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素 范立昱 熊茜
(江西开放大学,江西南昌,330046)
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江西省社区教育在经历萌芽探索、稳步发展、加速推进三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之后,逐步朝着打造省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和示范样板方向发展。品牌项目作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集中体现社区教育蕴含的人本价值、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成为当前创新社区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社区教育的品牌培育与创建,是社区教育走向规范、提升办学辐射力的必然选择[1]。而要在江西省的社区教育中凸显省域特色,最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具有形成天然品牌优势的书院文化。江西的书院以创办早、历史悠久、数量多和影响深远而著称,不仅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桂岩书院,而且作为书院讲学的摇篮,成为中国心学和理学论辩交锋之地,涌现出朱熹、王阳明等一大批思想家,对促进当时的学术交流和文化发展意义重大。悠久深厚的书院文化传统对江西的影响既有物质层面的(如白鹿洞书院、豫章书院等建筑文化遗产)遗存,也有精神层面的财富,对江西教育昌盛、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民智启迪、社会教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凝聚赣文化精神起着特殊的作用。
为论证“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培育的可行性,须对省内外相关实践进行摸底研究。2021-2022年,笔者对江西孔目湖书院、南昌中华道德文化促进会、河南本源社区书院、厦门社区书院、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珠海文化大讲堂等机构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这些机构的运行情况既存在共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共性体现为课程内容(讲座内容)较为丰富。省内机构的课程内容偏向于国学方面的课程,如四书五经的讲学,同时也设有幸福人生讲座,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省外机构的课程内容是“大书院”的课程,除常规经典诵读外,还设有书法、国画、古琴、养生保健等内容。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要针对对象方面。省内的孔目湖书院主要面向华东交通大学的学生。南昌中华道德文化促进会主要面向社区居民(家长、青少年、老人)。省外几个机构主要面向当地市民。第二,师资队伍方面。省内机构的师资队伍比较固定,主要为十余名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的高校教师及一些致力于弘扬国学的学者。省外的师资队伍较为多元,如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和珠海文化大讲堂除了本地教师以外还会邀请一些外地专家来本市讲学。第三,资金来源方面。省内机构主要是自负盈亏,运营成本主要靠自己承担。省外除河南本源社区书院由基金会和民间公益组织筹资以外,其他几个机构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第四,合作机构方面。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和珠海文化大讲堂的合作机构较多,如长春文庙国学大讲堂由吉林省社科联、长春市文广新局、长春市社科联、长春市孔子研究会、长春电视台、长春市文庙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而珠海文化大讲堂则是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发起主办,珠海市文体旅游局、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珠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珠海市妇女联合会、珠海市教育局等19个单位承办。
总体而言,这些机构虽然在弘扬书院文化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与“书院文化+社区教育”的模式还有一些差距,部分机构只是纯粹的国学传承机构,没有融入社区教育;部分机构的社区书院还局限在传统的社区教育课程讲授方面,与书院文化比较疏远。如何实现这两者的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书院文化”由来已久,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课程讲授、管理方面的智慧结晶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课程讲授方面,书院的教师与学生在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问难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管理方面,书院在机构运行、经费使用及师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人文精神方面,书院的讲会及访学制度对学术交流与繁荣、学生道德养成与发展等意义重大。而本文所提的“书院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传承,而是在继承古代书院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融入现代元素,除去传统的人格、道德教育,还将赣菜、太极拳、茶艺、古筝、汉服、游学、文明礼仪、职业技艺、亲子教育等各种文化教育活动融入其中。概言之,本文所提的“书院文化”既是对传统书院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它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办学性质、教育类别、发展方向方面有所拓展,“书院”由传统的培养“经世治国之才”的研学机构,向真正实践“有教无类”精神、致力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提高的社区教育机构方向发展,全民性、草根性更加突出。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社区教育发展要坚持普惠性和创新性的原则,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服务社区居民学习;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引领作用,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2]。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3]。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书院文化+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对推动智慧化社区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应注重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摒弃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营造“人人是主体、人人有责任、人人作贡献”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氛围。
“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培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社区教育这一抓手来帮助人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功能定位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教育功能,旨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传播功能,通过文化传播,培养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尊崇,坚定“四个自信”;第三,传承功能,储藏文化典籍及各类图书,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增长知识,弘扬正能量,加强文化传承。
