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爽,毕 东
(1.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020 年底,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了防止出现返贫等现象,需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1]。众所周知,乡村振兴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其工作涵盖内容广泛,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2],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显而易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确保农民在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需求也得到满足。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针对偏远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种种困境,探讨可行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全县常住人口约59 万人。建水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1994 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3]。
近年来,建水县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着力完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体系建设,现已建成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目前,建水县建成公共二级图书馆1 个,公共一级文化馆1 个,博物馆1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 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3 个,村小组综合文化活动室809 个,全民阅读服务点39 个,行政村服务点137 个。其中,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均实现了全年免费开放。
此外,建水县政府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的内容和内涵,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4]。
一是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建水县极力打造以“紫陶”为中心的文化名片,将“紫陶”“文化”“旅游”相结合,举办了“建水紫陶文化旅游节”“建水孔子文化节”“建水县普雄乡普玛尼察哈尼族阿玛熬节”“建水县庆祝建国70 周年暨振兴之星表彰颁奖晚会”等文艺节庆活动和文化活动,有效地在文化宣传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旅融合。
二是广场文化如火如荼。建水县的综艺类(包括戏曲、排舞、曲艺、合唱和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队)、展示类(包括美术、书法、摄影等)、业余群众文化艺术团体,以公共文化设施、广场、社区、绿地等为活动阵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
三是特色群文品牌成功打响。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塑造了一批以“紫陶”烧制技艺、铓鼓舞、花灯、沙莜腔、建水小调等为重点的建水知名文化名片,同时打造了“建水孔子文化节”“建水紫陶文化旅游节”“建水县普雄乡普玛尼察哈尼族阿玛熬节”等文化品牌。通过编排优秀节目进农村、开办知识讲座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文化幸福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越丰富、质量更高。一般而言,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国家财政负担80%,州财政负担10%,县级财政负担10%。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但整体来说,财政投入依旧明显不足,加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5],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文化基础设施面积不足、设施陈旧的问题。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村级阅览室大部分建于4~5 年前,里面的电子设备购于4~5 年前,系统老化、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现如今已无法支撑基层人民的文化需要,只能闲置在阅览室,久而久之成为了摆设。
此外,由于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文艺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辅助工具,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节目编排,换言之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无法实施,以至于无法将最新的文化带到基层。
人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建水县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事文艺工作的专业人员较少,由于娱乐活动不多、出场费用不高,导致很多文艺工作者不能专心地钻研文艺工作。目前,文艺工作不能作为维持生计手段,建水县文化娱乐活动虽然正在积极开展,但是薪水报酬较低,专业平台较少,迫于生活压力,民间艺人不得不改行或者外流。工作人员偏少,建水县承担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分为专职人员和兼职干部,有的文化站站长、文化员长期抽调去做其他工作,而且因为农村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薪资待遇低于城市,导致许多工作人员并不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往外调。
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兼职干部的专业并不是文艺,缺乏专业知识支撑,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在开展工作时必然存在难度,不能很好地处理日常业务。不仅如此,很多当地民间艺人因生活所迫纷纷改行、外流。农村文化队伍不健全、文化骨干流失、后备人才队伍不足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6]。
许多村庄因经济薄弱,没有单独的文化活动经费,仅依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显得势单力薄,农民文化活动次数有限,形式单一,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缺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浪潮使人们在家拿着手机就能感受到各种类型的文化,而大多数在乡村举办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与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视频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不同年龄段对文化的需求不同,比如儿童更容易接受卡通类型的文化传播方式,平板电脑上的各种小游戏及动画片更加吸引小朋友的目光;青年钟意于流行文化;老年人则喜爱传统文化,很多老年人认为传统文化可以更加彰显我国的优秀文化,现在的流行文化在老年人看来是“快餐”、没有“营养”。加之农民自身对文化学习兴趣不大,读书看报意愿不强,劳作之余,大部分消遣活动都集中在走亲、串门、闲聊、看电视,甚至赌博打牌,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因此,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良莠不齐,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相关调查显示,农民最喜欢的“文艺下乡”活动包括“下乡放电影”和“文艺汇演”,而该类活动当地每年只能举办1~2 次,数量远不能满足所需。
1949 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用户口将农民和城市居民分割成两个群体,在政治、经济上享受不同待遇。长期以来,农民为了维持生计,没有更多时间参与文化活动,如果有闲暇时间,农民更愿意三五好友一起喝酒、打牌,精神文化相对比较匮乏。久而久之,相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民自发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较低,导致后续开展乡村文化工作的难度增加[7]。
