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曾帅
软土地基是一种常见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具有较大危害性的地质结构。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将会对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性产生严重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软基处理技术水平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从实际施工情况来看,仍有部分施工单位对软基处理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导致软基处理效果不理想,影响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施工质量。因此,分析软土工程的特点及软土地基对工程施工的影响,深入探究软基处理技术的实践应用要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受土层构成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1.高压缩性。经科学试验检测,软土地基的孔隙比大于1且含水量较大、容重较小。同时,软土中普遍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微生物。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普遍具有较高的压缩性,长时间内无法达到稳定状态。
2.触变性。软土属于絮凝状的结构性积物,在原始状态下,土体普遍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一旦受到外界扰动,其结构的稳定性会立即被破坏,土体强度迅速降低,直至变成稀释状态。在岩土工程领域将软土地基的这一性质称为触变性。
受上述两个特征的影响,软土地基表现出土壤承载能力较差的特点,当受到外部压力或振动荷载后,极易发生沉降、滑坡、塌陷等问题。
经科学试验测定,软土具有以下特点:
1.含水量通常处于50~70%之间,液限通常处于40~60%之间,且含水量与液限呈正比例关系。
2.天然孔隙比普遍处于1~2的范围内,最大可达3~4,天然孔隙饱和度通常大于95%,且含水量与孔隙比成线性变化关系。
3.渗透系数通常处于i×10-4~i×10-8cm/s范围内,且水平方向的渗透性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渗透性。
基于上述理化特征,软土地基普遍表现出透水性差、含水量高的特点。
受含水量大、渗透性差、压缩性高、具有流变性等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普遍具有抗剪强度差的特点。
经土工试验的科学测定,软土地基自然状态下的抗剪强度〈20kPa,效内摩擦角在20~35°之间,剪内摩擦角在12~17°之间,且抗剪强度与距地表深度成正比例关系,每米增长率约为1~2kPa之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软土地基土壤抗剪强度差的特点。
软基处理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提升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作为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的重要环节,路基施工的质量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用科学的软基处理技术对软土基础进行有效的处理,可有效避免其对后续施工环节的影响,保障路基施工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的作用。
其次,有助于提升市政道路施工及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在路基施工阶段,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软土基础进行有效的处理,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滑坡、坍塌、下沉等地质问题,显著提升项目施工的安全性,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同时,应用施工技术手段对软基进行处理,可显著提升道路路基的稳定性与承载能力,减少道路使用过程中的路面裂缝、不均匀沉降、路堤滑坡等现象发生,从而大幅提升道路的使用安全性,保障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沉降问题是当前市政道路在软土路基施工作业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该问题主要是指在基础的填土施工作业和填筑施工作业完成之后,市政道路的路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并持续产生剩余沉降。
沉降对城市道路安全有着重大损害作用,尤其是当沉降发生在一些车辆密集区域,或者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那么将很可能发生一连串的道路安全事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活安全。一般来说,就沉降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范围而言,沉降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几个问题的思考上。
