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超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强调宏观层面的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组织,忽视了中观层面产业园区和微观层面企业主体自身的成长规律和机制,越来越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为样本,初步探究了基于产业、空间数据融合与量化分析应用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
产业布局规划的核心目的是对产业发展做出布局安排,本质是实现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的“供需”匹配,其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演化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产业为主线的技术分析方法,该技术方法强调基于传统产业特点和规律进行产业对象分类,没有反映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1]。第二阶段,以空间为主线的技术分析方法,该技术方法有效建立了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之间的关系,但在要素选取上以外部影响要素为主,忽略了空间自身属性的影响,且主观经验判断成分居多,缺乏量化数据支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短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城市已率先进入存量用地主导的再开发阶段,这为产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此阶段,城市产业空间规模已趋于稳定,且在二维用地乃至三维空间上,都有了明确的市场性产权主体[2],并形成了以产业园区为基本单元的空间管理模式,产业布局规划无法再遵循以往先确定产业发展需求,再对其安排空间布局的传统模式,而是应该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在充分尊重现有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发展的产业内容,并通过园区空间结构形态优化推动产业就地转型升级。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因大量定性方法的运用被苛刻的批评者们认为不够科学,而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则被认为是一门学科是否科学的关键因素之一[3]。在此背景下,我国规划学者也纷纷开展尝试,将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各项规划研究工作当中,主要集中在大尺度人口分布与变化研究、城市等级体系和网络体系研究、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形态、城市居民时空行为研究、城市交通研究和城市功能分区研究等方面[4]。产业布局规划作为学科交叉型规划的代表之一,天然承担着对不同专业领域数据的关联整合工作,但在传统产业布局规划编制中却并未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有效利用,因此,如何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产业空间评价与布局体系,将是产业布局规划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次研究采集产业数据来源是南山区统计局2019年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包含营业收入、行业类别、企业所在地区划代码及企业地址等属性。空间数据主要来自深圳市规划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包括2019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深圳市法定图则一张图、深圳市地籍权属信息、2019年深圳市建筑普查等数据集。空间租金数据来源于网络抓取(百度以及各类房屋租赁信息网站)。研究以南山区87个成规模的现状产业园区为基本单元构建地理信息平台,将企业用地、建筑及租金等数据整合对接,形成产业与空间信息数据库,作为深入分析两者耦合关系的基础。
3.2.1 园区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在GIS空间信息平台内,将产业空间与企业分布数据进行关联叠加,以园区为单位分别统计南山区重点产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行业为该园区主导行业。分析得出以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导工业行业的园区有53个,以电器机械、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主导行业的园区14个,以石油开采、开采服务及海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行业的园区9个,以生物医药为主导行业的园区1个,其余11个园区以传统优势制造业为主。
3.2.2 产业园区类型划分
基于南山区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中有关企业规模及产业类别的信息,对各产业园区主导行业所处产业链环节、承载企业类型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产业园区类型划分的依据。经统计归并,南山区87个产业园区可分为3类,即传统工业园区、新型产业园区和特色资源园区(详见表1)。
表1 南山区工业园区分类及其产业类型信息表
基于空间信息平台内的用地及建筑物数据信息,对南山区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别的产业园区存在差异化的空间形态特征,具体体现在建筑形态、开发强度、建筑层数等方面(详见表2)。
表2 南山区工业园区分类及其空间形态属性信息表
基于上述分析,将各类产业园区的产业行业特征及空间属性特征进行叠加,发现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存在差异化的建筑物形态及功能指向,以适应其特有的产业内涵及空间保障对象需求(详见表3),以此为原则指导存量背景下的产业布局方案及空间管理对策制订可大大增加规划的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表3 南山区不同产业园区产业与空间特征对应关系表
基于南山区产业与空间的耦合关系,以三类产业园区为基本单位,统筹布局各类产业。传统工业园区内布局重点工业行业的高端制造环节,兼容部分科技研发及文化创意功能。新型产业园区内,布局重点工业行业的研发中试环节以及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兼容部分总部办公、文化创意及少量的高端制
造功能。特色资源园区中,科教特色园区内布局与重点工业行业相关的源头创新及二次创新环节。滨海特色园区内布局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现代物流等海洋特色产业。生态特色园区内布局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文化创意及休闲旅游等产业,兼容部分科研教育功能。
传统工业园区内应限制非生产性服务功能,除非特别许可,不得建设大型住宅、酒店、商场及娱乐设施,鼓励园区通过综合整治升级改造产业建筑、改善园区环境、升级厂房设备。新型产业园区内应制定适宜的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指标,保持具备弹性的产业空间形态,预留各功能之间相互转换的可能,并鼓励垂直混合利用,适当引入研发办公及商业配套功能。特色资源园区内鼓励针对现有厂房和建筑进行原型改造,或开展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功能改变、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市更新,以注入特色学院、培训机构、科研院所、实验室以及文化创意空间。
存量背景下,基于“增量扩张”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产业布局规划已难以适应城市产业就地转型升级的需求,在产业布局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上寻求创新与突破势在必行。本次研究通过数据平台应用,构建基于园区的产业与空间耦合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产业布局方案和空间管理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的有效匹配,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希望相关探索能够为新一轮产业布局规划转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