本文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探析书院文化与社区教育相融合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较全面而客观地分析组织的现实状况,从中找出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组织的运营风险[4]。
1.悠久的书院文化传统
江西是书院讲学的摇篮,书院文化所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开放、创新等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曾经轰动一时、“为天地立心”的白鹿洞书院就位于江西的九江,它是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一份宝贵遗产,不仅对古代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且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现代国学普及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本。深挖书院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富有时代精神的社区教育元素无疑将给予书院文化二次生命,使之面向更为广泛的群体,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
2.相对稳定的师资和教材
如今江西仍有一批热爱国学、致力于弘扬书院文化的教师和学者,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书院文化的内涵,创新书院文化的传播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书院文化,重拾经典,对话先贤。师资方面,除了孔目湖书院、孝谦传统文化学习中心的教师以外,江西省研究国学的专家和学者都可以成为社区书院文化的潜在师资。教材内容方面,社区教育中可以开设一些蒙学课程,诸如精讲《弟子规》《孝经》等,以现代吟诵方式接近国学,突出课程的浅近、易懂及实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初级的“古诗词精读课”,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突出课程的趣味性。
3.若干可作为试点的实验场所
江西目前有两个较好的实验场所:南昌东湖区文教路北社区和抚州东乡大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其中南昌东湖区文教路北社区正在由江西国泰利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公司前期很好地搭建了党建、社区产业架子,如服务中心的四点半课堂、未成年人活动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的设计本身就有社区教育的部分内容。文教路北社区目前处于建设的初期,后期可以在课程内容、机构运作等方面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打造“书院+党建”社区教育示范品牌。这个试点的缺点在于位于市区,空间较小且不易拓展。而抚州东乡大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优势在于场所空间较大,容易开展活动,不足在于师资和管理队伍力量有待提升。
4.较为丰富的国学资源和党建资源
国学资源方面,江西省除书院以外,还有景德镇的瓷器、赣菜、太极拳等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党建资源方面,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可充分利用其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小红军红色文化游学项目、亲子夏令营等。“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可结合社区实际,多层面开展青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居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构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社区环境。
1.经费投入未明确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里没有对社区教育人均经费做明确规定。《江西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里提到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推进社区教育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工作,通过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引导行业性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教育。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设施、设立社区教育基金等方式支持社区教育发展。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捐助社区教育机构,并依法享受有关政策优惠”[5],但表述还是比较笼统,对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的分担比例,怎样鼓励社会资本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等都未作详细说明。推广“书院文化”融入社区教育需要多方面筹措教育经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放大学及试点的市县(区)政府应共同出资,支持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打造和推广。
2.传播推广待推进
社区教育品牌的形成、营销和管理,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传播。要树立强烈的品牌传播意识,重视社区教育品牌的传播,使传播受众、教育受众能形成较高的品牌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6]。“书院文化”融入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传播推广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江西11个区市在区域资源优势、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因而在进行推广的时候要制定适合的推广计划,将社区居民的文化知识背景、学习需求等因素考虑进去,充分尊重和考虑各区市县的基本条件和情况,让项目先在一部分区县落地生根发芽,然后再让这些前期实践效果比较好的区县去帮助那些后期实践的区县,从而实现双赢。
外部机遇为“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培育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适宜的土壤。第一,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不断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与单纯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它不仅包括物质的“硬需要”的全部内容,还涵盖其衍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严、权利等具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这些“软需要”中就包括教育,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学习方面的需求正是社区教育的应有之义。第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通过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社区教育名片,扩大江西省社区教育的影响力,走社区教育特色化发展道路推动社区教育创新发展,可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应有的功能。第三,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将书院文化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在弘扬江西优秀传统书院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可推动传统书院文化在现代社会创新发展。