首先,对路基沉降问题有效控制方法的探讨研究。当前虽然针对沉降问题进行了相当的控制措施与对策的探索,但是其实际应用效果却并不能让人满意,控制效果不理想,在进行现场勘测活动时往往容易遇到较大的阻碍。
其次,对沉降情况的具体控制效果。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市政道路建设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沉降问题作为当前在市政工程建设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那么势必会对人们的出行造成影响,进而引发民众情绪,不利于市政交通事业的稳定发展。
软土地基对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受压缩性大、结构松散、自然孔隙比大等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普遍具有压实度较低的施工特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路面压实施工的工作难度。
若施工过程中不能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则会造成路面压实施工质量不达标的后果,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施工质量问题。
其次,受触变性、抗剪强度差等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的结构稳定性普遍较差,若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则极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路堤滑坡的现象,对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软土地基固化程度较低、硬度较小,使得其内部结构相对松散,稳定性较差。而现阶段我国道路工程多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易受气温、荷载等因素影响。
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将软土地基彻底清除,则会在道路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因道路基础缺乏坚固性、稳定性、易变形等原因,而引发路面开裂、断层、塌陷等现象,从而严重影响施工路面的平整性。
路堤滑坡问题是市政道路在软土路基施工作业中产生的又一问题。在软土路基的正常施工活动中,一旦发生路堤滑坡的问题,就很容易直接导致道路独立基础失去原有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从而使得来往的车辆发生碰撞等交通事故,严重的直接发生车辆滑出轨道而对驾驶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
如何解决路堤滑坡问题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关键所在。经过相关学者专家的研究,当前路堤滑坡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上。
首先是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地基的稳定性是衡量一条道路工程质量和实际效用最为直观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在处理路基时,必须将现有的工程施工技术、目标地区的限制条件、市政工程的规划发展方向等几方面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制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地基夯实方案。
其次,提高填土速率以处理好路堤滑坡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在进行填土处理时,要控制好填土的速率,确保路堤稳定,从根本上杜绝滑坡问题。
道路软基段在施工设计中所用施工方法主要为加筋土法、粗料填筑法或钢筋混凝土过渡法,此类施工方法能使软基路段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并且保持良好的整体性能,结构使用期间也相对平顺、稳定,由此规避道路开裂、塌陷及桥头跳车现象。
如果在软基段不能合理设计道路结构,在实际设计环节未采取恰当的施工方法有效处理道路结构,或选用施工方法不当,尤其软基段位于桥头过渡段时,那么所建设出的过渡段路基很可能出现沉降,并且桥头引道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跳车现象,直接影响过渡段路基路面整体施工质量,不利于车辆安全通行。
道路施工过程中,道路各类路段需要针对路堤进行填土处理。在填土处理过程中,自然因素、技术、社会、材料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填土治理难度,使得路基压实度不达标,在施工中因不能承受施工外力出现不可逆影响。
在路堤压实度不足的情况下,后续道路在通车运行并受力之后,软土路基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形,同时加上自然力影响,使土体塑性变形日渐严重,进而使道路出现差异性沉降,影响路面平顺性。
道路软基段出现开裂、塌陷及桥头跳车现象,主要原因是软土地基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而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软基段路基路面施工质量不达标。
