龄祖先就是在这一时期迁居岭南的。隋唐时,源于早期湖南五溪蛮的“莫瑶”族形成,逐山而居,不纳税赋,受唐、宋、明历代排斥,自唐至明清,逐渐迁入粤北。宋至元初,中原汉民因战乱大规模经赣州涌入南雄,珠玑巷成了其聚集地,经数代后,这些汉民又举族南下珠三角,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现在广府人的主体[6]。元明清时期,又有不少汉族人越岭定居在粤北地区,这就是现代珠玑巷、始兴、韶关、翁源、曲江等地的客家人,他们构成了韶文化中的又一主流民族成分。除此之外,至少自明代以来便活跃在岭南各大水系的水上人家——疍民,也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始兴、韶关等北江流域。[7]根据《韶关市志》的记载,到1987年,全市共有26 个少数民族,遍居全市12 个县及3 个市辖区,人口13.8 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2%。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瑶族、壮族和畲族,乳源县为瑶族自治县。几千年来,在韶关大地上,不同族群交错杂居,复杂演变,但是并没有带来如晚清肇庆一带的“土客大战”,或者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激烈冲突,反而呈现出族群之间相互交融的和谐状态。如今,经过长期的和谐共存,韶关境内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本地人与外地人已融合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地域和文化归属感的共同体——韶关人。如今的韶关人可以将韶关境内各个族群的文化作为自身文化身份的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韶关不同族群和合而生了一个新的群体,这也正是“和实生物”的直接体现。

1.2 和谐共处的宗教关系

不同宗教之间和宗教内部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人类几千年中众多的灾难性记忆,从耶稣受难到十字军东征,再到眼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中东的肆虐,宗教之间的矛盾背后是一场场血腥的杀戮。韶关地区的宗教历史悠久,除了少数民族聚居的自然宗教之外,流传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宗教,还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历史以来,韶关一域之内并无巨大宗教冲突的相关记载,哪怕是清末在当时复杂的时局之下各地教案频发,韶关也没有发生相关的宗教事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史或者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中的箭头人物利玛窦,他所开启的韶关天主教传教史更突出地反映出了韶关在宗教关系上的和谐氛围。

韶州是天主教在中国的第二个传教据点。从1589年利玛窦离开肇庆,来到韶州开辟传教据点,到1617年费奇观、黎宁石等人被迫撤离韶州的南雄县止,天主教在韶州的传播历时28年,其中利玛窦在韶州传教6年。天主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距甚远,利玛窦来到韶关时,当时的韶关人第一次认识到这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宗教。但是,面对如此陌生的宗教,当时的韶关人并没有对这种宗教进行强烈地打压排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友善的宗教环境,利玛窦在韶关传教6年,并且在韶关完成了一系列转变。这些转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僧易儒”。利玛窦初到中国传教时是一副僧人打扮,来到韶关后,他发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僧人的地位其实很卑微。为了进入当时中国社会主流圈子(士大夫阶层),他接受寓居南雄的瞿太素的建议改穿儒服,读儒家经典,后来,利玛窦在韶关将《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在这个过程中,利玛窦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利玛窦企图从这些经典中寻找“儒耶对话”的切入点,探讨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达到“补儒”“合儒”甚至“超儒”的目的。利玛窦的这些转变无疑也印证了当时韶关一地在宗教文化上的相互包容与相互影响。这是韶文化中和合理念又一个突出的注脚。

1.3 生态保护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果说民族、宗教关系的融合共存是韶文化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的集中表现,那么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则是和合理念在当代韶文化中的重要发展。韶关是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是华南生物基因库和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75.05%,居全省首位,主要江河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是全省唯一无黑臭水体的城市。为了保护生态,韶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按照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刊发的消息显示:2018年以来,韶关在全域进行高水平保护,完成造林更新34 万亩、森林碳汇造林5 万亩,建成乡村绿化美化省级示范点126 个。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调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划定禁养区3 440 平方公里,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场264 个,处理“散乱污”案件569 宗,新建生活污水管网615 公里,完成了市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违法项目整治;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粤北特别生态保护区,目前,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已初步划定1 000 平方公里,有关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2018年10月底,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列入了全国试点项目;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防治成效突出,其中广东省1-2月空气质量排行榜显示,韶关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AQI指数优良率为93.2%,比去年同期上升15.2 个百分点,综合指数在全省各地级市排名中大幅上升;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港珠澳大桥使用韶钢牌钢材达17.9 万吨,占主体工程用钢量的70%;开展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20 个、完成投资55 亿元;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分别增长11%和60%,均居珠西产业带八市第二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 个、省农业类名牌产品35 个,均居全省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7%和17%。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表达。实现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日,韶关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保护热情,背后所彰显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在这种尊重和敬畏之下正是天人合一这一和谐理念的现实实践。

