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科学内涵

2022-12-03 01:17王浩斌
武陵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导言黑格尔自由主义

王浩斌,黄 涛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尽管《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之作,是其思想维度与逻辑展开的集中体现,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科学内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已得到彰显。《导言》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中的重要文本。虽然马克思在《导言》中通篇未提及“意识形态”一词,然“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的探讨却是联系德国的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1]2,而“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实质上指的就是意识形态。由此可知《导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且涉及哲学、政治、阶级等各个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正如乔治·拉雷恩所说,它只是“尚缺乏一个正式的命名而已”,“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内涵在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中已然呼之欲出”[2]。这表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已经绕不开《导言》,但学术界一直以来缺乏对其理论渊源与科学内涵的深入探讨。因此,全面深入地考察《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科学内涵,无论是对深化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渊源

《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与他早年生活在德国时期的思想传承有关。出生在特里尔的马克思从小被笼罩在德国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下,其思想中的德国传统底蕴深厚。总的来说,《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德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

古典自由主义是16 世纪工业革命开启后产生的一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私有财产的个人性和神圣性。“古典自由主义是当时欧洲主导性的政治意识形态并直接影响着英法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演进,因而主导和统领着当时的诸多社会政治思潮”[3],这一主导性思潮,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实际上,早在法国大革命前,德国思想界就受到英法自由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而法国大革命则进一步推进了德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4]。当古典自由主义传入德国后,“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这座城市(特里尔城——引者注)连同莱茵河畔的其他地区都划归为法国,并且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5]3。这种蕴含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形成。

首先,从生活环境来看,父亲的态度与家庭环境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塑造具有启蒙意义。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刚从信仰犹太教转向信仰新教的家庭。同时,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接受莱茵地区自由主义思想的熏染,憎恨拿破仑的“荒谬意识形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年马克思,因为在中学以前,马克思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家庭教育。虽然亨利希·马克思对普鲁士抱有的爱国主义情感冲淡了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但他对被压迫者的关切,也影响了他的儿子[5]7。深受其父亲影响的马克思,轻易接受了华伦男爵(马克思家的邻居)的教导和中学校长维滕巴赫的引领。如果说家庭教育包括华伦男爵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是品质方面,那么进入中学后的马克思,则接受了系统的思维训练,这无疑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从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表现来看,维滕巴赫的自由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马克思。其一,马克思拉丁语作文中表现出其对素材处理和历史知识方面的天赋,是马克思揭示人类发展规律的入口处。其二,在宗教作文中,马克思没有逃脱处在德国传统笼罩下的基督教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通过信仰上帝可以达到自身的完美和崇高,信徒和基督要保持一致。“信徒要用爱的眼神注视上帝,对其有一种最热忱的感激之情,心悦诚服地拜倒在他的面前。”[6]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作文充满了基督教博爱和高尚的意识情感。其三,在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虽然写下脍炙人口的语句:“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7]但实际上,这篇作文是马克思为了论证人的选择能动性来自神的恩典而作的。维滕巴赫对马克思作文的评语是:“非常好。文章的特点是,思想丰富,叙述很有条理。但是一般来说作者在这里也犯了他常犯的错误,过分追求非常精致的形象表达。由此论述中无论个别用词还是整个章句,在许多加了着重号的地方都缺乏必要的鲜明性和确定性,而且有时还缺乏准确性。”[8]913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宗教作文和德语作文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反映了他当时特有的道德信仰和理念受到了德国古典主义的影响,而最早对他施加系统影响的是中学校长维滕巴赫,他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最后,德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影响。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个人自由及自我意识的认同体现在他对原子偏斜理论的阐述中,而对个人自由与自我意识的认同则恰恰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同时,“意识形态”一词也开始出现:“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即意识形态——引者注)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能够过没有迷乱的生活。”[9]57出现这里的“玄想”(即意识形态),实际是作为一个“修饰词”来使用的,承袭了他父亲和拿破仑的视角。不过,他的博士论文序言中“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9]12的表达足以说明马克思对宗教这类意识形态的反感。正是在德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中,马克思强调现今的生活需要不是空想的“意识形态”,而是在个人自由的定在中寻找新的方向。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早期意识形态思想是以德国古典自由主义为起点,并深受传统意识形态影响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只有随着哲学视野的不断拓展,直至在深入了解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才渐渐得以完善。

(二)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与理性主义方法论

黑格尔的法哲学认为自由意志的定在是其在现实中的发现,法的根本任务在于保障人的自由权利不受侵犯。这不仅是德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度发展,也是对资产阶级立场的一种意识形态阐释,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思想就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黑格尔指出:“法哲学这一门科学以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为对象。”[10]接触并学习黑格尔的法哲学后,马克思对此前的浪漫主义进行了痛苦反思,他表示“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摧毁,必须把新神安置进去”[8]14。就像“欺诈的海妖一样,把我诱入敌人的怀抱”[8]15,马克思的早期意识形态思想开始吸收黑格尔的法哲学。

