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江,范晓琳,黎彦君,陈海格,叶凌玉,翟跃
(1.广西医科大学校团委,广西南宁 530020;2.广西医科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广西南宁 530020;3.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20;4.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020)
武宣县是全国千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据统计现存有170 余处革命遗址遗迹[1]。主要存有桂中第一支部、韦天强故居、中共武宣县委旧址、红石滩战场遗址、二塘风门坳拦击战遗址等多个革命遗址遗迹和人物故居,建有武宣县革命烈士纪念陵园,留有“废圩捐”“夺众秤”等革命事迹。
武宣县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主要有以下特点。
1.2.1 革命性
武宣县是广西武装起义的策源地之一,其农民革命运动对整个广西的革命运动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8年1月,中共武宣县支部成立,领导开展了办夜校、废圩捐、减租退息、闯公堂、夺众秤等农民运动,对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当局的统治产生了较大冲击;1944年至1945年,面对日军的多次侵犯,贵县来宾边境抗日联防会、东乡义勇队组织在六绵岭、北堂坳、红石滩等地大小作战数十次,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宣人民不惧强敌、顽强斗争的精神气概;1947年,中共贵县达开支部和中共武宣县工委领导发动了贵武中秋起义,牵制了大批敌军,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前线的正面作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不管条件有多艰难,敌人有多残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武宣县军民始终不畏牺牲、英勇抗争,播下了深深的革命火种,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1.2.2 人民性
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武宣县红色文化是武宣县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智慧的结晶。1926年至1928年,中共武宣第一支部和县委领导农协会,全面完善农协会组织,建立了农民武装、打击土豪劣绅,推行“减租退息”,清算地主盘剥,将一切权力归农协会,行使维护地方的行政大权等运动。据统计,在中共武宣县委领导下,全县4 个区、39 个乡农民协会共2 500 多名会员,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2]。
1.2.3 精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3]。1944年秋,一股日本侵略军入侵武宣乐业村,100 余头耕牛、猪被抢走,39 余名无辜群众被砍死、炸死,全村房屋大部分被烧毁。为了反抗日军暴行,1945年1月,武宣县东乡籍党员陈文渊、陈明普、韦世常、韦世宽等人组建了一支80 余人的东乡义勇队,在黔江红石滩伏击了有驳船、橡皮艇掩护的共300 多人的日军船队。并与日军激战一天,击毙日军联队长向井立夫及以下官兵120 多人[4]。这是广西抗战史上一场以寡敌众、以少胜多的战斗。纪念此次抗战阵亡三勇士的纪念塔碑文写道:“乎死有重于泰山者,为国家民族成仁是也。语曰:‘虽死犹存’”。武宣县革命先辈在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时所展现出的不惧强敌、舍身为国的大无畏精神,始终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脆弱性,且不可复制再生,故而在红色文化的开发中要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武宣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红色文化资源。首先,对红色文物进行认定和定级,武宣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依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令2009年第46 号)对文物进行认定,对有争议的文物进行裁定、对文物级别进行确认,并建立了民间收藏文物定级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民间收藏文物的定级工作。其次,设专项财政资金修缮遗址遗迹,在2017年10月和2018年9月,武宣县文化体育广电局通过招标支付1 951 729 余元,用于对中共武宣县委旧址、韦天强故居、东乡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保护和修缮。最后,通过行政手段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对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内进行建设的工程,对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等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通过以上措施,武宣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武宣县东乡镇通过探索,将“党建引领”和“红色旅游”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东乡镇充分挖掘桂中第一支部革命事迹的精神内涵,依托革命老区文化,打造了一批集廉政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教育、红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共产党员党性教育基地[5]。探索出以主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互动教学+影音教学为一体的“1+4”模式,同时,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走红军路、唱红军歌、讲红军故事、读红军书籍等革命教育活动,创新党性教育形式,据统计,2019年初至2021年1月份,东乡镇共组织开展了主题教育专题党课1 100 余次,举办各类培训1 340 余期,开设精品宣讲课程1 200 余次,培训8.5 万人次。
此外,武宣县还创建了红色革命与党员干部教育教学基地,和党史、新中国史教学基地等5 个板块共16 个现场教学点的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扩宽了途径。
武宣县政府依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资源等,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打造研制了《走进武宣文庙品读儒学文化》《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理想》等一系列研学课程,开辟了“发现武宣系列研学旅行路线”,形成了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特色研学线路,此外,东乡镇还通过开发和推广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了精良的戏剧作品、优秀的专题展览以及乡村实景剧等,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活力,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近年来,武宣县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武宣县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存在以下三点难题。
政府在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开发中与村民产业联系不足,显示出各自中心化的状态。红色文化的开发对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并没有显著的帮助,村民也没有因红色文化获得实惠,村民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意愿不强,当地村民表示:“近年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但实际上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较小,我们的收入没有提升,也没有促进我们村经济发展。”
受位置偏僻和交通不便的影响,武宣县各地红色文化资源联系不够,红色文化影响力被削弱。当地居民表示:“我们村虽然已经修路,但交通还是不方便,小路较多且不好走,大巴的大车进不来,需要游客下车走。”武宣县红色旅游景点地址多较偏僻,且没有专门交通线路,例如韦天强故居、中共武宣县委旧址、大藤峡红石滩抗日伏击战旧址等几处景点均位于村寨中,村寨尚未通二级公路,大巴车无法抵达,需更换交通工具或步行,较难形成完整有序有效的学习参观线路,且参观时间也具有限制性,进而导致武宣县各红色文化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未能互相叠加,未能达到“1+1>2”的效果。
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武宣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部分红色文化景点仍然存在业务单一、吸引力低的问题。部分村民表示:“我们这里的红色景点只能参观,没有其他的特色活动,我听到游客说红色教育基地规模小”。部分红色景点未能与当地的民俗资源、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相结合,加上缺乏科学产业经营理念,吸引力有限,导致客群不稳定,游客参观时间短,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态势。
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需要理顺党统一领导、政府具体实施、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的机制。首先,要通过系统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运用“闯公堂”“夺众秤”等革命事迹的精神内涵强化基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身体力行地解决关乎群众利益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树立当地村民对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信心。其次,要提高当地村民对武宣红色文化的“自知之明”,通过红色精神熏陶村民,让村民意识到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使命,是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其自觉地参与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最后,针对基层红色文化的支出和收入,各村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让村民共享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信阳时强调:“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6]。交通问题,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尽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相关要求,改善韦天强故居、大藤峡红石滩抗日伏击战旧址等遗址的交通状况,为更好地传承发展武宣县红色文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当地村民要提高认识,面对国家修路占用农村土地的情况,需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沟通解决,以加快道路修建的进度。
武宣县红色文化在开发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挖掘产业价值,制定合理规划。首先,要充分挖掘武宣县红色文化的内涵,提炼“闯公堂”“夺众秤” 大藤峡红石滩抗日伏击战等革命事迹的时代价值,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创作,以提升吸引力。其次,要充分利用武宣县的师公戏、翡翠鸟舞、龙宫水族舞农业等民俗资源,百崖大峡谷、下莲塘景区等自然资源,以及武兰村荷花田园、下莲塘村金葵花等农业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探索“红色+民俗”“红色+绿色”“红色+休闲农业”等发展模式,打造特色突出、吸引力持久、功能齐全的红色文化品牌。最后,要制定和完善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整体规划,把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到乡村振兴中,引入现代化旅游公司的管理模式,政府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招商引资,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开发,为村民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