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背景下的主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升策略研究

2022-12-03 19:42:12司马宏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体育设施居民

司马宏昊

(兰州文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2008年后,我国体育事业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本的体育大国逐渐开始向体育强国进行转变,我国运动健儿的体育素质不断攀高,但与此同时,我国普通居民的日常体育活动却没有跟上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速度。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攀升,同时对文化与体育相关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社区体育活动是最能符合当下人民日常的文化体育需求的、 最能够服务并且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体育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也明确指出了应当进一步完善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强化重大文化体育工程与项目的建设。因此,如何加强各地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有效地满足各地区居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进而达到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目的,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基本都以单纯的体育设置陈列为主,并未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布局,也并未融入文化要素,导致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重复化、单一化,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以“体育+文化”为背景,针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1 “体育+文化”社区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界定

1.1 “体育+文化”社区的界定

德国学者滕尼斯最早提出了关于社区的基本概念,即在一定区域内共同居住与生活的群体[1],这个群体在文化与生活当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认知与自我意识[2]。这在社会学中已有一定的研究。而“体育+文化”社区就是在原有成型社区的基础上,凝练出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共性与群体特征,将这种文化共性进行放大,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组成“体育+不同文化特征”的特色主题社区,进而以这种社区特色共性为基础组织各种居民群体活动,强化社区中居民的群体凝聚力。

1.2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界定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是社区常见的公共服务设备,是在一定区域内向社会公众开放、为社区群众体育锻炼或者观赏竞技运动提供的公共体育设施、运动场地、场馆和配套建筑,是群众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活动与社区活动最方便简洁的场所[3]。加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对强健社区居民体魄、促进社区内部居民的交往与社区群体和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 “体育+文化”主题社区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关系

2.1 建立“体育+文化” 主题社区可以强化群众归属感,提高社区文体活动参与度

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过程中,以文化等相关要素作为社区的纽带,根据不同社区主体人群的不同文化、意识、思想、年龄等特征,对社区内的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布局,可以有效地承载特定社区内群体的思维特征、情感寄托等因素,是社区群众心理认同的重要标志。建立“体育+”主题社区,可以使社区群众在群体意识的作用下,主动参与到各种社区文体活动中来,让社区群众在具有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减少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营建和谐温馨的社区活动氛围,在日常生活中凝聚社区居民的群体意识,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归属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感。

2.2 建立“体育+文化”主题社区可以有效强化社区活动建设,助力社区治理

社区是居民文化管理当中的基层组织,如何保障社区内居民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社区内居民的精神需求是社区工作的重要一环。在社区工作中想要联系社区居民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就是开展社区活动。如何策划优质的社区活动,让社区居民能够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在社区活动中展现才能,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是一个优秀社区管理组织的考核标准之一。科学地建立“体育+”主题社区,可以有效针对不同社区强化区域特色,以具有社区特性的社区活动为纽带,将社区居民凝聚在一起,有效地强化社区凝聚力,把服务社区居民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的社区活动当中来,让社区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增强群众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以社区特色文化共性为导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核,逐步繁育出具有一定区域特色、 具有正确思想导向与凝聚力的社区,助力社区高效治理,构建和谐社区。

2.3 建立“体育+文化”主题社区可以优化社区体育设施布局,降低体育设施空置率

目前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各个小区从公共体育设施到组织的文体活动基本没有差别,同质化的公共体育设施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这些设备的利用频率。针对不同社区的精神内核逐步建立“体育+”主题社区,可以针对不同社区的区域特色,针对性建设不同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使各个社区之间的公共体育设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社区内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这样可以提高该社区的体育设施使用率,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相邻的社区之间差异化的设施建设也是一种区域互补策略,这对于优化社区体育设施布局,降低财政资金浪费,减少体育设施空置率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3 现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3.1 社区体育设施数量不足,体育设施布局不够合理

当前,社区体育设施在建设中存在分布不均、数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等问题。由于各社区建设时间有早有晚,新社区基本具备相应的社区体育设施,但部分老旧社区在初期建设时期并未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在内,导致部分社区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社区内的部分空地也均已改造成停车场等盈利区间,没有剩余空间陈列新的体育设施。

由于体育设施属于公共资源,需要政府划拨资金进行统一建设,但是由于近几年各省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各部门均在缩减财政资金的使用,导致无法大量投入资金对体育设施进行修建或者翻新。对于原本并没有配套体育设施的老旧社区,新增的体育设施仅能够满足居民最基本的体育锻炼。同时,大量社区的停车场改造不够合理,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新改场地与原本存在的体育设施之间的间距、 体育设施动线等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居民进行文体活动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总体来说,现存的体育设施已无法满足各个社区内居民多样化的文体活动需求。

3.2 部分体育设施没有年龄度区分,缺乏安全防护

目前,城市核心位置的体育设施有专人维护,而偏僻位置的体育设施则多处于无人管理或维护的境地,导致核心区域的体育设施使用周期较长,而偏僻区域的体育设施使用周期较短,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使用。

首先,由于体育设施在设置时缺乏可持续的考虑,各社区体育设施基本雷同,并且在设置体育设施的时候并未考虑该社区居民的年龄构成,导致很多社区的体育设施无法有效利用,部分社区体育设施由于使用人数较少,设备已被管理人员封存,成了长期闲置的陈设或者应付上级机关检查的器材。

其次,由于部分社区建设年限较久,老旧的体育设施并未过多地考虑使用者的安全防护问题,部分体育设施已无法满足现有使用者的安全要求。并且,体育设施设置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很多社区在原有用地上进行了改造,致使很多体育设施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在社区居民的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3.3 社区群众活动单一,居民参与意识较差