在大学时期,马克思接触的黑格尔哲学是以《法哲学原理》为蓝本的,其中所表达的正是以理性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理性国家观[11]。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合理内核,并把它与此前接受的自由主义思想和康德主义的积极因素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理性批判主义法哲学观,这一早期意识形态思想体现在《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和实践中。马克思获得博士学位后迎来了极不平静的一年,他的无神论立场阻止了他获得大学教职,而马克思也不愿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改变立场。在不能获得大学教职的情况下,马克思投向了新闻出版工作,1842 年2 月他写了一篇揭露普鲁士新检查令的论战性文章,同年3 月,他从卢格的杂志《德意志年鉴》转到《莱茵报》。这意味着马克思在具体实践中将运用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与理性主义方法论,尝试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解析。

《莱茵报》是一份对普鲁士专制政府有着强烈批判意识的报纸。马克思在加入《莱茵报》后,经常与荣克等人的讨论,提高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在对莱茵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研究后,马克思发表了代表其早期思想的作品《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在文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国家和法律沦为私人利益工具的震惊,因而在面对自由意志问题时他指出,人具有一种可以不受任何方式限制的自由意志,但是,“自由意志并没有等级的特性,我们究竟应如何来了解意识形态这一突然的造反表现呢?要知道,我们在思想方面所遇到的只是些拿破仑的追随者”[9]265。就文本脉络而言,这个阶段的马克思已经了解到,意识形态的产生必须有“明确的指涉对象”,因而此时的“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负面的“修饰词”。从这篇辩论文来看,“意识形态”一词逐渐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中心。此外,马克思在同时期的另一文章《答一家“中庸”报纸的攻击》中写道:“我们且不要操之过急,让我们来看一看事情的实际状况,而不要成为玄想家;我们可以证明,我们这位朋友决不是玄想家。”[9]402这同样证明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家)的认识,已远离“意识形态”作为修饰词用法的旨趣,有了“明确的指涉对象”[12]。这意味着,马克思对德国的“虚假”意识形态保持着警惕,并对其进行批判与探讨。实际上,黑格尔法哲学在丰富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同时也将其“现实”与“革命性”赋予其中。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指涉对象的深度阐释促使他在辞去《莱茵报》主编之后,抓紧完善其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能够助力解决物质利益问题的知识体系,而意识形态思想也不自觉地进入他的视域里。

(三)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受到具有批判理性精神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得益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主要是他们的异化理论和宗教批判学说)的批判继承[13]。众所周知,19 世纪30—40 年代是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最鼎盛的时期,而作为该学派成员之一的马克思此时也正处于其意识形态学说的形成时期[14]。此前,马克思已经接触过德国古典自由主义、康德费希特主义、黑格尔法哲学等德国传统意识形态理论,这使得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展开。而鲍威尔对宗教问题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哲学范畴和表述方式的接受加速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费尔巴哈立足于“类”即人的本质来探讨宗教等意识形态形式,凸显了宗教与思辨哲学中人的重要性,这些思想意识也推动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进程。

深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的马克思,其早期著作“建立了他对意识形态的探讨借以出现的背景”,或者说,在青年黑格尔派都感兴趣的宗教批判和国家观、政治观或法哲学观的探讨中,“马克思已经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舞台布景”[15]。而鲍威尔的宗教批判为马克思提供了意识形态思想的出发点和批判的方法。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从费尔巴哈处找到的研究意识形态的人本学方法论框架,使他得以从人,特别是人的异化出发来研究意识形态现象。

退出《莱茵报》之后,马克思获得了自由。马克思与燕妮完婚后,就一直待在克罗茨纳赫“修炼”。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使他反思自己所学并寻找新的知识来解答自己的困惑。《莱茵报》时期遇到的挫折在他的心里埋藏了一颗急于了解现实问题的种子,因而,在克罗茨纳赫潜心修炼期间,他特别关注法国大革命,并在赫斯和恩格斯的影响下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摘录中,其“主体性思考在新的历史事实面前并没有积极的在场,而是悄然隐匿在大段的文本摘录和零星评述之后”[16]136,这种情况被张一兵教授称之为“原有哲学理论话语的失语状态”[16]136。不过,马克思正是在摘写这一文本时顺着真实的历史发展逐步看清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面目,这为他在德法社会主义者影响下转到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马克思也是在这期间着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由于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加上对历史事实的研究,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马克思认为:法国革命已经彻底摧毁了被黑格尔视为足以代表市民社会的中世纪等级制。由此,马克思开始明确批判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明确说明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为他在巴黎写作《导言》作好了准备和铺垫。

