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晓璇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400)
“美丽中国”旗帜下,传统村落作为农村人口的重要聚集地,不仅发挥着简单的居住功能,同时也是象征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传统村落数量逐年递减,有必要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再规划、再建设,并在此过程中保留区域特色,将此作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契机。
为顺应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必要基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在现有的传统村落格局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公共空间景观资源,通过有序的规划设计来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达成保护文化传承、振兴乡村经济的目标。
根据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记载,在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结构中,浙江省数量占比最高,安徽省次之,江苏省传统村落全部集中于苏南地区,总的来看分布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为皖南地区,目前的保存状况相对完好,与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刚好成反比。皖南地处山区,在经济建设方面存在较大阻碍,但正因如此,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资源基本保留着原样,并没有太多人工干预的痕迹[1]。
第二,山地丘陵地带是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点,由于山地丘陵地带一般地处河流水域附近,自然环境适宜人口居住,加上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传统性质保留完整,因此较之平原腹地,这类区域分布着较多的传统村落。
第三,传统村落数量一般与当地城镇化发展程度有直接关联,譬如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基本分布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且大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密度多为中等或偏低,交通流线也较为稀疏。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某个地区的生产水平和城市化建设水平,江南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由目前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
第一,农产品竞争力不强。江南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宽阔,拥有先进的种植技术,缓解了传统农业经济中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但阶段性、区域性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2]。部分经济发展滞缓的地区中,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利,农业设施不完善,产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竞争力,容易造成农业经济方面的恶性循环。
第二,农业生产收入偏低。一方面,江南传统村落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生产主力军大量外流,中老年人群农业生产能力有限,致使农业生产效率难以出现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传统村落常住居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对于新兴农业技术的认知与利用水平有限,大多处于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状态中,农产品销路难以拓宽。
第三,产业结构趋于单一。农业经济发展日益多元化,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革新调整意识,大多仅以单一的农产品种植、养殖为主,与现代化产业的融合不足,导致整体农业经济水平无法获得提升。
基于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需求,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与调整属于必经之路,但在设计与执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与居民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在长达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以及物质空间形态都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城乡交互程度的加深,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朝城市方向靠拢,这与设施革新速度缓慢的现实环境形成了直接矛盾,居民在公共空间的设施配置、审美标准、景观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均得不到满足[3]。
第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色与现代建造工艺之间的矛盾。江南地区传统村落本身的历史符号与文化特色是构成当地乡土文脉的一部分,但要对其进行改造,需要通过现代主义的建造工艺进行堆砌,在大量现代建筑材料的应用下,原有的村落特色被掩盖,难以从中窥见江南风貌。
第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人与自然主导地位变迁的矛盾。传统乡村聚落环境中,人与自然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更多倾向于趋利避害。在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人类的意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开发建设中缺乏对地形及传统文脉的呼应,致使最终的空间呈现效果多有生硬的人工痕迹,人文气息被过多消磨。
乡村旅游经济已成为新时代的一大浪潮,尤其对于江南地区传统村落而言,天然的江南文化底蕴与质朴的人文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坚实基础,加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与闲置的土地资源,既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也有益于扶植当地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农产品销路的开发,均有着长远的助益作用。
江南地区的区位条件良好,遗留下的传统村落环境优美,具有打造成旅游景点的地理环境基础。在开发旅游型资源时,可将重点放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个方面。其中,自然景观包括丘陵、山地、河谷、池潭、梯田等;人文景观则包括城墙、寨堡、宗祠、亭台、庙宇等[4]。同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所代表的本土文化,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等因素推动下形成的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商贸文化、民族文化等,保留具有代表性的民风乡俗,避免特色流失。
为满足农业旅游开发需求,首先在基础设施的布置上,增加公共管理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绿地广场设施,使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咨询服务、医疗服务、餐饮服务及购物服务等,并通过改建当地特色民居,以民宿、农家餐厅的形式增加游客接待功能,逐步打造传统村落旅游品牌。
