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视阈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举措

2022-12-02 00:29佴彩霞
山西农经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层建设文化

□王 钰,佴彩霞

(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转移,构建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营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会议突出强调了基层治理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其中,家庭的家教和家风建设是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家教和家风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所以从繁荣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开辟一条创新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多诞生于乡村地区,乡村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在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发挥乡村文化在基层治理中教化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所以,在基层治理视阈下讨论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1 乡村文化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探讨

要想开展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就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对乡村文化的治理与建设工作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乡村文化更加侧重乡土意境,包括物质方面的乡村传统建筑、特色饮食、农耕器具等,也包括抽象无形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交往原则等。其中抽象无形的乡村文化暗含着治理精神,对农村基层治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在乡村社会塑造一种社会价值共同体,凝聚村民的情感,从而不断实现乡村基层治理目标[1]。

在治理过程中,世代传承的习惯与乡规民约得以流传,在无形中规范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行为,也为人与人之间化解冲突提供了依据。

1.1 建设乡村文化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重要特征,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只有着重建设独具一格的乡村文化,基层治理才能更加具有活力与人文特色,才能形成被人们接受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黑格尔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分析提出“中国社会建立在道德的联结上”,乡村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人们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家族是构成乡村的基本单位,乡村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被这种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联结起来,在“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中,人们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社会关系网络做事,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传承性、凝固性、稳定性的特点[2]。

新时代下,尽管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乡村社会文化开始瓦解,但乡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依旧紧密相关。乡村文化建设在凝聚乡民共同体意识方面意义重大,同时也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具体而言,乡村文化中强调的家教思想,可以促进形成良好的家风、民风和乡风,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以有序、朴实等思想为内涵的农耕文化指导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1.2 基层治理为乡村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有效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的时期总对应着思想解放、政治开明的“社会治理有效期”,例如文化繁荣的盛唐时期对应着治理有效的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社区建设是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其包括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等内容,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化”建设前提下,社区建设更应当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在乡村社区,村民不愿参与乡村事务,对所在乡村缺乏认同感,甚至还存在村民之间、村落之间以及村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矛盾[3]。相同的文化是一个族群普遍认可且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乡村社区建设中要加强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就需要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即乡村基层治理的内涵与建设乡村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构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要培养乡村社区居民的情感认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包括文化事业的各项乡村事务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就推动了对乡村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中的相关制度建设愈发完善,为繁荣优秀乡村文化创造了更有利的社会条件。

2 乡村文化嵌入基层治理面临的困境

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社会的基层治理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共生协同的关系,然而在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基层治理蓬勃发展的同时,二者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

2.1 乡村地区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己族群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对自己所拥有文化的价值、创造力和发展前景的自信与坚守。文化自觉是一种“自知之明”,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其以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基础,是人们对自己所处文化的来龙去脉、现实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等的清晰自我认知[4]。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渊远流长,正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缔造出伟大的中华文明,然而进入近代社会后,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城市文化入侵乡村地区,乡民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游离,曾经坚守的乡村文化一时间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乡村地区处于精神“荒漠化”的状态。这样一来,乡民对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动力不足,乡村文化面临着断裂和失传的残酷局面,导致了乡村文化中可以影响基层治理的内容淡薄,原本凝聚人心的治理功效无法充分发挥。

另外,乡村基层政府对乡村文化缺乏文化自觉与自信,由于发展文化事业对乡村建设见效慢,乡村基层政府往往忽视其在乡村基层治理与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认为“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发展文化事业务虚不务实”。对乡村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的关系更是没有清晰的把握,忽视建设乡村文化对培育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对乡村文化组织的扶持力度不足,缺少对乡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引导,造成乡村文化凋零的局面。

2.2 乡村文化建设缺乏有利的环境支持

首先,尽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法治、自治、德治三者结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突出强调了乡村文化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但“三治合一”的治理构想还处在摸索阶段,乡村文化在德治中担任的具体角色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其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振兴,许多乡村的工作重点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以追求经济价值和效率等思想为导向的城市文化大量涌入乡村,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伦理逐渐被契约要求所取代[5],乡村社会质朴的风气变得浮薄。

再次,在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下,许多乡村忽视地方文化特色,盲目照搬城市社区的规划,对村落不合理的规划破坏了乡村特有的文化风貌。一座座整齐统一又大同小异的现代化乡村拔地而起,乡村与乡村之间同质化严重,直接损坏了乡村居民精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土壤。

最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迫于生计或者发展需求,农村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精英人才。留在乡村长期生活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他们由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通常无法有效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建设主力流失这一棘手问题亟待解决。

3 重塑乡村文化促进基层治理的举措

重塑乡村文化并以此来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就是要开展乡村文化治理工作,繁荣乡村文化。这个过程需要凝聚乡村社会多元力量,既要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力量,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也要重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事业中,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乡村文化治理体系[6]。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真正发挥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3.1 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重塑乡民价值观念

现阶段要想让乡民重新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就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只有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依托,让乡民直观看到自己的文化具有价值,才可以改善乡村情况,广大乡民才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事业中。因为有共同的追求,从而自觉培育出共同体意识,为落实乡村基层治理提供稳定的经济动力和牢固的思想基础。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凸显“特色”是一个重点。纵向来看,要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优良基因,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升乡村文化的时代感,将其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并与市场结合形成如火如荼的乡村文化产业。

横向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乡村有着风格迥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这就决定了没有一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直接套用于任意一个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乡村文化要防止出现趋同现象,充分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优势。例如交通便利、靠近城市的乡村可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村落可以打造特色博物馆,革命老区的村庄可以宣传革命精神、发展红色旅游等,保持当地文化特色,营造“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发展氛围。

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乡村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够凝聚人心,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胸怀“三农”热情的乡村知识青年重回乡村建设家乡,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从而将乡村文化建设有效地嵌入到乡村基层治理中。

3.2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当前乡村文化发展中充斥着一些庸俗文化以及重利轻义思想,需要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乡村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

一方面,乡村基层党员需要在人民群众中发挥带头作用,随时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并关注农村居民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制止不良思想倾向,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凝聚人心建设优良乡村文化,为乡村基层治理形成合力[7]。

另一方面,要为乡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转变基层治理方式,文化宣传部门需要转变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走群众路线。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要多听取乡村居民的真实想法,让文化不再高高在上,拉近文化建设事业与百姓生活的距离,使乡村居民成为自己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导力量,为乡村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落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8-9],其中自治与德治意义重大,只有让乡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切身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他们才会积极主动投入进来。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员的作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把乡村文化建设与百姓民生联系起来,为乡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基础,繁荣的乡村文化又可以培养乡民的共同体意识,使其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在乡村基层治理中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10-11]。

4 结束语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下,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基层治理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践中发现,建设乡村文化与发展基层治理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通过传承和发扬优秀乡村文化为基层治理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也可以通过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为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文化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和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实现乡村文化治理,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广大农村居民形成合力,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使优秀乡村文化与基层治理共同进步,共同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基层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