总之,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有重大影响。在克罗茨纳赫“修炼”的3个多月里,马克思研究的内容之丰富、理论之深为他形成意识形态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在马克思的笔记与手稿中不曾出现“意识形态”一词,但此时他的思想与立场都已发生重大转变。到达巴黎后,他与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共同工作,使其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巧妙结合,《导言》这篇象征着“新世界入口”的著作就诞生了。

二、《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科学内涵

如前所述,马克思吸收了德国三大传统理论作为其意识形态思想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前提。虽然此时还未完成他的意识形态思想构建,但在与现实的结合中写作的《导言》已经初步蕴含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科学内涵的三个基本向度:首要前提是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价值追求在于超越“市民解放”以实现“人的解放”,中心工作是建设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一)首要前提: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

德国古典自由主义作为影响马克思早期思想最深刻的理论,其影响局限在德国时期的马克思。离开德国后,马克思就开始反思并清算自身先前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是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批判。自由主义是现代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思想指导,而政治解放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主要诉求。马克思反对德国仅采取政治解放的态度,认为“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表现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这个肉中刺的完成,那么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1]9,因而否定这种自由主义的立国理论,是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前提。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就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而这些思想上的清算与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首要前提。

通过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这是一种连他自己都不曾察觉到的想法,甚至在后续研究中还一度否定过这些想法,即只有构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思想,才能使批判更有说服力。如果细品马克思在宗教批判时说的话,就可以窥见这一端倪,即他认为对宗教的批判要求“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1]2。学者张秀琴认为后一个“花朵”寓意为“没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人类意识之花”[17]8。其实,张秀琴的解读明显是受到马克思后来一度对意识形态作过否定的影响。实际上,“采摘新鲜的花朵”,在马克思那里,就是说批判腐朽意识形态更有力的措施是构建先进的意识形态。

(二)价值追求:超越“市民解放”,实现“人的解放”

黑格尔法哲学针对的是市民社会,青年黑格尔派追求的所谓解放也是“市民解放”,这与马克思的追求并不相同。“人的解放”即人类解放才是马克思终其一生的追求。马克思能够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其不变的追求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总目标”[18]。这可以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轨迹得到确证:马克思自小对普遍交往的渴望,到中学时期对职业选择的态度,再到博士论文时期渴望为人类盗取火种,再到《莱茵报》时期对摩泽尔地区贫困农民利益的维护,直至在德法年鉴时期明确提出“人类解放”的使命任务,实现“人类解放”既是对马克思一生追求的概括,也是马克思构建先进意识形态取得的成果,还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科学内涵之一。

马克思在1859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促使他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对黑格尔法哲学提出质疑与批判得益于克罗茨纳赫期间马克思对大量历史材料的整理与研究,这一研究使他认识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已经创作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文章中,他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他认为政治解放是资产阶级的解放,所以政治解放是不彻底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压迫依然存在。黑格尔法哲学描绘的现代国家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模样。马克思在《导言》中以德国革命为例,论证了政治解放的不可能性,进一步揭开资本主义的神秘面纱,力图为全人类解放寻找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在《导言》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其一,走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其二,必须建构先进的意识形态。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重任,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最先进的意识形态,是“人的解放”的理论准备。在《导言》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实质,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革命力量,其历史使命就是要彻底废除私有财产,跨越资本主义模式,改变旧的国家制度,使高卢雄鸡的高鸣早日奏响。作为社会解体的结果,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将宣告腐朽意识形态的破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从而实现“人的解放”的宏伟目标。“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16当哲学成为现实,无产阶级能够消灭自身,“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1]16。因此,“人的解放”理论不仅在当时成为马克思思想风暴的中心,而且也成为了德国复活和世界解放的唯一方案。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在哲学上的形成将由“人的解放”宣告来完成。《导言》作为这一成果的诞生地,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鲜明价值追求。

(三)核心议题: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建设

在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作为新的革命阶级出现必然要求有新的革命思想作指导。马克思一方面认为德国自由主义者并未真正理解英法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从而混淆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在不自觉地构建一种无产阶级自我解放的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已经超越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单纯的宗教政治批判,开始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批判之后,开始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已做好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准备。在理论上,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的潜心钻研,尤其是对法国革命的研究使他对无产阶级的作用有了相当的了解,此时马克思读到了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同路人”赫斯的《来自瑞士的二十一印张》的文章,它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方面对马、恩二人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实践上,马克思来到巴黎这个社会主义思想无可争议的中心,与巴黎著名的社会主义者——毛勒比邻而居,并肩工作了3 个月,因此他对阶级和阶级斗争有了新的认识。此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为无产阶级的出场作好了铺垫:“丧失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的即具体劳动的阶级,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19]

