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应用型本科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设计

2022-12-02 13:38沙海银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素养

沙海银

(广州工商学院工学院,广东 广州,510850)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并要求我国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在大数据时代,学生是否能够灵活恰当、合理合法运用各种工具获取、加工、利用信息至关重要,是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层次办学年限短,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较老牌本科院校,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下文拟从概念辨析入手,以文献分析结果、实践教学经验为依据,设计面向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实困境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是我国经济建设进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产生的新型本科教育。国内众多研究人员对于应用型本科概念、特点进行了相关探讨,如潘懋元教授在《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一文中提到,应用型本科具有四大特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1]齐平、刘家勇指出应用型本科应注意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是强调专业技术性教育,向职业化发展;二是要塑造全面、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何慧敏、姜添认为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传统的研究型和学术的本科教育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3]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是指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由一大批专科院校通过独立或几所院校合并的方式升格成的本科院校。[4]本文意指以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且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不足十年的本科院校。

(二)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不是单一技能,而是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在内的一项综合素质,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信息工具查找、获取、加工、利用信息资源,也包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进行思维创新。[5]从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来看,信息素养教育必然是多学科的综合教育体系,不是一门课程一个培训就能解决的事情,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论”和“方法论”教育,而是与我们教育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是需要教育部门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的问题。[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实质是指在各学科课程的共同支持下,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形成良好的信息价值观的教育过程。

二、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设计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经过文献梳理、实践反思,拟构建以课程设计、师资、实施途径为核心要素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一)信息素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层次办学年限短,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凸显出课程设计单调、师资力量薄弱、实施路径单一三大难题。

1.信息素养课程设计单调

从现有研究梳理结果来看,信息素养课程设计单调是广大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梁平认为,影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阶段,二是师资,三是课程的教材质量。[7]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课程单调性主要表现为:课程性质单调、课程内容单调、课程教学方式单调。首先,课程性质以选修课为主,课程地位较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课程以信息检索课为主,由于部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学校升本后未及时调整、完善信息检索课程体系,普遍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开设甚至未开设。[8]如钦州学院,2006年升格为本科,历时六年仍未开设全校性的文献检索课,仅个别学院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且学时甚少。笔者所在院校升本已有七年,至今也未开设全校性的文献检索课程。其次,课程内容设计单调。如上所述,课程内容以文献检索、网络资源检索为主,涉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的训练内容甚少。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在掌握文献检索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应对专业领域、就业岗位现实问题的信息能力。最后,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现有课程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多数院校将信息素养相关课程设为选修课,课程性质、课程教学方式的单调也直接导致课程教学课时不足。

2.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4所高校图书馆拥有专业信息素养教师队伍,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3%。而且教师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也有较大差别。[9]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层次办学历程短,由专科升格而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由专科向本科教学过渡的阶段,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基础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承担,未设立信息素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观察教师群体来源发现,教师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如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图书馆学或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该群体本身的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经验尚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尽管也承担着信息素养教育使命,但是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多指向计算机技术而忽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3.信息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单一

信息检索课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文献查阅、调研走访发现,目前信息素养课程主要以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线下专题讲座为主,在坚守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慧移动教学工具日益盛行,高校教学逐渐走向智能化,传统的纯线下单一途径明显不能适应时代号召。依托新技术开辟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途径,是突破信息素养教育困境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思路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研意识淡薄,在无学位论文任务硬性要求的宽松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偏低。精准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困境,合理评估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及需求,以学习科研需要为导向,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基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困境,建议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施途径三大层面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1.课程设计多元化

(1)课程性质:选修与必修共存

课程性质是课程地位的重要体现,及时调整信息素养课程的课程性质是转变课程地位的有效途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应从学校层面对信息素养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在拟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把“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其中,要求各专业在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引导学生具备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能够在大数据时代潮流中充分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学校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合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并根据信息素养课程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相关性将其分别设为必修课、选修课,而不是一刀切地将信息素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2)课程内容:共性与个性同在

仅仅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发展需求。在保持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共性的过程中,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因地制宜,遵循“共性与个性并行”的原则,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向开发个性化课程内容。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体系。如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作为信息素养课程基本的目标,通过分析、设计,形成包含信息需求、信息查询、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与传播、信息评价、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综合应用等八大模块的课程内容。[10]