1.协同主体参与欠缺
目前社区教育品牌相关学习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较少,主要由江西开放大学(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牵头,缺少社会其他机构组织的协同,缺少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专家、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区教育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应尽快形成“1+N”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和推广模式,即以江西开放大学(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为主体,以省市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和企业等为社区教育品牌推广的协同单位,集众家之所长,汇聚各主体资源,进而形成社区教育课程数据库、活动数据库,不断丰富和创新社区教育内容,优化社区教育创新机制。
2.后期运营需多方支持
后期运营是项目实施非常重要的环节,它需要各方面提供资源支持,包括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相关推广渠道的支持以及试点社区居民的支持。赢得相关部门的支持需要让其看到前期的成效,即这个项目在推动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方面到底起没起到作用、起到多大作用,这就需要定期给予相关部门有关反馈。在推广渠道方面,线上与线下的推广渠道要相互配合,线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以及江西省终身教育学习平台等积极宣传,线下深入社区开展教育活动,双管齐下不断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更多居民参与其中。而试点社区居民的支持则与他们对项目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自身文化素质有关,因而项目运营团队要定期与社区居民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建议,进而对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和完善。
上文基于SWOT分析法对“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培育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以下从有效控制内部劣势、有效缓解外部挑战的角度规划、设计江西省“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建设进程,如图1所示。
图1 “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培育总体规划与设计思路
总体目标方面,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启动“书院文化+社区教育”项目的培育。线上“社区书院”以建设“全省终身教育学习平台社区书院”和省内各级社区教育中心自建学习平台为主,提供满足社区居民各类教育需求的在线资源。联合省内其他有志于推广社区教育的各类社会教育系统平台,如民政、工会、老年大学等系统平台,共同推广书院文化。线下“社区书院”方面,参加授牌试点的社区单位围绕居民实际教育需求,向社区居民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学习支持服务,重点突出试点内容,形成品牌经验,以利辐射推广。通过建设,最终实现社区居民“知书、明礼、好学、善治”,社区教育“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形成“寓教于管、寓教于乐、寓教于治”的良好局面。分期目标方面,依据项目建设的指导思路和总体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试点探索,第二期服务拓展,第三期深化发展。
项目初期可选择2-3个试点,各试点项目的建设模式应遵循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试点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书院文化+社区教育”的品牌特色,又要按照当代社区教育的各大门类综合布排,做到核心突出,内容丰富。作为教学场地的展厅、讲堂、多媒体课室、文化场所、实践基地等,既要尽可能投入资金,建设到位,又需根据实际条件控制规模,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建设。教育对象方面既要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又要注意项目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契合度。项目的打造还要依据当地师资情况、协作单位情况、平台开发情况等精心设计,确定取舍与重心,搭建好项目的建构模式,这样才能激发试点单位的动力与活力,把“书院文化+社区教育”试点打造成亮点突出、可行性强、适合复制的江西省社区文化名片。
试点运行1-2年后,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应组织省级社区教育专家组,对试点单位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可分为基础项(占比60%)和加分项(占比40%),其中基础项是指试点要同时有“社区教育”和“书院文化”的基本内容,加分项指试点需着重打造一个重点或特色。加分项包括管理体制创新、办学场地适用、办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完善、档案资料规范齐全、“书院文化”氛围浓厚、体验式教研活动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受到上级领导和社区市民的好评等方面。经调研评估,确认试点运行取得良好效果。项目创建优秀的试点,可以分期分批逐步向试点所在地市、省内其他地市进行推广。由于每个地市的特色各异,推广时需注意挖掘各地市的特色进行相关设计,从而形成既有模式化操作、又有地方性创新的运行机制,这样才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开展与内容的优化升级。同时,项目的建设应与全省社区教育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互促互进,如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社区教育多级机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都可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共同推动江西省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更上一层楼。
服务拓展期应争取社区书院全省覆盖率达到50%,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在经费支持、教学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寻求多方支持,凝聚强大合力。政府部门、老年大学、大中小学校等组织机构是服务拓展期急需争取合作的目标对象。其中,与民政系统共同拓展社区教育项目是实现“社区书院+社区服务”的关键环节。民政部门具有社区建设的强大系统优势,与民政部门合作,可在全省实现以善学促善治。深化发展期社区书院全省覆盖率应达到100%,建成江西省社区教育书院特色化课程体系,形成“省市级社区书院总部-区街社区书院-村居社区书院驿站”三级服务管理体系。
项目运行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即志愿者将自己提供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储起来,在年迈需要别人为自己提供服务时,再用这些存储的时间进行兑换,以实现互助养老。同时也可探索在项目中引入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发挥学分银行的激励功能,通过学分兑换优惠活动等方式吸引和鼓励各类市民积极参与到“书院文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培育和发展中来,使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乐。项目应为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龄群体,特别如留守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均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及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