为了进行彻底的德国革命,还需要一个主体性条件,即“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1]11,马克思找到了这一条件——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一出场,对抗腐朽意识形态的先进意识形态至少在思路上就已经内在地产生了。在这里,马克思不再将理论局限在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构建一种新的面向现实的、实践的先进意识形态上。首先,马克思以三个“变成”即“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2来转向对政治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时,却发现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难以实现德国的解放,哪怕是政治解放也不可能,因为对德国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其次,德国想要实现有原则高度的、不开历史倒车的实践,就不能局限于“批判的武器”,而应重视“武器的批判”。马克思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9-10这意味着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先进意识形态必须面向实践、掌握群众。最后,马克思在《导言》的最后部分对无产阶级哲学及其历史使命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16社会的“头脑”与“心脏”就是无产阶级,它需要以哲学为精神武器,二者结合引发的思想闪电,能彻底击溃德国的腐朽意识形态。

马克思对构建先进的意识形态显然早有准备,在《导言》中他就明确指出:以德国为例的政治解放是不可能的,同样,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对腐朽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是不会彻底的。《导言》中虽然对无产阶级作为革命阶级的哲学阐释只有寥寥数语,但无产阶级的出现无疑已经成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议题。此后马克思的理论追求与实践探索都在为这一核心议题作进一步的理论补充。

三、《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考察《导言》中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科学内涵,无论是对深化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新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深化、丰富、充实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长期以来非常重视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研究,热衷于对马克思《1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但相对来说对马克思1844 年之前的文本研究显得不够,尤其是对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思想研究不够充分。事实上,马克思创作《论犹太人问题》与《导言》后,其哲学思想就完成了重要转变: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这一转变实际上从《莱茵报》后期就开始了,在《导言》中基本完成。必须指出的是,由于马克思此时对经济学研究的不足,他的意识形态思想还停留于哲学、政治构建的层面。

从文献角度来看,马克思是在《1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才认真了解并提到特拉西及其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的。按照马克思的个人习惯,只有在对相关概念有充分了解及准备后才会在其著作中使用相关概念,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在《导言》中没有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导言》称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前夜”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马克思在《导言》中很明显地蕴涵了意识形态思想,所以才会在此后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提出“意识形态思想”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原因:正如“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由于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紧迫任务,“意识形态”一词已经难以被当做正面词语来使用,马克思急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并与其划清界限,所以当时用德意志意识形态特指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是属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范围的,而他不知不觉构建的先进意识形态则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构建的哲学基础。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形成,而《导言》则是其“形成前夜”。

(二)有助于推进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自传入中国就受到各方关注,主要有“领袖体”、“教科书体”和“编译体”三种基本传播方式。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主要的焦点问题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是否必要,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的途径,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的趋向。《导言》虽然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但研究它对解答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一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必须中国化。马克思在《导言》中强调德国人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据此,马克思重点论证了德国走英国、法国道路的不可能性以及跨越英国、法国道路的可能性,正如近代中国无法走通资本主义道路,而必须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一样。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道路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样,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中国化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的途径不是简单的“马体中用”,更不是片面地将中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化,而是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融入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国情。简单的“马体中用”往往会无视中国历史发展特殊而具体的实际;而片面地将中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化则容易使先进意识形态迁就落后的民族文化传统,导致落后的民族文化传统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败坏马克思主义,其实质也是理论脱离实际,是经验主义的错误。

三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中国化的趋向是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结合中尽力避免中国传统中某些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与破坏,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意识形态相结合。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新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有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才会使“一切内在条件成熟”,让“高卢雄鸡的高鸣”响彻全世界。

(三)有助于巩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一些西方国家加紧鼓噪“中国威胁论”,以各种名目打压和遏制中国,使中西方的矛盾与冲突复杂化,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其如此。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认为,是西方开启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西方文明相较于其他文明具有优势,因此西方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傲慢地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干涉别国内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甚嚣尘上。在此背景下,重温《导言》,对揭示西方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有积极意义。从社会发展实际看,马克思认为德国可以跨越英法等国的发展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实现彻底解放,中国主张世界上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显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从理论上看,《导言》蕴含了构建无产阶级先进意识形态的思想。自巴黎公社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不再是最先进的意识形态,更不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实现“人的解放”是彻底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主动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构建先进的意识形态,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20]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既是信仰之辩,也是经济之争,更是未来之争。我们一定要吸取苏联因放弃意识形态抵抗导致国家解体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指引。

猜你喜欢
导言黑格尔自由主义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论教学中的导言
“导言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分析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
论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伟大现实意义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