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怡
(中共周口市委党校,河南 周口 466000)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周口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下,2020 年周口市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在特殊的过渡期内正确认识周口市脱贫攻坚成就、分析二者的内在关联、把握衔接工作重点、思考衔接工作推进的可行性路径,对于促使两大战略平稳过渡具有现实意义。
截至2020 年,周口市94.6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 112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周口市10 名先进个人和4 个先进集体受到了国家级表彰。
周口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 年的3 113.57 元增长到2020 年12 906.12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 年7 742 元增长到2020 年12 950 元。全市人民的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有了很大提高,自主脱贫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0 年,周口市脱贫攻坚实施项目8 691 个,总投资146.51 亿元。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医疗保障逐年提高,这些措施的落实和完善有力推动了周口市经济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在扶贫政策支持下,贫困群众“等靠要”“慵懒散”思想明显弱化,如今周口市人民勤劳致富的信心更足、更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气神越来越足。
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政策号召下,周口市广大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常年加班加点,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肯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脱贫攻坚锤炼锻造了一批能担重任、能干事、能成事的扶贫干部。这些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中快速成长,既锤炼了党性、转变了作风,又提高了自身本领,党风政风得到了很大好转。
周口市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乡村振兴成为当下和今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在两大战略交汇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当下立足实际的战略任务。
第一,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脱贫攻坚的有效实施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是实现乡村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基础性、首要性问题。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政策、运作方式和具体做法,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的操作和实施中可以参考和借鉴。比如脱贫攻坚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广泛动员、多方参与的政策和方法。
第二,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就全方位、分层次、多领域地勾画了乡村未来发展的蓝图。乡村振兴战略依据和谐的政策环境、良好的资源优势、有效的制度保障,进一步促进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深化。同时,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党建、组织文化、生态治理等政策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提供了保障[1]。
第三,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同乡村振兴战略既相互关联又密不可分。这种内在关联性、相通性、融合性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关键。
另外,在看到内在关联性的同时也应当看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明显差异性。脱贫攻坚的目标:2013—2020 年,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的目标:2018—2050 年,解决全部农村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在目标设定上比脱贫攻坚谋划的更加长远,在实现主体上比脱贫攻坚的范围更加宽泛,在时间上和解决的问题上比脱贫攻坚的范畴更加广泛。
梳理清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间的内在关联,对衔接工作的有效过渡、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把握其内在关联性、客观差异性也是做好当下衔接工作的重点。
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脱贫攻坚信息中心平台的作用,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作为监测对象,尤其要多加关注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发生而出现的突发严重困难户。另外,周口市把低保户和特困户纳入监测范围,加大对这几类群体的排查和监测力度,实时跟踪监测对象,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和排查机制,做到一有情况快速发现、及时响应,坚决不遗漏一户一人,守住返贫致贫底线。
“两不愁三保障”事关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是脱贫的基本要求。周口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巩固成果上要切实做到责任不减、任务不减、人力不减,严防出现返贫。教育保障方面,加大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的学费减免政策和各种资助政策,保障农村地区能够同等地享受到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医疗保障方面,认真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继续推进大病医疗保障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疾病分类救治措施,防范因病返贫致贫出现。住房保障方面,切实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住房问题,加大对住房安全的日常监测,及时改造危房,有效落实好住房救助政策。
就业稳则收入稳,收入稳则民生安。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做法。从数据上看,2020 年周口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38.63 万人外出务工,占比43.42%。当下打工和种地是周口市脱贫群众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出人员就业指导。多途径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以职业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就业创业技能等培训为抓手,对愿意外出的打工人员开展精准化培训。另一方面,鼓励留守人员留在当地就近工作和就业。通过设置公益岗位、拓展扶贫车间等形式,使具有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就近工作和就业,周口市探索实施的“巧媳妇工程”就是很好的模式[2]。
加强加大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成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之举,必须下真工夫、抓实效。要大力支持“返乡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充分带动周边脱贫人口就近就业,引领贫困群众走勤劳致富之路。要不断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和落实、搭建形式多样的创业载体,鼓励支持广大农民工、大学生及一些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在这方面,周口市示范区就是产业扶贫的典范,该区一共有贫困户数413 户、1 315 人,该区的脱贫任务基本由越秀和建业绿色基地承担。越秀包揽了该区所有的贫困户,每年给贫困户分红1 200 元;建业绿色基地与该区的贫困户签订3 年合同,每户每年1 000 元。这涉及示范区的每个贫困家庭,脱贫成效非常明显。
