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2022-12-01 02:01吴月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42期
关键词:情理小院田野

吴月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春耕热潮中,跃动着一群年轻的“播撒春雨”的身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国农业大学玉米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入户走访、发放玉米种植“明白卡”;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根据农户反映的小麦种植问题,开展农业技术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将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小院虽小,背靠的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依托的是涉農高校的科技与人才培养力量,孕育着广袤乡村美好的未来。“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广阔的田野是授业课堂,也是干事创业的舞台。通过科技小院,学生们从书斋走向村庄,切实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并锻炼吃苦耐劳、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努力做到扎根大地、接地气。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结合,有助于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科技小院中培育的,是乡村振兴的力量。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不仅是田野大课堂的学习者、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服务者、贡献者。教育部的一组数据颇具说服力:10多年来,先后有800余名校内外导师和1500多名研究生参与到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中,科技小院师生开展的田间观摩活动辐射8万余人,累计线下培训农民20余万人。在小院里收获成长的,不仅是涉农高校的研究生,还有广大农民群众。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科技和人才,正是科技小院为农村带来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师生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农民群众可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科普服务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高校师生与广大农民的力量汇聚,成为生生不息的乡村人才振兴源泉。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10余年来,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300多个科技小院。可以想见,这个春天之后,随着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推广,更多的科技小院将出现于广袤的田野间,与之伴随的是更加美好的乡村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0日)

提炼

1.用类型来代替个体

每一个材料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的。考生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意所在。特别是有些材料看起来能够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甚至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考生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这里考生要注意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的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与普遍的情理交融起来。只有化个为类,才能避免论据的堆砌,增强论证力度。如这篇时文将全国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的300多个科技小院作为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成果,推而广之于美好的乡村未来,将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显情理恰切、交融。

2.从不同层面来分析个体

要想让读者信服你作文的论点,考生就要用事实说话。确凿可靠、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多角度选用事实论据,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和用例,这样就会以一当十,使论证全面,且更有说服力。除了名人事例、社会现象,考生不妨从个体或者一类人身上挖掘素材。因为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瞭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同时,将自我个体引入到情理层面的表达,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当然,将个体的素材引进论证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行为是否能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比如这篇时文就从研究生在科技小院的学习生活过程的不同层面的事实作为例证,真实可信,情理交融。

猜你喜欢
情理小院田野
有梦小院(节选)
幸福小院
小院四季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到小院来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