目前,城市人群的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许多老年人群为追求休闲安宁、贴近大自然的生活,选择以环境宜人的传统村落为养老地点,基于江南地区本身特有的环境优势,可通过开发养老型资源来发展当地农业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空间在养老产业方面的利用率。
在自然条件方面,需要考虑传统村落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及自然生态,以及土地、森林、河流、生物、风景等自然资源,在有利自然条件的支持下,引流具有养老需求的人群入住,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农、林、牧、渔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将获得更大利用空间[5]。除去自然环境的选择外,区位因素的筛选也是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前提,譬如位于大城市周边的城郊村落,一般具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既方便子女探视,也有助于为养老人群提供更可靠的医疗保障。
从公共空间规划视角出发,在基础设施的布置上,需要重建适合养老的居住空间、生活空间及公共服务空间,使养老人群的基本生活、娱乐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可通过加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养老服务保障组织机构,逐渐使之形成完善的养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住居民就业空间不足的问题。
所谓分时度假,即由几户人家共同购置同一处房产,每户每年各拥有该房产中某一时间段的使用权。分时度假模式经过数个阶段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目前在旅游度假产业中属于一大创新方向,通过分时度假公司的系统平台,可与其他地区度假房产的使用权进行交换。
基于当前城市人群对于慢节奏自然生活的向往,江南地区传统村落可将开发分时度假型资源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打造“农业+分时度假”模式的创新型村落,在强调传统村落农业主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生活、农业活动等传统人文氛围,吸引更多城市人群参与。
第一,传统村落在开发分时度假型资源时,应注意这一模式与旅游型资源的区别,比如考虑到旅游周期、性质及时长的不同,在基础设施方面作出进一步改进调整,结合江南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景观风貌变化,通过对公共空间结构的调整突出当地传统村落的特色,并借此扶植新兴农业产业发展。
第二,将农业生产引入分时度假模式中,合理配置剩余劳动力,推动农田价值最大化,激活闲置民居功能,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同步发挥传统村落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及生态效应三方面的综合作用,打造高品质分时度假品牌。
除去可发展其他产业的传统村落之外,江南地区有一部分村落因地势、交通等原因限制,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针对这部分村落,可通过开发利用更多生产型资源的举措,来实现当地农业经济的更新发展。考虑到分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局限性,在未来的传统村落生产中,应主要以规模化生产为方向,借助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整合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将其向具有生产能力的村民或技术人员集中,从而在有限的成本范围内,最大程度保障农产品营收效益,再将所得收益用于“反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目前,江南地区许多传统村落仍然保留着较为良好的耕种条件,且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具有独特性,产出的农产品各有特色,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与品牌效应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景观进行再利用,本质目的在于建设新农村,保障当地村民经济生活水平,助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村落原有的风貌特色施以足够保护,以免乡村独特的景观优势在发展进程中被不断磨灭。因此,考虑到传统村落中构成景观风貌的主体在于“人”本身,在未来的设计规划中,应当进一步强调当地居民的审美理念、生活需求的重要性,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当地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建设的构想,避免以过多的工业化痕迹对村落的原貌产生破坏。一方面,提升村民自身的设计意识,将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基础知识在传统村落进行有效宣传,面向村民讲述“美丽乡村”理念,并组织村民参与到成功案例的实地考察中,或可举办关于村落改造设计的比赛,采用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方案。另一方面,在发展其他产业的同时,要更多关注“人”与“文脉”本身,避免过多影响村民原本的生活状态,维护好现代生产与传统意趣之间的平衡。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自然特色风格有着不可替代的文脉价值,因此,在公共空间景观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应当主动保留原有的自然风俗特征,尊重并保护当地历史文脉。一方面,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以足够的敬畏之心规避对村落景观格局进行强行扭转的行为,同时尽可能地将周边自然环境因素引入内部景观环境当中,使村落的自然美感得以全面释放,并尽量采用村落特有的材料作为建筑原材料,以现代化设计手法作为烘托,在布局、风格、尺度上保证与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沿循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特有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具有风俗文化特征的典故融合进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赋予景观设计成果更多的传统人文气息。
鉴于江南地区传统村落一般占地面积广阔,许多公共空间处于闲置状态,可通过加大对闲置区域的利用力度,进一步丰富景观分布的层次,在提高审美标准的基础上优化引流效果。较之道路、建筑等硬质的景观要素,植物等软质景观在空间美化设计中的利用空间更大,也与传统村落贴近自然的特征更为相符。因此,可通过将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充分分布于建筑与建筑之间、街巷与街巷之间,多元化呈现整体景观面貌,增加绿化空间,或在村民自家花园、菜园中用作点缀,激活闲置村落空间的活力,塑造出富有层次感的公共空间系统,给人以更好的景观审美体验。
江南地区传统村落有着天然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公共空间自然景观的重塑,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空间,使传统资源在现代化加工下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从景观设计学的视角来看,对传统村落空间的重构本质上属于对物质空间的再次开发,因此,要充分彻底地发展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就应当对现有公共空间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利用,在突出江南地区发展优势的前提下,优化内部循环经济格局,打造富有江南乡村特色的现代化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