首先,软基段在施工中缺乏有力管控,机械操作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且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施工中未严格按照标准施工方法操作。
其次,路基施工过程中未严格做好施工管控工作,使得软基段整体施工质量欠佳。
再次,软土地基施工中按照理论计算方法所选计算参数不符合软土地基实际情况,造成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不科学,不能达到预期施工效果。
最后,道路软基段在施工完成并投入运行后缺乏有力养护,使得软段基路基路面长时间受到雨水等自然因素侵蚀,造成路堤填土逐渐流失,不断降低路堤强度,从而对过渡段状态产生影响,使路面产生不均匀沉降问题。
软土路基的处理对于市政道路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做到保证道路软土路基的处理成功,严格控制软土路基施工中出现问题的概率和可能,避免软土路基对施工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
软土路基与其它路基在整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相关的人员都需要根据软土路基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软土路基施工设备和技术,以便控制软土路基在相应的施工环节中会出现的质量事故发生问题。
不仅如此,在进行道路工程软土路基的施工前,还是需要专门组织相关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软土路基的特点去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严格把控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缺陷,确保软土路基的处理技术能够适应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发展。
对于道路工程软土地基,为了构建深层水泥搅拌桩,在施工之前,要选择水泥浆。结合设计要求,进行混合液的制作,同时,对样品进行测试,目的是保障达到目标性能。
在测试完成之后,喷涂阶段需要将水泥导入收集漏斗,促使混合器完成冷却水的正常循环,打开电极,断开绞盘电缆,搅拌器下降。
另外,在砂浆泵开始旋转之后,在其注入与射出的过程中,促使水泥浆能够抵达软土之内。
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保障土壤层的坚固性达标,才能正确填充水。一旦注射器出现中断,需要进行排空,随后再次进行操作。
在搅拌机抵达设计深度之时,要打开砂浆泵,在其喷涂的时候进行旋转,此时将浆液推入软土地基,提升机器速度,在水泥搅拌桩形成的过程中,控制搅拌时间以及注浆操作,保障搅拌均匀,达到反复搅拌的目的。
排水的时候,要降低备用设备,达到设计高度,保障完全性。水泥浆要放入收集料斗,为了保障软土地基与水泥浆充分与均衡地混合,搅拌机在下沉的过程中,再次旋转,沉降到软土地基,在达到设计高度之后进行缓慢上升。
搅拌桩完成后,将温水添加到取料斗中,以清洁整个管道并彻底混合泥头碎屑;在钻孔操作之前,要对管道进行清洁,同时,保证其不被堵塞。在冲洗水排净之后,开始钻孔。
锤击钻机,保证烟囱垂直度达到标准。在钻孔过程中,借助锤子和钻头之间的垂直和水平距离来控制钻头角度。
对搅拌桩水泥用量进行检查,观察浆液搅拌罐的数量以及浆液在灌浆过程中是否破裂,观察喷雾混合量,控制时间,进行重复搅拌。
在施工中,要合理使用泥浆重力测试仪,达到水泥浆量以及混合量的有效控制。另外,对水灰比进行检查,时刻保持水灰比满足设计标准的要求。
表层处理技术多用于地表面积软弱的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中,通过敷设或增添材料、排水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增强地表强度,防止局部地基出现剪切变形,并尽可能将填土荷载均匀分布于地基上,以此实现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确保路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目前,软基加固表层处理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常见施工方法。
1.砂垫层法
若软土地基的软土层极薄且含水量大,可在其上层铺垫厚度为0.5~1.2m的砂垫层,以此达到软基表层加固的处理目的。
在具体施工时,需要结合软土地基表层强度、作业机械自重、轮胎对地面接触压力、偏心程度等因素,来科学确定砂垫层的厚度。
当遇到极软地基时,若仅使用砂垫层法进行表层加固处理,往往需要较大的铺设厚度,导致软基处理成本增加,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性,此时,可通过砂垫层法与敷设材料法或表层排水法整合应用的方式予以解决。当遇到填土面积大、排水距离长、地下水渗出点位较多的情况时,需要通过设置盲沟的方式增强排水能力。
2.添加剂法
针对表层为黏性土的软土基础,可通过在表层土壤中加入添加剂的方式,来改善软土地基的强度特性和压缩性能,以此达到表层加固、提高基础结构稳定性的软基处理目的。
现阶段,实际施工过程中,主要以水泥、熟石灰、生石灰为常用添加剂。
此类添加剂不仅可以通过降低土壤含水量、产生团粒效果来达到加固软基表层的作用,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化学性固结,改变表层粘土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使软基表层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此提供软基处理效果。
该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软基具体的土质情况、试验配合比结果以及具体施工方法来确定添加剂的用量。