2 韶文化中和合精神产生的原因

透过韶关的历史与当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韶关从古至今和谐的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也可以更为明确地感知到韶关当下在强力的生态保护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3 种和谐关系的存在客观印证了韶文化中和合的精神特质。这种和合的精神特质缘何在韶关这片区域中产生? 为何在韶文化中会蕴含这种特征? 这与韶关自古以来便利的交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韶关古代交通便利,武江、浈江、北江、涟江等是韶关水运交通命脉,陆上有大庾岭路和西京路。据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的第二年(前213年)便开凿了五岭通道。其时,进入粤北有两条道路,其中一条就是从江西省南康过大庾岭进入广东南雄县,循浈江进北江顺流而下至珠三角。大庾岭路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打开了南岭山脉对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隔绝,成为沟通彼此的重要纽带。在古代主要靠水路交通的背景下,大庾岭路无疑成了岭南到岭北的重要交通干线。尤其是在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了梅关古道,将原有的大庾岭路拓宽成了一条坦荡通途之后,大庾岭路在沟通南北的交通地位越发凸显。

韶关古代如此便利的交通环境,一是使得韶关这一地理区域成为了古代移民的重要“集散地”(除了交通之外,韶关地处粤北山区的安全环境也是促使移民迁入的重要因素。古代避难的移民迁徙韶关自不必说,新中国成立后支援韶关建设的大批外地技术人员来到韶关,某种程度上也与这一因素有关。支援韶关建设是因为韶关被国家划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省小三线建设核心,而之所以对韶关进行如此定位,主要是基于韶关山区的战略安全环境)。当中原战火燃起时,韶关就成了大量北方逃难移民的必经之地,这些移民要么过梅岭循浈江,经北江至珠三角,要么就留在本地。正如上文所述,频繁且大量的移民逐渐构成了这一地区的各大族群。如今居住韶关的最大民系:客家人,就是移民而来。由于都是基于移民的身份背景,所以,各族群间容易产生身份共鸣,进而削弱“土、客”的敌对意识,激发彼此的包容精神,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便利的交通利于文化的传播。这种文化的传播一方面由商人带来,自秦汉以来,广州便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我国出口的丝绸、瓷器,从外国进口的香料、翡翠、象牙等都以广州为集散地,从广州进出口的货物大都经过大庾岭。商贸的往来带来的是人员与货物的交流,人员与货物的流动带来的是信息的传播。在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商人走南闯北,旅居各地,他们属于当时信息量特别大的人群。因此,商贸的繁荣促使韶关之地形成了相较于其他闭塞之地更为开阔的胸怀和眼界,听得事情多了见得事情多了,内心自然会变得更为包容和博大。另一方面,韶关地处三省交界之地,是海洋与大陆的连接点。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韶关的交通条件使得韶关成为了海外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聚居地,提高了文化之间的互动频率。在高频率的互动之下,慢慢就会找到一种合适的相处方式,进而达成和谐的状态。正如利玛窦传教一般,在经过文化互动的失败后他通过“改僧易儒”越发的“中国化”。

概而言之,和合精神是韶文化中重要的精神特质,这一理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精神理念虽然源起于古代,但是对当下韶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韶关作为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和合的理念对接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韶关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社会层面而言,如今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韶关也没有逃离这一转型的轨迹,空前频繁的人口流动将我们带入到了一个陌生的社会之中。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和合的理念来把握与他人相处的分寸,减少几分怀疑和敌对,增加几分包容与理解。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弘扬韶文化,充分发挥韶文化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做出更多更深地思考。

猜你喜欢
利玛窦韶关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42
韶关札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4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2:36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0
拿出精神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丝路艺术(2018年9期)2018-04-01 18:32:22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韶关旅游景点的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