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芳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00)
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的价值如下:其一,广场舞国民接受度较高,任何年龄段的民众均可参与其中,为体育训练专业技能推广提供有力条件;其二,我国广场舞文化底蕴深厚,将体育训练与广场舞联系起来可使后者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为广场舞生命力的延续助力;其三,广场舞覆盖范围较广,无论是体育综合服务条件良好的东部地区,还是体育训练及娱乐项目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均可在充实国民生活的同时渗透全民健身理念,发挥广场舞健脑、健心、健体的作用。当前从全体人民群众角度出发基于体育训练发展广场舞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正是现阶段广场舞的发展方向之一。基于此,为助推广场舞与时俱进,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探析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的方略尤为重要。
为使广场舞能更好地融入体育训练并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需率先研究广场舞。广场舞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成为民间特色艺术,其类别主要包括加工舞、原生态舞蹈、健身舞、即兴舞、踏歌舞等。虽然各类广场舞均具有强健体魄的功用,但健身舞是最适合与体育训练相融的一类,侧重锻炼舞蹈者的心肺系统,加速新陈代谢,有效控制体重,消除紧张情绪,延缓机体衰老,使舞蹈者的机体更加灵活。在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需着重凸显其功能作用,起到“1+1>2”的体质健康锻炼效果,继而在全民健身工程中助推广场舞不断发展。
在了解广场舞内涵及功能作用的基础上需研究其发展现状,目的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助体育训练与广场舞相融。通过调查统计可知,跳广场舞的民众多为女性,年龄超50岁的占比最大,其次为41-50岁;学历占比最大的为初中,其次是高中、专科及以上学历;退休人员是跳广场舞的主体,无职业者占比次之,自由职业、在职人员占比相近;从身体健康角度来讲,多数跳舞者并不健康,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50岁以上调查对象基本每天跳广场舞,自由职业者、在职人员经常或偶尔跳广场舞,还有一些参与调查者刚接触广场舞并对广场舞有浓厚的兴趣;多数民众选择在下午、晚饭后跳广场舞;从广场舞场地距离民众家庭远近角度来讲,多数民众会在家附近的广场参与跳舞活动,广场位于民众生活半径,可满足其长期跳广场舞的需求。
广场舞与体育训练融合并非一方替代另一方,而是要充分利用广场舞资源带领国民体育训练,达到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这就需要保留广场舞的特征,在凸显特征的基础上将“广场舞+体育训练”与其他形式的体育训练区别开来。第一,集体性。任何想要跟随旋律舞动的民众均可参与到跳广场舞的队伍中来,成为集体舞的一员,广场舞参与者数量十几人或上百人不等,体育训练需根据群体规模做出调整,增强基于广场舞的体育训练集体性;第二,娱乐性。相较于运动员或拳击、跆拳道等专业体育场馆中人们的训练形式,广场舞娱乐性更强,主要源于广场舞是国民的一种精神享受,抛开繁复的规则每个人均能跳上一段,无论是否有舞蹈基础,均能在广场舞中感受旋律、融入集体、释放压力、锻炼身体。基于此,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需简化规程,保障训练方式、理论等内容易于接受,不影响舞蹈的娱乐感及观赏性,能助舞蹈者发现自我价值,在自娱自乐中更好地锻炼身体;第三,自发性。组织广场舞较为简单,一首有律动感的音乐、1-2名领舞、一块空地就能吸引一些民众共同舞蹈,其不具有强制性,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是否参与其中。事实上,体育训练是日积月累之功,仅凭一时半刻无法获得训练效果,这与广场舞的自发性及随意性存在冲突,需要体育训练做出让步,充分考虑广场舞的特点,设计简单且富有成效的训练方案,同时依托广场舞让更多民众能从中受益。
通过对广场舞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加以分析可知,不同年龄段、性别、职业、身体状态的民众会选择跳不同类型的舞蹈,例如,含有时尚元素的鬼步舞较受青年人的喜爱;以新疆舞、藏族舞、傣族舞等民族舞蹈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广场舞受老人的青睐;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则更倾向于跟随舒缓的音乐打太极、舞剑。广场舞的包容性随之凸显。为使每位民众均可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接受体育训练,体育训练需尊重民众习惯,丰富训练形式,充实训练内容,优化训练项目,满足国民个性化的训练需求,使体育训练可逐渐成为广场舞的一部分并成为民众体育锻炼习惯之一,养成良好体育训练习惯能助民众更好的强身健体,继而实现全民健身背景下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目标。