另外,文化设施重“建”、轻“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主要集中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后期缺乏运营维护。如农村基层文化室普遍是“空壳文化室”或“残缺文化室”,一般只是一块牌、几张桌、几张椅,图书少,娱乐、健身设施少。多数村虽然建起了“农家书屋”,但由于资金不足,管理不力,日常正常开门的很少,有的甚至常年不开门,文化阵地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随之带来的是农民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较为薄弱。
建水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良好,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带来世界各地的文化,这种影响从某些方面来说,对建水县的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各种文化差异会给当地人民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对还没有形成完整价值观的青少年影响更为严重。
现在网络发达,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所谓的“城市文化”,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很多青少年想要去“大城市”,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不了解、不认同。
学校安排的课程很多是照本宣科,很少在课堂上讲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导致对家乡情感没有寄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甚至想要摆脱农村。
首先,县财政应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保证公共文化工作的可开展性。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作基础,根据每年的财政收入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并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可以多渠道引进资金[8]。
其次,文化部门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拓宽文化振兴路子。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作用,积极开展“以文补文”“以商补文”“多业助文”活动,振兴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与周边文化站交流,开办不同的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建设文化商业街,除了可以增加收入外,还可以让商业与文化融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名片”,从而增强当地文化站的“造血”功能。
再次,建水古城的游客众多,可以在古城建设特色店铺,外地游客可以从店铺的建筑中领略建水县的历史建筑风貌,结合现代文化且不缺乏时尚,让游客感受到建水县是一个兼具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的地域,具体经营让当地人管理,盈利与政府按照合同比例分红。
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文化站管理办法》中文化站配备专职干部1~3 名的规定,配齐文化站人员。同时,要加强对文化站工作的管理,让文化站的人员专职专干,专心从事文化工作,让文化站成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火车头”。要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加强业务训练,展开相关的专业培训,可以参考高校的“导师负责制”,让业务能力较强的文化工作者帮助刚刚入职的工作人员,共同进步。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除了定期统一培训外,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展在线培训,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学习,时刻反馈,及时改进工作方法[9]。
要重视对农村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扶持,让他们成为民间文化发展的“主力军”。积极发掘民间艺人,鼓励农村文化人员施展才华,为农村文化人才提供才艺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使其成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优秀领头人。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繁荣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功能定位上,重点围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综合党员教育、文物保护、文体健身、科学普及、法制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功能,建设多功能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文化服务。
着力增加文化创新能力,迎合时代发展,紧跟农民真正的需求,开展具有当地特色、融合当地人文的娱乐节目。政府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活动。比如针对儿童,可从动画形式出发,制作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短片,吸引儿童的注意;针对年龄较大的群体,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如开展山歌下乡等活动,增强这一群体的可接受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每个年龄段的群体都享受到文化带来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10]。
建水县历史悠久,县域内辖回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还有很多尚未发掘的民族文化,应把发展重心放在民族文化上,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结合现代元素,让更多人知晓建水县和建水县文化。
建水县“紫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已获得了一定知名度,可以“建水紫陶”为切入点,开办文化节、“紫陶”展览等活动,将其打造为一张亮眼的名片。应鼓励当地对“紫陶”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学习制陶工艺,实现文化与技艺传承。
在文艺汇演平台上可以设置一个小程序,可以上传自己的才艺,进行线上观看及评选。村图书室建立一个“排行榜”,表扬借书、阅读数量较多的人,并发放一些小礼品,图书馆的书也可以选择当地人感兴趣的书籍,并且根据借书的记录来调整后续上架的书籍。可以在一些传统节日举办技能比赛,让当地人参与进来,感受活动的乐趣,还能了解当地习俗,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政府应积极开展进学校、博物馆研学等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让人们领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建水县文化属于其中杰出的部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植入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不盲目跟风模仿,也不应故步自封,应持理性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宣传的一个落脚点,在网络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将学校作为文化宣传的第一阵地,结合建水县特色文化,在校园内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增强青少年对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从资金、人才、机制、文化等方面出发,多方共同协作,政府主导,招商引资,农民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当地特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移风易俗,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陈规陋习,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及思想素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