对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帮助就业、提供就业岗位等途径来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弱小的,要持续保持政策稳定,发挥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周口市因病、因残导致家庭贫困的占57.73%,按人数算是47.65 万人,占53.56%,即1/2 以上的贫困是因为残疾和疾病所造成。因此,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各项兜底救助政策至关重要。当前周口市正在探索推行“五养模式”、贫困精神智力类残疾人集中收治等做法,这些做法一旦成熟必将会成为周口市衔接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中央围绕两大战略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当前对现有政策要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处置。要保留一批政策,中央要求新政策出台前,要按原有政策执行,力度不能减,比如过渡期内的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在新政策出台前原有政策依然有效。要整合一批政策,对随着政策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临时性政策、不符合当下实际的政策要进行优化整合,如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已与当下实际不符,应取消。另外,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还应出台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如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强化政策等。
目前周口市脱贫攻坚的任务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脱贫攻坚成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尤其是防止返贫的任务还没有彻底解决,当下仍面临艰巨的任务。一是要制定防止返贫的相关政策措施。当前,周口市整体发展水平跟河南省其他地市相比还有差距,各方面发展基础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脱贫村特色产业目前还处于培育成长阶段,技术匮乏、资金缺乏、人才缺少等问题严重。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实际出发,制定防止返贫的长期帮扶政策。二是确保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当前要结合实际需要和各地实际情况,对现有政策实行分类处置、优化调整,同时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频度、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政策实施的时限,确保衔接工作平稳有序过渡。三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对收入不稳定人口的动态监测,尤其是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生产生活状况。从周口市15 项致贫原因分析数据来看,因病、因技术、因残、因资金、因学是周口市出现贫困人口的主要原因,致贫原因占95.52%。对这些监测对象要做到及时发现、精准定位,坚决防止返贫现象反弹,守住底线。
新的发展阶段下,周口市必须建立与防贫返贫工作相适应、完备、可供执行的制度体系。一是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导体制。在实践中,乡村振兴战略也可建立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责任机制,明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持续完善帮扶机制。要继续实行市县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市县各级单位和个人定点帮扶的工作机制,履行好各自在衔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担负的职责,确保各项部署在实际落实中有效实施。三是持续坚持驻村工作制度。继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作用,使其深入一线、深入农村、深入基层,重点做好基层党建、为民办事、生态治理等各项工作。目前,周口市共有驻村第一书记2 657 人,新上任671 人。对于任职期满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可以循序渐进返回原工作岗位,但是要做细、做好新老岗位的工作衔接,确保平稳过渡。
发展产业,是推动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周口市产业发展总体来看相对滞后和缓慢,仍需加大发展力度。一是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促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发展产业提供物质基础。二是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周口市当地的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农业特色品牌,从资金和政策上保障发展态势良好的特色产业加速升级。三是着力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拓展农业产业链,按照全产业链开发的思路,促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结合周口市实际,发挥和凝聚特色产业群的优势和力量。四是凸显农业新业态的优势。加大对农业新产业的开发力度,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有效利用起来,促使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把农产品和网络平台连起来,打造产销融的电商模式。把农产品与绿色融合起来,将绿色发展贯穿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激发农村地区的内生动力主体在于农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关键。一是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确保农民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为其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衔接工作中。二是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衔接工作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科学谋划与有效领导,基层党组织要依托“以活动促党建”的方法,通过开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肯定和认同。三是充分激发振兴乡村的人才活力。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完备的人才使用、管理、培养、引用体制机制,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乡村精英、大学生村官、社会组织等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四是加强技能培训。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实用技能、就业创业技能、经营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科技知识、法律条文、产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提高能力。
近年来,周口市已经形成了评价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机制,当下要继续借鉴这套考核机制,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一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对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制订客观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加强跟踪督查,并将其作为年度综合考评、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二是要建立健全衔接工作的责任清单。做好衔接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各个部门要责任明晰、各司其职、共同发力,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联合当地党校、高校、干部学院等机构,对党员领导干部实行分类化、区别化的教育培训,加强基层干部对衔接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素养,为衔接工作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强化干部责任担当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周口、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