广场舞功能较多,如,舒解负面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加强社会团结、营造和谐氛围、锻炼强健体魄等。以“健脑”功能为例,因为跳广场舞需人们记住基本动作,所以大脑会经过识别、记忆、保持、再现、回忆等环节形成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等记忆。年龄增长记忆功能退化,跳广场舞则利于人们健脑益智,刺激神经系统接收广场舞所传递的信息,如,旋律信息、动作信息等,这利于减缓记忆力衰退的进程并起到健脑功效。基于此,体育训练与广场舞交融需深挖舞蹈健身功能、促进心理健康等功能,依托舞蹈提升体育训练水平,充分利用舞蹈元素,使基于体育训练的广场舞功能作用可不断增强。
广场舞让体育锻炼更加平民化,无论是否有健身基础均能参与广场舞活动,在体育训练融入其中后亦不可改变广场舞的平民化属性,要为每位公民提供跳好广场舞的均等机会,使广场舞不因具备体育训练能效而出现“门槛”。因为广场舞受众年龄层、学历、身体状态等方面存在区别,所以“广场舞+体育训练”需满足个性化需求,有差异性的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当前在有些场地可以看到组织青少年花式跳绳的广场舞,其目的是助青少年控制体重,促进生长发育,提升机体协调能力,还可磨砺青少年的意志力,在花式跳绳中产生获得感。几十个人一起跟随音乐旋律跳绳的场面何其壮观,观看者亦会感到愉悦。这是广场舞倾斜青少年一端的有效尝试,不仅能充实青少年的生活,还能在学习花式跳绳动作过程中加强体育训练,使广场舞得以与体育训练有机融合。顺着“广场舞+花式跳绳”的思路,女子防身术、自由搏击等利于体育训练的项目均能与广场舞相融,使广场舞种类更加丰富且可供更多人选择,继而可增强广场舞体育训练的人本性及专业性。
每个人跳广场舞的目的不一,例如,患有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群体跳广场舞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锻炼心肺系统,使机体抗病能力得以提升;部分在职人员跳广场舞是为了舒解工作压力,有效缓解颈椎病带来的疼痛;一些肥胖者通过跳广场舞达到减脂、塑形的目的;有些空巢老人用广场舞消磨时间并结交朋友,使之精神世界更为充实。基于此,广场舞与体育训练的交融需具有目的性,例如,可为需要减重的群体设计能耗较高的体育训练项目,此类项目具有动作复杂、幅度较大、音乐节奏快等特点,并以广场舞的形式发挥作用,继而达到减脂、塑形的健身目的。
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并非朝夕之功,需运动设施、专业理论、音乐编设、项目开发等方面共同发力,使“广场舞+体育训练”可以成为全民健身的新风尚,这就需要增强二者交融的持续性,在广大民众中间持续增强影响力并扎根基层,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广场舞+体育训练”研究与实践的活动中,为“广场舞+体育训练”模式的稳固提供条件。例如,在一些大型广场可附设10-20台简易动感单车,为人们参与基于动感单车的广场舞体育训练活动提供条件。因为现有动感单车成本高、容易锈蚀,很难在广场大范围推广,所以需不断研发新型动感单车,为这项体育训练项目持续推广给予支持。
体育训练与广场舞最为明显的区别是更加专业,对训练时的动作、时长、方式、流程等方面均有要求,只有体育训练专业才能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这就需要在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过程中调整好专业理论、专业动作、专业技能、专业流程等内容的占比,在此基础上保障广场舞特征不变且能效更高。以“跆拳道+广场舞”为例,可将一些简单且专业的动作改编成舞蹈动作,如,前踢、直拳、摆踢、手刀等,配以有节奏的音乐,适度增加运动量,实现基于广场舞的体育专业训练目标。
跳广场舞的硬件条件是有一片规整的空地且在居民活动范围内,这离不开区域规划,保障文化广场建设目标顺利落地,附设运动器械,并要做好有关器械养护运维工作。体育训练、广场舞相融亦需场地条件、器械条件作为支撑,这就需要专职部门追加投入,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基于全民健身的广场舞发展计划,为“动感单车+广场舞”、“女子防身术+广场舞”、“慢性病防控+广场舞”等项目开发及落地给予支持,使体育训练融入渠道得以疏通。