若以熟石灰和水泥作为添加剂,添加剂与表层土壤拌合完毕后即可产生固结;若以生石灰作为添加剂,需要进行二次固结。
该软基处理技术适用于浅层软基地处理施工,其处理原理为:将土工编织物铺设于路堤底部,利用路基的自重作用,使土工编织物受到拉应力并产生抗滑力矩,以此提高路基稳定性,实现软基处理目的。
该技术具体施工要点为:
1.沿路基纵向方向在道路两边挖设排水沟,并确保其横向基面形成2%~2.5%的路拱坡度,同时,淤泥层基面进行清理和平整处理。
2.在平整的路拱面上,沿路基一侧以人工滚放摊铺的方式逐渐铺展土工编织物,此过程应注意土工编织物的平整度,不得出现皱折现象。
3.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两块土工编织物的搭接宽度≥300mm,并利用聚丙烯线缝合牢固。
4.土工编织物平铺于淤泥层上后,应确保编织物四周超出淤泥层的宽度在2~2.5m之间,利用重物将宽出部分压于排水沟内。
5.土工编织物铺设完毕后,应立即进行路基修筑施工,以免编织物受到长时间日光暴晒。路基修筑过程中,应先铺填一层厚度为400~500mm、含泥量≤5%的中粗砂砂层。为避免土工编织物受到破坏,应采用人工运进和摊平方式急性施工,并做好层厚控制工作。
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加固技术,指的是按照特定比例将砂、碎石、水泥等材料均匀拌制后,将混合料与软基土壤进行充分拌和并形成结构稳定、强度较大的桩体,以此达到提高基础承载力的软基处理技术手段。
该技术最大加固深度可达25m,具有桩体强度高、施工速度快、便于质量控制、软基处理效果出色等应用优势,适用于正常固结的素填土及承载力小于80kPa的淤泥质土的施工处理。
该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技术要点:
1.若需要填筑基础底层与顶面,则在加固施工前,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6个月以上沉降观测,并结合观测结果对目标区域的实际沉降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2.应优先选用静压法进行褥垫层铺设施工,若基础底层含水量较小,可采用动力夯实法施工。
3.钻孔作业过程中,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科学控制钻头行进速度,以此保证钻头行进路线精准,钻杆不出现明显晃动。
4.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清理钻泥,一方面,有助于减轻钻机运行负荷,提高施工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施工观察清晰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5.CFG桩灌注施工完毕后的2h内,严禁任何机械设备经过施工区域,以免在桩身未形成良好强度的情况下对桩头或桩体造成破坏。
6.为准确判断是否出现断桩情况,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施工场地标高和桩顶标高进行实时测量。
针对土质较好但含水量较大的软基,可通过表层排水法排除软基地表水,有效降低其表层部分的含水量,达到表层加固的软基处理目的。该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排水沟槽的设计与布置应尽可能利用地形自然坡度进行排水。
2.应避免四周挖方部位的渗透水、地表水浸入填土。
3.填土沉降要注意坡度的变化。
4.排水沟槽尺寸应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及实际施工需求,并确保宽度在0.5m左右,深度在0.5~1.0m之间。
5.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密沟槽的设置间隔,以此增强沟槽排水能力。
此外,横向盲沟布置间距应控制在10~15m之间,纵向盲沟应沿道路纵向或中央纵向设置,沟内设有多孔排水管时,必须要加设优质过滤层。
袋装砂井技术主要是通过将具有良好排水性的砂石颗粒装入织物袋中,织物袋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够在搁置于软土层后,对软土层形成较好地促进排水效果。软土层之所以容易变形坍塌,就是由于软土颗粒更容易积水,影响到土层稳定性。
应用袋装砂井技术要设计好砂井布局,也就是要尽可能利用较少的袋装砂井实现排水目的。袋装砂井内部砂石缝隙较大,在如软土层结合时,可以改变土层整体的密度情况,加大排水空隙。袋装砂井施工过程中,需要先对施工区域面积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出需要的袋装砂井数量。
袋装砂井施工时要采用干砂作为填充物,干砂吸收性更强,能够缩短排水时间。袋装砂井技术实施中要求准确进行砂石袋的投放,应当与砂井位置保持一致。运用砂井技术可以实现对软土性质的改良,而且这种技术工艺简单,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并且施工材料较容易获得,能够有效降低软土地基施工成本。
所谓的挤密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层进行挤压,从而使得土层之间的空隙得到缩小,进而使得土层的密实程度得以提升。
在用此种方法进行软土路基处理时,常需要挤密桩的辅助,根据所处理的软土组成成分的不同,桩孔中所填充的物质也有所不同,把土作为填充夯实物质的叫做挤密法,把灰土作为主要的夯实填充物地叫做灰土挤密法。
和其他软土路基处理方法相比,挤密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成桩的材料可以就地采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施工成本得以降低。当软土路基的不良土层较厚时还可以采用震动的方式在所打桩孔中填入碎石等。