目前,社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老年型社区居民主要以参加广场舞、下棋、太极拳等活动为主,而对于其他的社区活动则积极性不高。而其他类型的社区则没有什么可以参加的活动。社区居民没有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主要由于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安排不了解,社区群众活动较为单一,以及社区居民之间存在距离感与陌生感。

社区居民愿意参加活动的基本前提首先是强身健体,此外还有寻求价值观的认同、丰富业余生活等出发点,不同社区价值观的出发点并不完全一致,却也并不冲突。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社区活动主题或者价值观体现并不明显,很多社区居民可能参加过社区活动但却并未自我察觉,这给社区活动的宣传、与其他社区居民的连结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足,被动参与的自觉性也不足,导致社区整体的凝聚力变得越来越薄弱。部分居民虽然有参加众多社区活动的意愿,但由于自身与社区、与其他社区居民缺乏连接纽带,因此在参加几次之后就不会再参加,整体上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持续性比较差。

一般情况下,社区文体活动基本是由社区机关、社会组织或其他服务机构组织的,而活动的策划、宣传、 组织与后期的反馈基本都是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的[4]。由于很多活动缺乏核心内容与统一性,居民之间也缺乏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与群体认同,因此即使有居民在活动中进行协助或进行活动反馈,但是这种协助与反馈基本都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参与的,致使在活动组织阶段社区居民表现得兴趣满满,但是到场率却不容乐观。

4 “体育+文化”主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建议

4.1 完善整体规划,形成合理的全覆盖体育设施网络体系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某些城市也具有一定的规划编制,但是规划的内容基本都停留在省、市、区级的大型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当中,并未真正涉及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这一层面。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急需将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当中,针对不同层级设置不同的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公共体育设施,让各级公共体育设施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划,形成合理的城市各层级全覆盖体育设施网络体系,既便于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也符合现代新型城市治理网络化的需求。

4.2 优化社区文体设施的整体布局,多角度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

针对目前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理当着力优化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整体布局,根据不同省的地域特征、不同市的环境特征、不同区的分布特征、不同社区的人口特征进行全面优化,将各个不同层级的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共享化、外向化,全面打造城市“五分钟健身圈”“十分钟健身圈”与“十五分钟健身圈”的公共体育设施整体布局[5],同时,针对空间较为紧张的地区,鼓励社区优化空间使用效率,建设高效的多功能体育场地,在解决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单一、数量不足问题的同时,以“体育+”的精神内涵,针对不同社区的人群特征,建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组织具有不同精神内核的社区活动,充分满足各个社区差异化的需求。

4.3 以建促改,优化老旧小区体育环境

很多城市目前都存在着大量的老旧社区,这些小区基本都存在着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较差、缺少相应的绿化环境、 基本没有相关配套体育设施等问题。针对老旧社区的这些问题,应当结合不同社区的环境特征,以建促改,充分利用楼顶、墙边等地域环境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多方位改造,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社区居民的日常健身空间,结合城市绿化与地貌特征,建设多种形式的健身环境。比如,针对养老型社区要考虑老年人的健身喜好,规划合理的动线,满足老年人的光照需求,配置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设施[6]; 针对公务员等事业单位居民居多的社区,强化党政社区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党政思政活动平台,组织具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活动等;针对不同价值观内核的不同社区进行建设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健身氛围。

4.4 统筹布局,增强各片区体育设施覆盖率

按照城市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统筹安排,围绕“五分钟健身圈”“十分钟健身圈”与“十五分钟健身圈”的服务理念,加快对城市空白区域的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以室内室外相补充、点面服务相补充、体育文化相补充的主导思想对其进行补充建设,填补城市中体育设施布局的空白区域。在部分地区行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行政机关、高校资源适当向公共资源倾斜,增加城市体育设施覆盖率[7],争取做到文体设施城市全覆盖。

4.5 增加主题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体活动参与度

根据中央相关文件精神,应使每一位居民都能够参与到文体活动中,然而社区体育设施布局问题已经成了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块短板。通过“体育+”的建设,在社区层面凝练不同小区居民的不同特征,组织具有特色的、 适合该小区文化内核的主题社区活动,营造社区文体活动氛围,提升社区居民自我认知与群体认知,让社区居民真正感觉到社区活动与自身相关,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从以往被动的配合变为主动的参与,并且以社区主题活动为纽带,将社区居民联系在一起,增强社区凝聚力。在区级层面,统筹各个社区之间的活动,适当组织各个社区进行交流学习,广泛宣传特色社区的闪光点,让各社区居民感受到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性,在社区居民交流的同时,既能够为自身社区的闪光点而自豪,也能够发现其他社区的优点,从中体会到社区个性与群体共性,优化社区差异,强化社区竞争力。在省市级层面,举办阶段性的特色社区选拔活动,鼓励社区文体活动特色化发展,正确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的同时,强化社区自信、区域自信、城市自信与民族自信。

5 结语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对于各个城市来说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我国各大城市来说,要科学合理地统筹、提升和发展公共体育服务[8],从基层的主题社区入手,以“体育+文化”特色社区的建设思路,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以主题社区为切入,重点挖掘基层文化体育需求,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强化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为体育强国建设增砖添瓦。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体育设施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小队活动菜单”引领社区活动的“三步走”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52
怎样有效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社区活动
石器时代的居民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运动(2016年12期)2016-10-21 00:35:46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当代经济(2015年20期)2015-04-16 05:57:21
浅谈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与创新(2014年3期)2014-04-14 14:31:40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我国青少年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