(3)教学方式:线上与线下混合

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方向转变,有效推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素养课程课时不足的困境,为传授信息知识、培养信息技能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例如,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将一门课程划分为固定的几个模块,针对每个模块的重难点录制微课视频,通过教学助手(如“蓝墨云班课”)将视频分享给学习者。或者,采用教学助手(如“雨课堂”)进行授课,通过平台回放功能实现课堂再现,为学生课后温习提供渠道。

2.师资队伍专职化

建立专职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保障。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精确解构信息素养能力,对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有较好的理解,同时,有丰富的信息素养教学经验,能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效率和质量。[11]构建专职师资队伍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解决信息素养教育师资不足的最直接途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层次办学起步阶段经费投入较大,传统的专职专岗方式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负担。据此,建议通过诸如设立工作室、培训上岗等途径,培养一支灵活、交叉上岗的信息素养教师队伍。

(1)师资储备:成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室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年限不长,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该类学校仍处于过渡、上升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也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此外,在部分民办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师资队伍流动性较大。可见,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中,采用“定编定岗”的方式组建一支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难度较大。通过成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储备难题。首先,结合本校办学规模、专业开设情况,做好学校中长期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需求分析;其次,积极鼓励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自主报名,通过自主报名与专家遴选的评选方式,挑选出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过关的信息素养教育后备师资队伍。

(2)师资培育:组织专业化、专题化培训

坚持“以名师带名师”的培育原则。对工作室的教师成员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术研讨、专题培训,是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的有效方式。首先,工作室应始终保持专家引领、全员参与的运行状态。在专家、名师引领下,以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信息素养教育师资标准为标杆,定期开展与信息素养教育息息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其次,聘请校内外知名教师定期为工作室教师成员上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提升教学设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后,积极倡导工作室全体教师积极深入课堂,尤其是未承担过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任务的新手教师,更要多进入课堂听课,了解本校的教情、学情,时刻做好任教准备。

(3)师资考核:考评结合,带证上岗

把好师资质量关是保障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储备的师资队伍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具有差异性,做好师资质量把关显得尤为重要。为避免在教学任务安排过程中出现“一刀切”现象,建议对全体成员采取培训、考核制度,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取得上岗证书者则可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已经承担相应教学任务的教师,采取专家听课、同行教师评课、学生评教的方式进行考核,针对已经取得上岗证书但教学效果未达标的教师,将其列入“新手型教师”队伍并进行二次培训;已取得上岗证书并且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将其列入该门课程主讲教师,列入“经验型教师”队伍,并鼓励其积极带动“新手型教师”。通过新手型、经验型教师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塑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3.实施路径多样化

课程教学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直接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信息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多元化是突破课程学时不足、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力度过小两大难题的有力举措。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打破陈规、顺势而为对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大有裨益。结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及教育信息化2.0时代特征,建议学校组织各院系(教学单位)、图书馆、学生社团机构综合力量,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开展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1)高校图书馆: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推广信息素养教育

图书馆是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角色。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途径包括三个方面: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培训及文献检索课。[12]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下,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向“线下为辅、线上为主”转移。图书馆可以借助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等设立信息素养教育专题,并分为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培训、文献检索课三种类型。在每个类型中,以具体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挖掘具有本校特色、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信息素养素材,并将其活化为易学易懂的多媒体文件,向读者定期推送。

(2)教学单位:依托学科教学平台,推动学科与信息素养融合发展

信息素养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的一项素质。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专业信息意识的培养,专业信息技能与知识的获取,职业信息道德与伦理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适应岗位的需求与迁移。[13]各下属教学单位在编制人才方案的过程中,应当将信息素养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例如,在课程作业设置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及渠道,寻求与作业问题相关的解题方法;在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文献检索工具,开展文献阅读、撰写报告;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学会尊重他人成果,恪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

(3)学生社团:依托校园活动平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学生社团是宣传推广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力量,依托社团活动平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学生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可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第一,由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信息素养知识竞赛。学生社团组织知识竞赛过程中,对活动组织者本身而言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过程;对于广大参赛者,不失为一个增长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的良机。第二,由学生社团举办信息素养主题演讲。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能够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广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反复实践、反思、改进、完善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技术环境下,其面临的困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坚持实时反思、科学评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素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