软土地基施工中,采用置换土层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变土层性能,提高地基稳定性。置换土层技术是一种实施较为简单的技术方法,在地基施工中要对地基深度标准进行掌握,进而能够确定需要置换的土层体积量。
土层置换的主要原理,就是使用强度较大的土壤替换原有的软土,改善地基土层结构性能。在土层置换过程中,应当保证填入土层的平整和密实度。
一般采用这种技术进行地基施工时,需要运用夯实设备和重力设备,并且多次进行碾压夯实,碾压一层置换土后,要进行重新的土层填充,直到土层无法继续压实。
置换土层技术在地基施工中也有着一定的使用条件,一般对于局部性的软土层可以进行置换,但是整体区域都为软土层则不适用这一方法。也就是在软土地基施工当中,发现局部土层分布不平衡,软土结构会较之其他土层出现明显的塌陷情况,使用土层置换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过往,一些软土地基施工效果不达标通常是因地基在水位之下,最后造成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和设计要求之间形成较大出入。应用抛石挤淤法处理这种地基,是提高软土地基硬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现场实践中,如果能通过检测确认软土底层平整、软土呈流动状时,填筑应沿路基中线向前方呈三角形形式安置片石,而后缓缓向两侧拓展。
若现场实测软土底层横坡陡是1∶10时,应该由高侧向低侧填筑,且在低侧坡脚一定宽度内同时抛填筑造片石平台。
现场施工时建议选用10~20m路基为一个处理单元,挖淤前准备好片石(片石厚度≥30cm, 浸水抗压强度〉15MPa),并测量出地面的高程。挖出的淤泥并将其临时堆积在指定位置,通过人工投掷形式完成挤淤,重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如图1所示。
提到机械软土形成路基的基础材料与结构处理挤压技术,大部分没有专业常识的建筑企业或者业内人士也可能会通过查询来获取机械软土夯实的解决办法。
这种夯实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机械利用大型的软土压路机等机械装置自身的结构材料与处理重量,对整块软土路基进行强力挤压,把整个软泥铺土中需要储存的软土缝隙减到最小,保证整块软土形成路基的一定耐久性与具有抗压性的能力。
然而这些置换方法与一般土层土质置换用的方法相同,都仅仅是因为它们置换需要额外花费一定的技术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某些特殊的地形上的置换方法也已经完全失去实际得到应用的最大概率,其它的实用性也并不强。
为有效改善此次不实情况,在对基层道路工程建筑软土路基基础进行相关机械设备夯实和运行处理之前,必须严格要求工程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基层道路工程建筑软土基础路基的处理过程中所需要应用的各类相关机械设备应用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明确各类相应机械设备的具体运行处理模式及具体的机械夯实处理效果,使得工程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加灵活地可以操纵和配合使用各类相应的机械仪器设备应用来直接开展对基层道路工程建筑软土基础路基的夯实。
如果应用这种工法处理软土地基,在正式开工前要组织参建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协助他们掌握这种技术要点,并掌握其具体应用范畴。如果施工的路基土质较软弱时,现场工人要及时探查到地基缝隙,灌注适量水泥浆,利用这种方式填满缝隙。
在具体施工时,要从一侧灌进浆料,当其由另一边溢出时就可以暂停灌浆工序,尽可能地排净空气,以使灌浆的充分性得到保障,严禁出现四周一起灌浆的情况。在灌浆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养护,建议在灌浆完成后30min均匀地喷洒适宜的养护剂,也可以遮盖打消适宜的塑料膜。
既往有工程施工表明,该种工法能显著改善软土地基性质,增加地基的硬度。施工执行喷粉工序时,要配合使用型号适宜的钻机设备进行。
在这种地基处理技术应用时,督导参建人员严格执行设计要求、规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喷粉施工价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签订之后要详细分析合同内容,查看是否有漏洞,如果发现存在争议性内容,要在双方沟通下作出解释。同时,要明确合同是否有风险,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对策。
施工单位要不断增强合同管理意识,完善合同会签、交底、会审等制度。合同中要明确体现施工范围、双方责任、义务与权利等。
其次,要科学编制施工计划。在施工计划编制过程中,要对项目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确保质量、进度、投资的目标相互协调。所编制施工计划要对风险因素、客观条件等进行充分考量,确保施工计划具有较高可行性、合理性。
再次,要做好施工图纸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在收到施工图纸后,要准确核对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编号、分类及登记分发,加强日常管理。施工图纸管理中,要有序开展互审、自审、会审及技术交底等工作。
最后,施工单位要合理设计施工组织,加强管理施工方案,结合所收集的各项资料,对项目施工条件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准确计算工作量和涉及的工种,加强施工部署,使用科学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办法,合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准备工作计划、资源需求计划、施工平面布置图等。
