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丽 任梦
闽南理工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绪论:针对传统漳浦剪纸艺术的工艺技术的不足、在服装设计中仍存在剪纸元素应用匮乏、色彩应用单一、应用形式老旧等问题,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实现手工剪纸平面裁剪无法实现的立体裁剪造型,对面料进行艺术化整理实验,探索漳浦剪纸艺术结合现代科技激光雕刻技术在面料上赋予的特殊雕刻烧花效果。在艺术设计学和现代科学激光雕刻技术的指导下,通过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代替传统剪刀、刻刀等刀具,以服装设计作为新载体,促进漳浦剪纸艺术在新时代发挥更辉煌的魅力,同时谋求更大化的经济效益的最佳时机[1]。漳浦剪纸作为福建地域性民俗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探寻漳浦剪纸艺术与服装交汇点的研究有利于保护和继承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艺术。
传统剪纸艺术作为极具民俗文化底蕴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在民俗生活中产生、流传且不断发展,流传深远技艺精湛且形态万千,内容丰富。从地域上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分为北方派和南方派。南方剪纸虽源于北方但在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南方剪纸中有着单特孑立的一支剪纸艺术—福建漳浦剪纸。由于地处福建省东南部,该地域的人乐于接纳外来文化,吸收了海洋文化、古越文化等众多文化精髓,逐渐形成漳浦剪纸细致精美的艺术风格、浓厚的漳浦本土文化氛围和稚拙美感广受国内外人民的高度赞赏和喜爱。漳浦剪纸赓续至今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特点亦都是现代纺织服装行业热衷流行的工艺、图案设计的灵感来源。
据记载,早在西周便有成王剪梧桐叶赐其弟为侯,再到利用皮革、银箔雕镂刻花等从此类活动中依稀可见剪纸原型或例如刺绣、雕镂、印染等的衍生物,且暗示着当时人们一定的深层社会心理。漳浦剪纸就其传统来看是南北结合的文化传承。漳浦剪纸自唐朝建县以来随着中原文明的广泛传播开来,漳浦剪纸对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并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文化氛围发展自身。漳浦剪纸亦是一种家族传承或者说组织传承。漳浦剪纸在农村婚庆喜丧中皆起着一种独有的象征作用,在漳浦剪纸技法的传承上不需要过多的天赋,有悟性的人经过前辈的指点教导就可基本掌握其中技巧。由于民俗活动对漳浦剪纸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促进了漳浦剪纸的传承,推动了普及,以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一代又一代的民俗活动中被很好地传承下去。
漳浦剪纸主要集中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沿海的漳浦县。漳浦县有着其独特的海隅位置。这里的百姓世代以海为田,靠海谋生。然而漳浦县东面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每年发生多起的台风,汹涌的海浪给渔民的生活平添了不测因素。男子艰辛地讨海、女子焦急地等待,对生活和家人的平安充满祈祷,这时剪纸便给予了渔家妇女寄托和希望。晋时已有北方大族迁移至漳浦县,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北方的艺术风格。漳浦剪纸就其传统艺术手法看是以北派艺术风格和技法为根基。如从保持传统的林桃的作品看,画面大气,造型夸张,仅仅用简单几刀来表现凤凰、公鸡、喜鹊等鸟类羽毛,足见北方剪纸中以粗犷为特色的技法特点[2]。
1.技法特色
传统漳浦剪纸表现手法主要有阳剪和阴剪两种形式,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线条的配合穿插、画面的整体感和层次感。漳浦剪纸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变化创新。漳浦剪纸脱胎于刺绣,花姆艺人黄素在漳浦传统剪纸的基础上模仿的刺绣排线手法创造出排剪剪纸技法。这种技法成为漳浦剪纸的一大艺术特点[3]。在“春华秋实—陈秋日剪纸作品展”中,《争艳》剪纸作品中表现花瓣和凤凰、公鸡羽毛的线条疏密有秩、图案成组成排,画面简练明朗,带有原始趣味与美感、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可以看到漳浦剪纸排剪技法特有的剪工精微、细腻雅致风格(图1)。
图1 陈秋日剪纸作品《争艳》
2.题材特色
漳浦剪纸题材选择丰富多样,以写实居多,形象造型栩栩如生。题材内容选择有戏曲故事、民俗传说、爱情故事、妈祖符像等,寓意丰富深远。其中漳浦剪纸年轻一代的佼佼者高少苹的剪纸作品题材更是具有其鲜明的特色,高少苹不仅善于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同时她还大胆尝试新材料、新配色,借鉴其他艺术作品装饰形式来精装自己剪纸作品的立体性。不被旧习所缚,在时代新潮中追求具有兼容性的传统,可谓标新立异。剪纸作品《豆腐西施》中间是一个身材窈窕、长相标致的女子,旁边有着一些不同颜色的雨伞。高少苹以作品中的豆腐西施来代指新时代用自己美丽勤劳的双手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女性(图2)。
图2 高少苹剪纸作品《豆腐西施》
3.构图特色
漳浦剪纸早期构图风格传统质朴、简单清晰,主要应用于祭祀、结婚等各种民俗活动,各种猪脚花、茶壶花、箸花等被贴在礼品祭品上,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期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剪纸艺术文化的重视,漳浦剪纸风格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装饰民俗活动的家常饰品向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品转化,形成全新风格。