广场舞文化具有地方性,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舞”,不同地区的风俗传统、音乐历史、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区别,融入地域元素的广场舞更利于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与精神上的共鸣,同时发挥广场舞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功能作用。基于此,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的媒介应是“地方特色”,例如,各地区可将本土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广场舞,以牡丹江市为例,朝鲜族舞蹈类体育项目有扇子舞、击打舞、农乐舞、顶水舞等,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柶戏、掷棍游戏等。这些艺术性、娱乐性、地方性兼顾的传统体育项目均可开辟广场舞新天地,使“广场舞+体育训练”可得到民众的认可,还可保障相关舞蹈项目能持续推进。
“广场舞+体育训练”势必会冲破广场舞发展固有框架,要逐步增强广场舞全民健身的专业性,使民众能在跳广场舞的过程中有切实的收获,如强身健体、纾解压力、传承体育文化等。基于此,在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的进程中要注重反思自省,发现广场舞、体育训练相融的阻力并分析内因,为进一步创新基础体育运动设施、加强设计规划、丰富广场舞曲风、引入地方元素提供依据,继而使广场舞与体育训练的融合度可不断提高。
首先,从宏观着眼,对广场舞与体育训练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在意识到二者相融必要性的前提下分析影响体育训练、广场舞相融的因素,如运动器械缺位、专业理论欠佳、政府部门投入力度较弱等,以攻克新时代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难关为导向采取行动,如创新基于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广场舞新类别等;其次,从细节着眼,对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的实践活动加强针对性研究,以在广场舞中导入地方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为例,需从当地筛选区域代表性及特色性较强的乐曲,在相关体育项目中筛选具备专业训练价值及广场舞特征的动作进行加工处理,使动作能与乐曲保持和谐关系,同时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为民众尽快接纳此类广场舞提供有力条件;最后,深入民众搜集信息,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民众对“广场舞+体育训练”的感受,助其提出意见,拓宽二者交融渠道,凸显二者交融服务为民的属性,使基于体育训练的广场舞能给更多民众带来积极影响。
首先,发挥体育培训专业机构引领全民健身风尚的作用,从相关机构中获取资源,为增强广场舞体育训练专业性奠定基础,在器械资源、人力资源、理论研究等资源的聚合条件下为实现广场舞融入体育训练目标疏通渠道;其次,发挥专职机构宏观规划及顶层设计的作用,根据当地全民健身工程发展实况调配资源,如土地资源、项目资金资源、政策资源等,确保广场舞与体育训练的交融有的放矢,消除二者交融阻力。需要注意的是,专职机构需保障“广场舞+体育训练”专人专管,以免相关工作停摆,同时为地方舞蹈类体育传统项目有效进入广场舞领域给予支持;最后,发挥社区、企业、文化馆等主体的作用并广泛聚合社会资源,为新时代价值观、审美理念、流行元素等资源引入广场舞并促进体育训练打通渠道,为广场舞被更多人喜爱并根据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展开体育训练活动提供有力的条件,使基于广场舞的体育训练能与时代并轨,推动“广场舞+体育训练”不断发展。
单纯的广场舞与“广场舞+体育训练”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在保留广场舞特征的前提下需引领人们接纳新的健身方式,能掌握一些专业体育训练理论知识及技能,提高个性化健身质量,使广场舞与体育训练的融合更具现实意义。基于此,需加大二者融合宣传指导力度,例如可运用社媒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广场舞+体育训练”项目,引领人们参与到“花式跳绳+广场舞”、“自有搏击+广场舞”、“传统舞蹈类体育项目+广场舞”等健身活动中,依托网络加强宣传指导。再如,社区可印制宣传体育训练类广场舞的小册子,内含二维码,扫描后可获得相关视频资料,使更多热衷于跳广场舞及致力于创新广场舞的人们能成为宣传引导的主体,为广场舞与体育训练高度融合助力,使“广场舞+体育训练”水平能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广场舞是全民健身的有力举措,为使广场舞更具强身健体等功效需融入体育训练,基于此要保留广场舞的特征,尊重民众跳广场舞的习惯,基于体育训练强化广场舞的功能作用,如,舒解压力、健脑健体、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等,在“广场舞+体育训练”发展的过程中推行持续性原则、人本性原则、专业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加强宏观规划,凸显地方特色,逐步优化二者交融对策,在此基础上树立融合意识、聚合各类资源、加强宣传指导,使广场舞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可有效融入体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