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王 兰
(1.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吉林 白山 134300;2.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贫困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虽然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一些农村出现了新一轮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和4 个方面上,需要各部门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我国制定了精准扶贫战略,在该战略引领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伴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农村内部出现了村与村、人与人的两个维度不平衡问题,需要各方努力破解,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1]。
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全面胜利,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后扶贫时代”解决的是相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步骤,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后扶贫时代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就必须要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1)推进有机衔接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的发展问题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虽然通过脱贫攻坚战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然而广大农民仍有向往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不仅是温饱问题,更是生活质量提升的需要,需要更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因此,必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解决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问题,进而助力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推进有机衔接是实现防止返贫的必然要求。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历史性的。后扶贫时代反贫困的主要任务是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网,为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防止返贫和绝对贫困的再次发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3)推进有机衔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利于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巩固的因素。脱贫攻坚属于阶段性目标,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而乡村振兴战略则属于长远性目标,促进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才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只有乡村战略的有效实施才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在发展中必须通过重点发展一些地区或某些部门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2]。改革开放后按照这一理论要求,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农村发展仍然滞后,还存在众多的贫困人口,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地带。为解决“三农”问题,并实现国家的协调发展,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短板理论,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因为资源有限,不可能将所有农村和农民全覆盖,只能重点推进。虽现行标准下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只是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在精准扶贫时期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带来一定的问题。例如,国家级贫困村、省级贫困村的划定,使得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非贫困户逐渐被“边缘化”,对我国农村统筹兼顾和区域协调发展不利。在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引领下,需要综合考虑这些不平衡问题[3]。
从村的维度看存在两方面不平衡问题,即原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原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村与其他贫困村存在的不平衡。从人的维度看,同样有两方面不平衡问题,即原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原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与非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之间的不平衡。
1)原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其一,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包括安全饮水、住房、供电、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调研中,J 省大部分原贫困村,特别是原国家级贫困县中的村已经基本完成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文化广场和安全用水等,而有些非贫困村还只是泥土路,大多数无文化广场。其二,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差异。原贫困村中有各种产业帮扶,如庭院经济、棚膜经济、光伏发电等,并有专门培训学习,而J省的大多数非贫困村只能靠传统的种植业为生[4]。
2)原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村与原省级贫困村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产业上。在调研中发现,J 省原国家级贫困县覆盖下的贫困村发展较好,成为该省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保兜底等都做得较好,而且住房、饮水、通讯等都已改善。而J 省的另一个原省级贫困村不仅没有任何产业扶持,而且没有基本的道路硬化,村民饮水成问题,水质有味道且有颜色,百姓苦不堪言[5]。
3)原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之间的不平衡。调研中发现,J 省在产业扶持时,每年春天会给原贫困人口发放种子、化肥、禽种等,这使得非贫困户不满。另外村中建立的工厂、企业和光伏发电等所得的收入几乎全部分给原贫困户,甚至有的村办企业的招工和盈利也主要针对原贫困户,而非贫困户不仅不能分得利益,若想承包经营还需要几十万元的担保和一系列烦琐的手续。另外,原贫困户若外出务工,不仅有技能培训,还会发放补贴,而非贫困户不可能有这种待遇。因此这使得原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在农村内部易产生仇视和敌意,不利于乡村文明建设与和谐乡村的发展。
4)原贫困村中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村中的贫困户之间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因为受非贫困村这一外界条件限制,使他们不能享受像原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政策,更没有相关产业的扶贫支持,生活较为困难。各级政府把调查研究、现场办公等精力重点放到了原贫困村,扶贫项目和资金扶持也进行重点倾斜。
经过分析出现上述4 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中央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非贫困村中也存在贫困人口,但问及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资源差别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地方各级部门给出的答案是扶贫资金统筹适应,不能用到非贫困地区和非贫困户,这就造成了“同乡(县)不同等”的情况。在翻看2016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时发现[3],要求贫困县要把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资金使用要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时规定贫困县是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主体,要紧密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机制,用好用活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资金。由于各级部门对扶贫资金审核严格,为了逃避风险,各地将大量的财政投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即使这样可能同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符,或者不利于贫困县或整个地区整体发展。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当时扶贫工作的推进,也影响了人们的感情,更加影响了后扶贫时代扶贫的工作。
2)地方各部门不能统筹协调扶贫。原省级贫困村的经费大多来自当地政府,如县级政府。调研中发现,J 省Y 县级政府的扶贫存在着诸多问题,各部门不能统筹规划,集中资金,协调规划。例如原贫困村的饮水问题,报到扶贫办,扶贫办推到水利局,水利局推到财政局,财政局推到城建局等,使得农民解决安全饮水遥遥无期。
3)原贫困户界定和扶贫资金使用不公开、不透明,一些地区存在看“关系”定贫困户的现象。在建档立卡时,有些地区没有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来确定贫困户。另外,原贫困村中的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明显,可建档立卡后的贫困户得到的利益却很大。这种现象引起同村中人们的内部矛盾。再加上有些贫困户存在着“等、靠、要”的行为,却住上了全新的砖瓦房,还能从产业帮扶中获得扶贫资金,而非贫困户靠着自己的劳动改善住房条件,这势必更加引起人们的不满。
针对上述的不平衡问题,应该努力进行纠正,否则原有的不平衡没有打破,还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针对原贫困村之间以及原贫困人口之间应该树立“一盘棋”的观念,不能一边倒,要让每个贫困地区、每个贫困户都能获益。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原国家级贫困县中的贫困村与其他原省级贫困村一样,应该获得相应的“两不愁,三保障”等基础设施,要防止新的不平衡现象出现。同样在原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与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方面,也应正确处理,不能将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边缘化”。要统筹安排资金,合理配套项目,让所有贫困户都能受益,不让任何一个贫困户掉队。
2)针对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问题,要进行协调发展,要形成“一股绳”的社会合力。要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清楚认识到非贫困村中也有贫困人口,这些村子也是我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贫困户也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农民队伍的重要成员。要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心理不平衡和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要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村路硬化、安全饮水、文化广场等,不能让非贫困村心寒。要在公平帮扶的背景下,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当地产业的投入,让这个区域的所有人都能受益。并且赋予基层更大的权利,调动所有百姓的积极性,共同为乡村建设服务。
3)无论是哪种不平衡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对政策认识不清晰和对扶贫资金不透明的担忧。要向村民传达中央扶贫的精神和相应建档立卡的根据,让百姓互相监督。在扶贫过程中,要保证扶贫经费的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总结长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整体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其总要求。2021 年2 月21 日公布的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该战略的提出是面向我国全部农村的,是助推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大战略,是解决两个维度4 个方面不平衡的良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不仅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还要提高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要调动一切力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产品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的新格局。既要使原贫困户收益,也要提高非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另外,要推动共享发展、协调发展,不能给原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带来差距和心理的不平衡。要加快农村硬化公路、安全饮水、班车到村、环保、电网、物流等方面的建设,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趋势。
2018 年3 月5 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这就要求农村的建设要全面,不能只关注贫困地区,也要关注非贫困村、非贫困人口,并形成整体、协调、长效发展机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于2021 年11 月8—11 日在北京召开,是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召开的一场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提到了3 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奋斗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势必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努力和奋斗,而是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继续“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使全体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成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要从大局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两个维度4 个方面的不平衡,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