激光雕刻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工业加工方式,其原理是利用高功率密度的聚集光束扫描材料表面,使其产生汽化或者其他物理变化从而改变材料形态(图3)。传统手工雕刻大部分只能在陶瓷、木头、象牙等硬质物体上实现,工具繁琐,耗时长,在服装纺织面料中也仅仅只是在厚实的皮革材质上进行装饰雕刻。然而激光雕刻技术作为一种材料加工技术,以加工快捷、精准、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且激光加工的产品系列涵盖之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近几年,其在纺织服装面料上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对面料的多种处理方式丰富了服装与其图案的多样性,受到了设计师们的青睐并广泛应用。
图3 激光雕刻皮革
激光雕刻技术在服装上的应用主要有激光切割技术、激光镂空技术、激光去色技术、激光雕刻蚀刻印花技术等。设计师品牌Xander Zhou2020的套装设计中服装胸前的龙图腾、手臂和腿部的图案等利用了激光切割技术和激光镂空技术呈现了独特的镂空艺术效果(图4)。ZARA品牌曾推出一款使用激光去色技术设计的雕花牛仔裤,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取得了理想的视觉效果。激光雕刻技术给了纺织面料革新更广阔的创意空间,使纺织面料整理表现得更为自由,为设计的创意表现提供了发展动力。
图4 激光镂空在服装上的应用
1.设计主题说明
灵感来源于漳浦剪纸作品《年兽》,小时总听大人讲述关于年兽的故事,故事中的年兽有犄角、獠牙、利爪等等,凶猛无比。听故事的人通过脑海中已有的“可怕”形象来进行组合想象构造出“年兽”的模样,突出传统神话故事的神秘感以激发人们的想象能力。对剪纸作品中图案与纹样进行提取、重组、再造,并利用电脑刺绣、激光切割、激光雕刻烧花等新技术将创新图案生动地展现,在面料的运用上选择不同材质拼接、堆叠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效果,展示女性不仅有温婉居家的一面,也有对万事充满好奇、活泼洒脱的一面,在服装中将传统漳浦剪纸元素进行与时代相连的现代式创新,强化服装风格特点,在设计中抒发情感(图5、图6)。
图5 主题灵感版
图6 主题系列设计
1.色彩选用
选取源自自然草木的绿色调展现浓郁的生机活力,同色系搭配增加层次变化,点缀以活力橙,与红色一样热情大胆,而且多了一份青春活跃,具有能够给人带来温暖的能量和蓬勃的想象力。
2.面料选择
外套采用灯芯绒与素皮革(人造植物仿皮革)拼接,内搭选用磨毛处理的细腻绒感的棉弹面料,密实的绒感和宽窄不同的条子变化体会别致的华丽温暖、素皮革的使用顺应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潮流。
3.图案选择
漳浦剪纸作品年兽中有力的利爪、凶猛的眼睛、可怕的獠牙等无一不是故事传说中鲜明特征的体现,抽取它们的纹样结合漳浦独特的海隅元素,重组画面,重新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文化水平程度、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及审美标准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漳浦传统剪纸艺术样式所赋予的文化和审美也应与时俱进,以满足新时代大众的要求。我国“十四五规划”将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动画技术[4]等将漳浦剪纸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形式创作,借助网络技术在各大平台推广,能够实现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漳浦剪纸除了在题材、材质和色彩搭配可寻求突破创新之外,结合激光雕刻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实现漳浦剪纸艺术在合适的新载体焕发新的视觉效果和不一样的价值体现,这也是一种传统延续和“再生”。
在现代服装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们从没有停止对漳浦传统民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并将其结合各种先进技艺的探索,激光雕刻技术中激光切割技术最早被应用于服装的设计加工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效果,现今设计师们也经常采用雕镂、蚀刻等工艺手段对纺织面料进行加工以达到更具特点的设计效果。随着高科技机器被引入到服装加工领域,精准裁剪的工艺与雕镂等手法的完美结合,使设计中的花纹图案拥有更多元的设计效果。因为激光雕刻技术与计算机领域和设备制造领域关系密切,而近年来这两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激光雕刻技术由此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雕刻水平更加精进,花纹样式更加精细,激光雕刻印花更加受到市场的喜爱,探索得到的良好反应刺激了服装设计师们的创新精神,相信日后在激光雕刻印花领域还会出现更多好的设计,既留住了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根,同时也让漳浦剪纸走在时代的前沿,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发展让更多人领略时尚与传统结合之美。
综上,漳浦剪纸艺术的题材、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方式等都能给予现代服装创新设计带来大量的素材和灵感。通过资料收集与案例分析,从日常的穿着到高级宴会礼服都有剪纸元素的影子,然而剪纸元素与服装设计的结合仍存在许多空缺与不足:一方面是剪纸元素在服装上的运用搭配颜色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缺少在不同种类拼接、透叠的面料上面运用剪纸元素,以合理的表现形式使面料与工艺达到协调美观,呈现的图案、纹理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在服装面料上的雕刻不同于传统漳浦剪纸在纸张上雕刻方法,不同材质、不同克重的面料都有可能影响到激光雕刻机器的雕刻强度参数设置。希望本文能够为未来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共同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向新高度。