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阔,袁 野
(东北石油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参与食品生产、研发、质检和品控等各个环节,是未来食品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推进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是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提升食品行业整体职业道德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融入食品专业课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坚守职业道德、拥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食品人”。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课程改革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目前食品专业教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调查分析十余所高校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发现当前食品专业课程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对课程的整体设置都具有指导意义。目前,部分食品专业课程还存在思政教育目标缺失或表述过于简单等问题。大多课程目标在“具备各种食品加工技术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加工过程有关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的表述,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职业伦理等优秀品质却表述较少。
与大多数理工科的专业课程类似,食品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更多注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要求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如盐入水”般地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然而,目前部分食品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简单“贴标签”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专业课教师生搬硬套思政课内容,认为这就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看似是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实则两者依然处于割裂的状态。
第二课堂是食品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但食品专业第二课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有待加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足等,导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合力难以形成。在一些实践活动中,仍然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食品企业时,只走马观花般带领学生浏览生产线,或只向学生讲解加工原理和工艺,忽略对品控技术、危害分析和安全规范等知识点的讲解,削弱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和学习热情,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职业伦理等素养也得不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由于思政教育的重担一直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大部分食品专业课程教师也已经习惯于将课程内容重点放在传授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立德树人的德育意识有所弱化,尚未普遍形成对课程思政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这就导致食品专业课程教师对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往往做不到将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只是把大量思政课程的内容堆砌到专业课程内容上,既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影响课程思政取得实效。
部分食品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难以根据食品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对教师承担的多元角色认知不足,忽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有的“人师”角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
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应更注重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而非结果评价。在各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情况下,依然有部分食品专业课程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即围绕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点进行考核,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这明显是不合时宜的。另外,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应增加思政评价所占比例,关注学生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伦理等优秀品质的培养,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食品专业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工匠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等重要品质的培养。食品专业要实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首先要明确课程应承担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责任,制定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课程目标,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价值观念和情感等品质的培养进行更加具体的表述。
课程的功能必须依靠课程内容才能得到发挥。各专业都有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其中蕴含着大量可被挖掘和凝练的思政元素。食品专业教师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自身所授课程的目标分类施策,挖掘适宜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内容,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
如,在食品专业课程中引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食品专业相关古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巩固食品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中,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史,利用鲜活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例开展思政教育,挖掘学科发展历程中代表人物不畏艰苦、求真务实、白首穷经的光荣事迹,激发食品专业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结合教师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学生参与科研的事实情况,设计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科前沿和科技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程内容,从教师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提炼学生的研究课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和钻坚研微的精神,并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食品专业“从哪里来,目前发展如何,又将去往何处”,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刻认识并勇敢担负起食品专业人才的责任[2]。
在食品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视阈下,需要进一步厘清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深入思考如何发挥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价值[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训活动,积极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开展内容丰富、富有食品专业特色、组织方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根据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发现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
杜绝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式的参观和实习,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食品车间工作,了解每个食品生产环节中运用到的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帮助学生将过程中的见闻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巩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成效上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贯通,并在参观实习结束后,结合食品安全事件经典案例展开研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背景、揭发的全过程、违反的法律法规和造成的严重后果等情况,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对案例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和反思,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辩论、陈述和总结,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保障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内容入心入脑。
教师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决定课程思政能否取得实效。专业课教师能否从专业知识体系中挖掘到思政元素,发挥出课程应有的德育价值,决定该门课程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想要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对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加快教师由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教学理念转变,发挥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职业规范和道德素养。
加强食品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食品专业教师需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文件,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把食品专业知识体系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让学生在吸收食品专业知识的同时,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和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4]。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和课程思政有深刻的理解,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且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深化教师角色认同,提高食品专业教师德育意识。教师需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者,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更应该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政意识,明确自身角色的职业使命与岗位责任,积极推进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将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以“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为目标,强化食品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鼓励食品专业教师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大先生”[5]。
鼓励食品专业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思政能力。每位食品专业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经验和授课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其展开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方法必然也各不相同。食品专业教师应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和核心逻辑,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画龙点睛之效。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研讨会,深入学习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获奖作品,加强食品专业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采用科学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要素比例,注重育人过程和育人效果的评价,考察并反馈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积极变化。
设计含思政元素的开放性考题,考题不仅要考察学生对食品专业知识点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科学辩证的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对思政元素中知法懂法、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等食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理解。教师需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观察学生对课前和课堂讨论内容的吸收程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专业认同感和对食品专业的认知以及伦理操守等方面进行评价,力争课程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6]。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研究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食品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第二课堂、教师教学、课程评价的改进策略,深度挖掘并开发食品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以期为食品专业类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