在施工环节,施工单位要在施工全过程加强动态质量控制,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对工程建设质量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除此以外,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现状建立完善的质检体系,在施工全过程做好质量跟踪工作,严格执行质量责任制度,详细分析并贯彻落实责任与目标。
建筑材料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加强材料管理,严禁劣质或不合格材料流入工程现场,在保证材料合格基础上保证工程质量。
施工材料从采购到应用整个施工中都要加强全过程管理,材料选购环节要通过科学手段严格检验材料质量与规格,确保材料质量符合工程要求标准,由此保障道路建设质量。
施工结束后,项目部管理者要联合材料、财务、计量、技术等部门全面清理工程各项物资与财产,做好核算工作,详细分析工程建设成本,所形成的各项资料及时提交至档案管理部门。
1.打造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协调处理,在各施工环节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所有施工步骤、施工程序均符合相关施工技术标准和国家相关规范,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可靠。在打造精细化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要针对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建立相关责任体系,确保施工过程中贯彻落实责任制,以有效保障施工质量。
同时,要针对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施工工序等建立相关质量控制体系,同时针对分项工程建立质量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单元,促使各部门加强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日常管理要点。
2.编制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在相关工程施工中加强精细化管理,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工程管理流程。精细化管理中,要结合管理基本规律,立足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工程施工人员、安全、质量、进度等,拟定各部门及具体岗位的管理标准、工作职责,明确施工工序和技术标准,围绕工程全面加强对施工中人、物、事的管理。
3.做好人员管理
在道路施工中,工作人员属于施工主体,在精细化管理中要重点加强人员管理。施工中,要全面、严格监督施工人员各项施工操作,使之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所有施工人员需落实施工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标准,避免在操作中发生失误,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以免因人为操作不当而使道路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在道路软基段软基路基路面施工中,为保证施工质量,要确保结构设计合理。
首先,在结构设计中要重点控制软基段软基变形情况,有效控制道路软基变形问题,一方面要对软基段路基施工之后的沉降量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要结合软基段力学性能,对结构进行标准化设计,减少道路和软基段之间的沉降差异。尤其是软基段位于桥梁过渡段时,由于桥梁过渡段涉及不同结构形式,桥台部位分布的是混凝土结构,刚度相对较大,之后逐渐过渡到填土路基结构及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中,此类结构属于柔性结构,不同结构有着不同的强度分布情况,因此软基处治过程中要注意在强度不同的结构层间进行缓和过渡段的设置。
其次,设计中可将土工格栅铺设在软基交界位置、桥台台背路堤上,或者在软基段整体满铺。土工格栅技术是道路软基路基路面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该技术可使土体和土工格栅共同承受土壤及车辆荷载,此时土工格栅能使土体所具备的抗剪强度充分发挥出来,对土体侧向变形问题加以抑制,防止路基填土出现侧向位移情况,在此基础上使路基保持更高的稳定性,增加路基变形模量。
综上所述,软土地基具有承载能力差、透水性差、抗剪强度差的特性,若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未能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很容易引发多种施工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及道路使用的安全性。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应熟练掌握预应力管桩、软基加固表层处理、土工编织物强化、粉煤灰碎石桩加固、排水固结等主要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要点和适用条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科学应用相关技术,以此提高自身软土地基处理能力,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